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讓
摘 要: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成為熱門話題。課堂教學有效性正是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探索教學新路,使教學不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之”,而是“好之”,進而“樂之”。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課堂實踐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因
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大量成功的教學案例證實,關注學生需求是核心,課堂有效性教學是“命脈”,提升教學有效性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思想品德課正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求淡化學科知識,注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受和參與,強調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多年教學實踐,使我在課堂教學有效性上略有體會,由此有了認識上的提升。
一、以生為本,從生入手——有效教學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論教”的觀點正好體現出好教師的高明之處——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搭建認知舞臺,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不斷增強探求新知的能力,可以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為此,我在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對策。
1.從行動開始,變“我不會學”為“我能學”
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只有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的情商,使其發揮特長。教學中,我通過“問題+探究”的教學途徑,“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時間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如,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展示課前學生收集的我國目前的人口、資源、環境現狀材料,把學生提的問題收集歸類。第二課時:組織學生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及解決辦法,教師適當地點撥歸納。第三課時:教師讓學生結合知識以“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為題撰寫小論文,由學生組織演講,教師做聽眾,從而達到共享、共進。通過互動,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獨立性,達到“相信自己!我能行!”的目的。
2.從興趣入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主動性得以發揮的動力源泉。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一旦有某種興趣,就會主動、深入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在學習中,要培養學生主人翁的責任感,主動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如,講“民族精神”時,為讓學生明白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我結合正在熱播的抗日劇講愛國故事(中國遠征軍、百團大戰);播放電影片《太行山上》片段;引用名人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唱愛國歌曲《精忠報國》《我的中國心》等,教學模式多變,激活學生的熱情,樹立國家觀念,增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既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意識到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之間息息相關,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
3.巧設情境、活化課堂,變“我厭學”為“我樂學”
“境”是指教學環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之間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為情而設。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如,講“民族精神”時,分小組開展講愛國人物故事、唱愛國歌曲,說愛國名人名言比賽。由教師在黑板上為各小組打分,他們你追我趕暢所欲言積極展示才藝,不甘人后,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一堂枯燥的課變成生動活潑的競賽課德育課,寓德于教。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好方法,它能改變平鋪直敘的刻板式說教,使教學跌宕起伏;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智力的發展;能引發積極思考,豐富想象,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能密切師生關系,使教與學更加協調,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選用因人因時而異,也要靠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規律來選定。經過實踐摸索,個人覺得比較適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是活動情境法、媒體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詩歌名言法。
二、以情感人,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人心——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體驗
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受,讓學生參與。“感人者,莫過于情。”“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思品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于抽掉了教育的靈魂。我在課堂上常通過英雄模范、先進人物的榜樣作用傳遞正能量,創設情境加強情感培養,使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如,在學習“與人為善”時,結合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引用先進人物事跡,視頻觀看救災及災后全國人民對災區爭獻愛心踴躍捐款的感人畫面;在學習“我與父母”時播放汶川地震時父母為救孩子勇于犧牲自己的感人視頻和西南旱災時在校小學生省水回家給父母喝的感人新聞報道,配以反映父愛母愛的圖片、歌曲、詩歌,并讓學生上臺飽含深情朗誦,領悟孝敬父母的道理。最后以老師唱《常常回家看看》結束課堂教學,學生高聲齊唱淚灑課堂。通過以情感人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提高自身素養,增強人格魅力——有效課堂教學之教的促進作用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黃宗羲曾說:“聞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要做一個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具備“三術”。
1.“學術”——具有扎實的文化理論知識底蘊
“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來,明天,你將會生活在過去。”教師必須終生學習,力求知識“保鮮”,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氣氛,做到各學科之間能相互滲透,講起課來才能旁征博引,得心應手。思想品德源于生活,教學中我常把歷史典故、名人名言、俗語歌謠、詩詞歌賦、時政新聞、歌曲等融入其中,提高課堂的人文韻味,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時,插入愚公移山、懸梁刺股、臥薪嘗膽等故事;講“挫折的普遍性”時,引用孫中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多歧路,今安在?”講“直面挫折”時,引用勵志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征途有艱險,愈是困難愈向前!”唱《陽光總在風雨后》《鏗鏘玫瑰》,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重感,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模式有重新認識,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課離開了這些鮮活生動的情景和文化載體將會顯得枯燥而蒼白。
2.“技術”——時刻把握國家重大政策和方針脈搏,并永葆時代精神
滲透時政教育是思品教學和中考的基本要求。思想品德教學活動應該遵循來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規律,緊密聯系時代、學生身邊的實際與時俱進,提高學生運用教材知識觀察理解分析時政現象、社會現象的意識。如,講“經濟全球化”時,滲透金融危機的產生及影響;講“一國兩制”特別是臺灣問題時,就聯系兩岸近來如何互動(三通直航、開放大陸客赴臺旅游、簽定ECFA等);講“改革開放”時,聯系國內及本地實際(免除學雜費、全民醫保、福廈動車開通、翔安隧道通車等);講“文化”時,結合漢字書寫大賽、中國謎語大會節目;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聯系柴靜《穹頂之下》等,學生聽課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教學效果斐然。教師務必貫徹“三貼近”原則,實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緊密聯系起來。
3.“藝術”——較高的駕馭課堂的教學水平及“才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必要的才藝是教師激活課堂的制勝法寶。現在的初中生,對社會流行深感興趣。教師最好能當多面手,適當將綜藝節目的風格引入教學中,哪怕當小丑。我教學中常借助歌曲,時而獨唱,時而齊唱,總有歡呼聲掌聲相伴,原本乏味的教學氣氛立增。記得一次大熱天下午有個班級剛上完體育課緊接著就上思品課,學生氣喘吁吁一臉倦容,我深感或許會做無用功了,于是靈機一動:先放一段柔和的輕音樂使學生平心靜氣,并自唱《小蘋果》的同時扭動身軀,學生捧腹大笑,倦容消去大半。教學中在學生注意力下降,我又講腦筋急轉彎讓學生猜:烏龜在其龜殼上蓋了所房子叫什么(蓋中鈣)?后來又蓋了所新房子叫什么(新蓋中鈣)?最后加蓋了所特大的房子叫什么(巨能鈣)?學生放聲大笑倦容全無,聽課積極性高漲,一節原本可能是了然無趣的課堂就這樣充滿生機、富有情趣。
實踐證明,幽默、妙趣橫生的教學深受學生喜愛。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稚化”,多講一些貼近學生生活或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的事物(流行歌曲、偶像劇、出彩中國人等),并將小品臺詞、廣告用語、腦筋急轉彎等引入教學中時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從本質上講,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師生角色的轉換:在教師的層面,從“傳道”“授業”的主角,轉換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學生的層面,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換成積極主動“自主”式學習。有效性課堂教學,不是一種漂亮的形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的過程。教學不再只是讓學生“知之”,而是“好之”,進而“樂之”。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鐘啟泉.有效教學的理念[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7.
[3]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