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灣
摘 要:小微企業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中最具有生機、最活躍的特殊群體,已經逐漸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我國經濟轉型階段對市場經濟結構調整、緩解就業壓力與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業自身信用、銀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成為最容易被金融服務機構忽略的部分,本文通過分析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現狀以及形成原因,從小微企業自身、銀行和政府三方面入手,構建優化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環境的機制,提出改進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制的實現路徑,促進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銀行;融資;創新
一、引言
近年來,小微企業作為經濟發展中最基層、最具活力的群體,在增加居民就業、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與社會秩序穩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業自身由于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原因以及外部環境中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變動等因素,使得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很容易被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忽略,融資難成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缺失中的現實問題,制約小微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發達國家一直在探索并創新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即政府間接或直接的政策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和商業銀行融資服務的創新。目前,國內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探索主要是推出各種政策來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分層次的金融服務。一方面是摒棄不能滿足小微企業需求的傳統金融服務方式,利用多樣化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方式來替代,促進小微企業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由政府出臺政策支持成立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比如創立小微企業的股份制銀行,從而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向精細化和多元化發展。此外,聯合區域內金融機構,引導農村信用社、鄉鎮商業銀行等機構發揮向小微企業融資的主力軍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區域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現狀以及問題,從而從政府、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自身三個方面提出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對策和建議,促進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困境,在市場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二、當前政策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現狀及原因
小微企業在我國整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全國企業總數中占到90%以上,這就意味著小微企業成為當前我國解決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根據《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營業收入水平處在500萬元以下的農林牧漁企業,企業在職人員在300人以下、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下的工業性企業,企業從業人員處在100人以下、企業營業收入每年處在2000萬元以下的餐飲企業等都屬于小微企業。
2014年3月28日,由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進行首次發布的《全國小微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在2013年12月底,我國累計共有小微企業1169.87萬戶,占企業總數76.57%,如果將個體工商企業納入小微企業的范疇,加上個體工商企業4436.29萬戶,小微企業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全部企業總數中占據94.15%的比重。然而目前我國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僅在30%以下,而發達國家的企業貸款覆蓋率比例已經超過了50%。在我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融資需求和信貸產品的供給出現不對稱的情形,由于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呈現差異化和多樣化,使得金融機構現有機制下單一的產品和服務難以滿足小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實際需要;二是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未能建立一體的治理結構,影響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三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缺乏對小微企業金融風險進行正確衡量的理念和技術水平;四是小微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受到企業貸款擔保資源的限制,限制了銀行資金的投入。
近年來,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來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但是政策效果并不明顯,金融機構的趨利避險使得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限制了小微企業信貸資金的流入,這就使得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融資時必須考慮有關小微企業的政策措施以及市場波動狀況等不可控因素,減弱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此外,政府缺乏對小微企業經營發展狀況進行估計衡量的政策和權威機構,使得一些具有潛力的小微企業不能為自身融資提供有利的信用擔保和企業運營狀況的證明。
三、推進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優化機制構建
1.根據小微企業自身特點,建立與小微企業相匹配的融資貸款投放機制
小微企業經營規模的大小不同,融資需求呈現差異化、多層次化的特點,使得金融機構很難建立與各種規模小微企業相匹配的融資金融服務和產品。建立門檻較低、覆蓋面較廣和可持續的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投放機制,通過對小微企業實行專門的資金匹配確保小微企業能夠獲得優先投放的足額貸款。鼓勵支持金融機構梳理現有的貸款審核程序,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建立與小微企業能夠進行零距離交流的簡約貸款程序。對于小微企業多層次化的貸款風險,建立差別化的小微企業融資貸款的風險評價體系,從而明確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融資風險的分類,提高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此外,不斷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并探索國內小微企業貸款的品種創新,在金融機構現有的貸款產品機制下,積極開發符合小微企業各個階段經營規模的金融服務產品。
2.結算渠道多元化創新發展,提高金融機構資金支付服務的效率水平
