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沛
《家,溫馨的港灣》是初二下學期的第一課。任教的6個班級相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效果卻截然不同,讓我有很多感觸。其中的3個班,像課堂的旁觀者,安靜地觀看老師賣力地表演,自己卻無動于衷,讓我有種自說自話的悲涼;另外3個班,卻是課堂的參與者,感受著每一段文字、每一個畫面、每一段視頻,被課堂感染,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后一種情形,不知是我感染了學生,還是學生感染了我,學生和我沉浸在同一種情緒里。課堂以分享故事《男孩和樹》開始,聽著久石讓的Mother,學生自覺融入小男孩的角色,理所當然地接受著大樹的果實、樹枝、樹干,殘忍地對待大樹卻不自知。學生邊欣賞邊聯想自己,自己曾經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這棵大樹,回憶父母這棵大樹曾經給予的愛,情境導入引起了學生朦朧的情感共鳴。之后在分享愛的故事時,學生講述著父母的故事,被自己的父母深深地感動了,內心的“善”“孝”“感恩”都被喚醒了。看著講述的學生紅紅的眼圈,聽著他們世界里的故事,我竟也眼睛發熱。還記得,我當時的反映,在那個學生身旁,咬著牙,生怕自己的眼淚失控。我不能哭,我要安慰我的學生,我也要和他們分享我的“大樹”。這一節課,我不要課本的知識點,不要在課本上記“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的文字,我要他們把它們刻在心上。但巧合的是,我們這節課一起分享的巧好是書本上印刷著的文字。我這才真正領會到,思想品德課本上所有的文字都來源于生活,教會學生如何去生活就是在學習課本知識。我不知道這一節課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一節課下來學生的課本仍然是空白,沒有停下腳步記問題、整理答案,只是一直自然地往前走,它更像是一節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班會。至今能想起學生紅紅的眼睛,能想起學生訴說父母恩情時的哽咽,能想起自己當時的震撼和感動,原來思想品德學科也可以如此觸及學生的靈魂。如果可以,我會繼續探索如何將思想品德課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也許我的學生成績不是第一名,但他們卻可以拍著胸脯說,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找到方向而感到明朗的同時,我也有很多困惑,3個班給了我無限感動,那其余班級的冷漠說明了什么?直到講完了《學會與父母溝通》之后,我才找到了一個重要原因。這一節課的授課效果幾乎和上一節課是反轉的,曾經課上無動于衷、表情冷淡的幾個班級,竟然在這節課有非常精彩的表現,曾經課上現身說法、積極發言、動情流淚的學生竟然異常安靜。課堂導入是這樣:80、90后子女組成網絡論壇小組,這個擁有9萬多成員的小組指責“父母皆禍害”,發出各種帖子指責父母的種種不是。學生一起分析這個群體現象的原因。部分班級學生激烈討論,給出的理由其實就是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真實感受,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抱怨,主動交流的學生也很多,而且很多觀點引起了其他同學強烈的共鳴。另一部分班級的討論、發言卻并不積極。這種課堂表現的反轉是巧合還是必然呢?硬件因素、教師因素排除,只剩下學生內在因素了。主要問題不在于學生是否熱愛這個學科,而在于教學設計是否和他們的日常經歷契合。在《家,溫馨的港灣》中積極參與的學生更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愛,更能對父母多一分理解,就自然對父母少了幾分抱怨;而家庭學校生活中較為叛逆的學生也許對父母的愛理解不夠深刻,與父母存在很多溝通上的問題,所以在《學會與父母溝通》一課中有積極的表現。也就是說,當課堂教學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經歷遭遇相似的時候,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交流的主動性,他們會比教師更渴望找到問題的答案。當生活與課堂沒有交集的時候,就像永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看得見卻觸摸不到,學生的冷處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將思想品德課打造成主題班會,又能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經歷靈活變通,對于同時任教6個班的我來說實在不是一件易事。但很慶幸的是,我身在一個和諧的三中政治教研組,大家還像我剛踏進這個學校時一樣照顧我,沒有嫉妒,有的是關注和信任。教研同事們知道我有了這個想法,給予了很大支持,經常聽課,課后第一時間評課,說優點的同時也指出我的一些問題,讓我及時改變自己,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會離心中的目標越來越近!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