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下,名著導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意味著教師要盡力發揮名著導讀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品讀文學經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分析名著導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初探教學策略,期望名著導讀教學能取得積極成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明確指出初中階段要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眾所周知,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好語言、豐富人文素養的必由之路,而中外經典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好范本,它是語文學習內容的有機構成。隨著素質教育全面深入的推進,閱讀名著的重要性已成共識。
如今,名著導讀走進了新教材,如何運用導讀教學策略,發揮名著導讀課的導向作用,以提高導讀的成效,這已成了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深思的問題。下面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看法。
一、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分析
新教材中的名著導讀內容,為教師巧妙引導學生品讀名著的導讀教學提供了直觀素材,可實際導讀教學現狀依然不盡如人意。這源于教師教學的功利性,在應試教育和中考壓力的影響下,有些教師略去了名著導讀教學,淡化了學生的名著閱讀意識。也有些教師不重視學生的親身閱讀,把名著的重點內容、人物形象、典型情節等濃縮為幾張講義,布置學生反復記憶,以便輕松應對考試。
此外就是教學的隨意性。大多教師缺乏名著導讀教學的參考資料和實踐經驗,若組織名著導讀教學前,未能精心構思目標、內容與方法,那么名著導讀教學容易流于形式,達不到期望的效果。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前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不容樂觀。我校開展《以名著導讀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題研究時,針對本校2013年七年級350名新生進行課外閱讀名著調查時發現:喜歡并經常閱讀中外文學名著的學生僅有10%左右。這反映出的是學生對經典名著的回避和漠視。
究其原因,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動力,也是閱讀名著的前提。但大部分名著閱讀具有一定的理解挑戰性,所以知識儲備有限的學生更愿意看改編的名著、名著簡介,甚至是教師整理的講義;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沒有掌握好閱讀方法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這種現狀與我們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是格格不入的,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對名著導讀教學的策略作整體思考,力求通過教師的導向突破學生課外閱讀的困境,讓學生明確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真正意義上走進經典名著,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二、名著導讀教學策略設想
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應該本著教師引領激趣指導的目的來設計,促使名著閱讀得以真正落實。
1.名著導讀與課堂教學有機統一以激趣
名著導讀教學缺乏系統,和課本講讀教學的繁復有關。最簡潔的改變方法就是將名著導讀教學引入課堂教學環境,將推薦的名著統一規劃,設計好知識性、系統性較強的導讀課型。
比方說,把漳州地區初中語文中考指定的名著作為例子來研究導讀課設計。初步設想首先分類(七年級上學期:《伊索寓言》《西游記》;七年級下學期:《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記》;八年級上學期:《魯濱遜漂流記》《水滸傳》;八年級下學期:《三國演義》;九年級:綜合),然后結合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心理,按具體篇目設計能激發閱讀欲望,又充分展現名著精神內涵的導讀課,拉近學生與名著的距離,從而深入理解名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
此外,講解教材中選自經典的名篇時也可引入一些精彩故事,如分析《出師表》前,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等故事;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時,也可補充閱讀相關的“七星聚義”等故事。這種課中拓展的做法能激起學生的聽課興趣,能激發課外進行相關名著閱讀的興趣,這就發揮了名著導讀的作用。
2.發揮名著推介作用,以激發閱讀興趣
新教材導讀章節一般分為內容概述、閱讀建議、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目的是傳遞一種健康、理性的閱讀風氣。大多學生僅憑興趣粗略一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導讀章節,并合理選擇相關書目推薦給學生。如,在教學《風箏》時,就可以深入淺出地介紹魯迅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和創作背景等因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盡力讓學生接近真實而完整的魯迅,從而讀懂魯迅。這時再拓展介紹《朝花夕拾》這部名著,使之產生一定的閱讀期待。此時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名著便成了一件樂事,但要注意課外閱讀量一定不能求多,要量力而為,體現閱讀收獲。
當名篇佳作的推介頗有成效,而學生的課外閱讀有所積累時,為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加主動有效,可把推介工作讓位給學生,讓學生推介自己課內外自主閱讀時最喜歡的名篇佳作,在課前5分鐘輪流展示。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膽量,還促使學生真正深入閱讀,找尋屬于自己的閱讀視野,盡力達到自己的閱讀期待。
3.積極指導課外閱讀方法以寫激趣
若希望學生的閱讀有所收獲,教師自然應在閱讀方法上給予適當的指導,否則可能收益甚微。學生在短時間內詳細閱讀一部內容豐富的名著是困難的,那么在布置閱讀任務前,可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前言、后記、目錄、背景和大致內容等,進而指導學生略讀和精讀名著,此過程中要注意做一些讀書筆記,寫寫心得。
這種讀寫結合的讀書筆記法是一種深化閱讀,學生把書讀深讀透后,通過寫讀后感達到有效鞏固。可以是自己寫讀后感,也可以看別人寫的讀后感,兩者結合的效果更好。寫讀后感,勢必要回顧咀嚼回味原作,進一步加深對原作的理解。看別人的讀后感,能對比觀照自身閱讀經驗,逐步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這種親近文本的閱讀是在積極探尋閱讀引領寫作的道路,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巧妙創設各種有效活動平臺以激趣
新課標提倡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意味著我們應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努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可以考慮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名著故事會、名著閱讀知識競賽、與作家對話、閱讀名著交流、名著欣賞講座、編排名著課本劇、名著人物對話表演、每星期一節的自行名著閱讀課等專題性讀書活動,盡量為學生提供交流讀書體會、展示詩書才華的平臺。
通過這些活動導引,能幫助教師了解、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輕松、快樂、多元的氛圍中,自覺主動地閱讀名著,真正愛上閱讀并從閱讀中受益,體現名著的感召價值。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經典名著閱讀已成為每個學生必須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不可小覷。我們應有意識地整合課內外語文資源,積極構建名著導讀課型,以名著導讀激趣為把手,推薦名著閱讀書籍,指導閱讀方法,讓興趣帶動學生主動閱讀,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中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養。
希望通過語文教師的導讀引領,使學生對名著有非讀不可的期盼,閱讀名著成為必需,也希望名著導讀教學能推動高品位閱讀生活的構建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吳彩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教學淺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7).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