胡世紅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被稱為“張貼的詩”。近年來,擬對聯在部分省市的中考題中有所體現。筆者發現,教學中若能巧用對聯,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又可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在教學故事情節豐富的課文時,運用對聯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例如,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后,引導擬對聯:“鄒忌現身說法巧進諫;齊王開張圣聽振國威(臣民面刺齊王受上賞)”,抓住了中心事件。學完《醉翁亭記》,聯系《岳陽樓記》擬聯“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岳陽樓上范仲淹先憂后樂”“范仲淹為天下先憂后樂,歐陽修與吏民同醉同樂”,將兩文主旨作了很好的比較。
教陶淵明《飲酒》時,一聯“采菊東籬有真意;結廬南山悟妙言”加深了學生對陶詩主題的把握。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時,出上聯“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豈念骨肉”,學生擬出下聯“富貴趨之貧窮避之目中只有金錢”。如此妙對,不能不佩服學生的創造力。這樣的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理解,又鞏固了所學內容。牛刀小試,初嘗擬聯樂趣,學生躍躍欲試。
根據課文擬寫對聯,還可以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準確地概括人物形象。
如,教學《威尼斯商人》分析夏洛克形象時,可擬一聯“只念仇恨圖報復;獨泯人性棄仁慈”。畫龍點睛,準確地概括夏洛克這個人物形象——殘酷無情。鮑西婭聰明超群,法庭上和夏洛克斗智斗勇,一聯“欲擒故縱扶正義;斗智斗勇懲邪惡”遠比單純教給學生幾個生硬的詞語要好得多。講完《智取生辰綱》,我曾讓學生用一幅對聯總結。結果,課堂生成精彩紛呈:“足智多謀,吳用智取生辰綱;急功近利,楊志失卻不義財”“膽大心細,梁山英雄心想事成;有勇無謀,封建貪官雞飛蛋打”。自擬對聯抓住了人物形象特征,加深了理解。
對聯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每篇課文都有這樣的練習機會,抓住機會只須稍加琢磨,妙聯即可信手拈來。如分析迂腐的孔乙己,可擬對聯:“教字分豆,不失善良本色;偷書挨打,盡掃書生斯文”。學《藤野先生》時,可用“留辮扭脖,令人深惡痛絕;賞花跳舞,只顧醉生夢死”形容清國留學生丑態。理解教材和撰寫對聯巧妙結合,抓住了人物形象,也把握了作家的好惡,既服務于語文教學,又滲透了對聯知識,一石多鳥。
珠聯璧合出奇偶,含英咀華譜新篇。抓住機會,適當引導,品味創造,隨著一幅幅對聯的誕生,理解更加透徹,學生文學素養也會漸漸提高。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