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傳統的被動式學習方式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這就促使高中生必須轉變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既能滿足新課改對學習方式的要求,又能充分發揮學生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小組;學生資源;激勵措施
高中歷史學習的難點在于歷史容量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困難,以及類似知識點的區分。新課改中的歷史教材編寫專題模塊式取代傳統的通史模式,同時,增加了許多歷史知識,增大了學習的難度。這就迫使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逐漸呈現出人文化、多元化發展態勢,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被引入課堂學習中,并且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兵教兵”“兵強兵”有利于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學習小組在課堂中的運用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創建、學習任務的制訂、激勵措施。
一、學習小組創建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取長補短、互相幫助、組內學習、組外競爭,從而實現共同進步。簡單隨意的分組必然會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合作學習小組的構成對合作學習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科學地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根據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特征,可以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好中差搭配、男女生搭配、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搭配的原則分配。在分配過程中可以根據一次或幾次成績。按成績從高到低排序,劃分為六個階段,四十分以下、四十到五十分、五十到六十分、六十到七十分、七十到八十分、八十分以上,每個分數段中各選一人,將學生分為六人一小組。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和男女生情況進行微調,將各組平均分差異控制在2分以內,做到各組成員在學習能力、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男女生比例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以此來保證組內成員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和各組間的公平競爭。
六人小組確定后明確各組員的職責,其中分數最高者為組長,
負責學習指導;第二人負責維持紀律;第三人負責收交作業;第四人負責成績登記;第五人負責記錄其他組的情況;第六人負責統計核算成績。人人有事做,讓每個學生的優勢都能得到發揮,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學生資源。
二、學習小組的任務
學習小組一經成立,則要求各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制訂好本組的目標和措施并張貼在教室指定位置。目標要求要具體、恰當、有激勵性,經過全組學生的共同努力可能達到。如,期末成績排名、紀律良好、問題生的轉化和潛能生的提高程度等。然后根據目標采取組內幫扶、兩兩結對、互幫互學,互相促進,相互提高。每周利用班會課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總結一周的進步與不足,并提出下一周的改進措施,不斷加強和完善學習小組。
三、激勵措施
發揚民主,提倡公平競爭是激勵小組學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結合歷史學科特點和不同時段的目標要求,對學習小組和成員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使學生在評價中互補,在評價中不斷提高。設立最佳組員、最優小組、最大進步等獎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競賽意識,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首先,課堂激勵檢測。根據歷史學科知識記憶量大的特點和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習目標制訂《學生課堂展示評分標準》,課堂評分由課前默寫、提問,課中參與程度,課堂效果檢測三部分組成。按照各組平均分或是抽查學生代表小組成績的辦法計入小組得分。具體操作,課前提問由教師抽查、各組推薦或是自愿來回答問題,每組一人回答正確得一分,錯誤不得分,課堂效果參與和課堂效果檢測方法同上,除個別問題學生由教師干預外,其他一般遵循自由原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和權利,分數累加作為小組得分的重要依據。
其次是階段檢測和期末檢測成績評價。成績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它能反映出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顯,也是學生最看重的評價之一。《檢測評分標準》主要包括各組平均分和進步程度。算出各組平均分按照高到低計入成績,再根據各組成員的進步情況核算,進步五名加一分,退步五名減一分,得到進步獎懲分數,二者結合就是本次檢測
成績。
計分辦法由小組計分和交叉計分相結合。在小組創建中涉及第四人成績登記;第五人負責記錄其他組的情況;第六人負責統計核算成績。課堂展示分和檢測分相加是小組最后得分,如果本組計分和交叉計分差異較大時算兩者平均分。學期末得分最高組為最優小組,同時評選出最優成員和最大進步等獎項,粘貼在教室指定的位置,或以其他方式給予獎勵。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和提高,保證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歷史知識,強化了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競爭意識,不同學生的不同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尊重學生之間差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教學中的學生資源,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朋濤.新課程需要怎樣的歷史教師[J].學周刊,2011(10).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