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我國90%以上的企業屬于小微企業。由于小微企業規模較小,資金運轉較快、較急,針對企業資金的這一特點,金融機構應該不斷完善對小微企業進行的資金支付結算體系,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效提高小微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融資水平。借助國外先進的信息技術水平和管理技術,不斷提高金融機構貸款處理能力,為小微企業獲取貸款提供良好的渠道。
3.由政府出臺并落實相關的小微企業融資扶持政策,構建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聯動機制
政府作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第三方應該大力扶持國有以及民營擔保機構的發展,積極引導和支持具有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小微企業實施行業間的互保互助。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要加強與小微企業的信息交流,形成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和金融擔保機構之間的風險與利益共享的良好市場格局。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金融服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金融機構對融資的服務支持,還需要金融擔保機構、小微企業與政府之間進行不斷的協調,促進小微企業自身管理的進步和發展。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困境重點是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為企業融資提供審核依據,提高自身的信譽度,從而促進企業及早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此外,小微企業還應樹立誠信理念,積極參加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的信用評級,努力提升小微企業在金融行業中的信用形象,有利于小微企業進行融資和資金運營。
四、改進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實現路徑
1.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將小微企業納入金融服務戰略轉型的重點領域
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政府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并引導區域內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支持,促進區域內小微企業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大力促進政府負責監管由民間資本依據我國法律法規發起并建立中小型的銀行等,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促進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小微企業信貸專營機構依據小企業的自身特點設計簡約的審貸流程和定價機制,優化小微企業進行信貸的業務流程,進而簡化小微企業融資的辦理手續,提高專營機構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貸款是在一定的擔保基礎之上,創新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方式,推進由小微企業、企業管理團隊以及經營者家族聯保的擔保方式,增強小微企業的償還能力。
2.促進小微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加強小微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創新能力
鼓勵有關統計小微企業發展數據機構的成立,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為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申請的審核提供數據支持,推動建立由小微企業、銀行、證券、保險和政府等多方參與的信息互通互聯機制。通過對小微企業信息共享和公開,由金融機構依據小微企業自身實力和發展潛力與企業融資申報額進行比對確定是否同意貸款,有效解決有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之間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規范小微企業內部的管理,努力提高小微企業融資時使用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可信度。小微企業自身要積極引進專利和先進技術,積極向具有高新技術創新的產業轉型,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創立企業自主品牌,推動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后監控力度,建立完善的小微企業誠信約束機制
金融機構要加強對小微企業融資后的監控,將貸后監控納入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范圍內,將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審核與貸后監控相結合,使得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得到控制,有利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金融機構應該在利益覆蓋風險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小微企業自身因素、區域因素、行業因素和政策等,利用貸后監控實時確定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確保金融機構能夠獲得與風險相對應的收益,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的良好發展。建立貸款項目誠信分析制度,不定期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用途進行檢查,加重小微企業經營者的管理責任。
4.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外部環境,明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重點領域
第一,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環境和法制環境,健全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促進小微企業信用服務體系建設。第二,針對當前小微企業增加企業信用手段缺乏的現狀,建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的三方擔保風險防御機制,帶動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性。第三,政府和金融機構要幫助小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小微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財務管理和財務報表,推進小微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最終強化小微企業誠信制度的建設。第四,深化小微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能夠維護金融債權的機制,努力鞏固和加強小微企業違約的信息通報機制,對逃避債務的小微債務的企業進行聯合制裁。此外,鼓勵金融機構重點圍繞戰略性的新興小微企業,促進小微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為與創新和科技產業相關的小微企業提供專營性的融資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勝祥.論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出路[J].農村金融研究,2012(4).
[2]朱文玉.中小微企業信貸困境形成原因淺析[J].商,2014(07).
[3]秦志輝,于春暉.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12-04-27.
[4]馬章良.國際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經營及其有益啟示[J].時代金融,2013(1).
[5]張展培,梁潔瑩.小微企業聯保互保風險演化過程分析——基于合作與非合作博弈分析理論[J].中國集體經濟,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