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文 江晨曦
:學校的德育一直不斷改革,其目的無非是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只要一講到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問題,有時卻不盡如人意,潘局長您之前當過老師、校長,現在又是一個負責全區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領導,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潘虹:我曾想過,也找了不少同志討論過這個問題,其中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但是,我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我們教育者的觀念問題。我們一直在講改革、講創新,但是學校德育沒能很好地突破,不是內容或者形式上的問題,究根結底還是觀念的問題。最初,我們在思考德育時發現,傳統德育在一定層面上把形式和內容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割裂開來,使我們的學校德育之路越走越窄。現在學校德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范圍越來越廣,但手段卻越來越少,效果也越來越不明顯。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德育的社會價值,而忽略了學生個體德性的培養,因為存在兩個誤區:一是不少學校就德育說德育,沒有找到德育的有效載體和平臺,以及適合學生的實際內容;二是不少學校的德育內容停留在道德概念的傳授上,而沒有很好地研究如何從學生個性成長中找到德育的生長點。
:潘局長提出的教育觀念問題、德育的社會價值與個體發展的關系問題等,確實一直困擾著大家。那么,就武侯區培養學生德性這個問題,您能不能跟我們具體地談一談呢?
潘虹: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成人,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也關系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
多年來,武侯區不斷探索德育規律,建立了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區德育“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網絡,既注重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重視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發揮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在德育的方法手段方面,我們堅持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藝術教育為突破點,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重要渠道,不斷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落實全員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人在幼年時期所形成的習慣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培養。我們遵循學校德育工作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學生校園和日常生活的禮儀常規為重點,以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傳統美德、理想信念為教育核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進一步規范全區中小學德育常規管理,抓實中小學生基礎道德教育。我們以廣泛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為切口,充分發揮節日和區域歷史文化蘊藏的教育資源,實現“一節一教育主題”,使武侯區中小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以崗位培訓為著力點,促進全區班主任隊伍的專業技能的成長和整體素質提升;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為目的,推動了區內家長學校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德育評價為導向,有力地促進了各項育人目標的落實和學校德育特色的形成。
:我們了解到,武侯中小學的德育實踐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對此,家長方面會不會擔心過多的活動會占用學習時間,在競爭年代,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我們的孩子卻在“玩”,考試起來不是吃虧嗎?孩子是全面發展了,但最后的高考場上拼得過那些狠抓應試教育的城市嗎?
潘虹:有的人認為,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全面發展不可能同時獲得。還有一部分人非常片面地認為,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就不容易擁有幸福的中小學校園生活,這種觀念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和認識產生了偏差。我們不提倡教育不抓分數,只是反對以犧牲學生的健康、運動和興趣愛好為代價獲取分數。如果要犧牲這些來獲得一個好分數,代價太大了。課堂應該是綠色的,學生的學業質量也應該是綠色的,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生命質量為代價。
另外,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武侯區全區啟動了“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改革。通過每天一節體育課,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精簡書面作業,“減負增效”保障學生睡眠時間,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數字化管理,創新評價方式等多種方式,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目的就是培養出“體魄強健、心理強大”的武侯學子。
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用考試配置教育資源和人的社會地位的制度還會延續,高考作為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還將存在。我們始終認為教育是為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我們的現實選擇應是在素質教育的框架內應對考試升學,努力把分數和素質的“兩難”轉化為“雙贏”,事實上,二者也是可以化敵為友的。說實話,真正高素質的學生是能獲得高分數的。
:您曾從事英語教學,思維和眼光比較開闊,如今又很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那么,您覺得這兩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對武侯德育有何啟示?
潘虹:教育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的的,毋庸置疑,中西方都有著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好的學校總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隨波逐流而失去自我認同,尤其是如今的學生,更要警惕被“文化殖民”。武侯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交流上做得也很成功,我們堅持做好中西文化之橋的溝通使者,以“中西文化合璧、傳統現代互補、文化底蘊深厚、國際視野寬廣”為特色文化理念,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堅持中西文化的平等對話,營造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和諧氛圍,不僅要“把世界介紹給中國”,而且更要真正踐行我們的文化新使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我們聽到,武侯一方面很關心教師,另一方面對教師要求很高。請您介紹一下,武侯在建設專業的德育師資隊伍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潘虹:老師有本領,學生才輕松。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基于這樣的認識和理解,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積極構建教師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區域教育文化。立德樹人的根本是立德,立誰的德?首先是校長的德,其次是校長管理團隊的德、教師的德(專業教師、學校工作者、家長教師)、最后是學生的德。所有的學科教師通過提升學科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更好地達成學科育人的教育任務。因此,提升校長和專業教師的道德水平成為區域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是積極推進教師的關愛計劃,提升教師職業生活的尊嚴感和幸福感。在傳統上,人們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操,對教師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人的關注不夠。從去年開始我們實行四項教師關愛計劃(全面教師閱讀、全面健康、心理關懷、營養餐),通過關愛計劃進一步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發展,提升教師職業生活幸福指數、激發教師教育熱情、增強教師綜合素養、不斷提高工作效能、為構筑師生和諧成長的幸福家園奠基,提升教師的尊嚴感和幸福感。沒有教師的健康、不可能有學生的長效健康;沒有教師的幸福,也不容易會有學生校園生活的幸福;沒有教師的真摯熱情,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快樂熱情。
三是加強班主任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班主任心育能力。在技能上,一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資格培訓,提高班主任和德育干部應對和處理學生復雜心理的處置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班隊會、德育主題等教育實踐活動觀幕、交流、比賽活動,提升班隊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在管理上,一方面探索班主任職級制度,建立起班主任分級發展成長機制與路徑;另一方面通過樹立班隊德育工作典型、總結提升優秀班隊團工作經驗,進一步提升班主任的責任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于學校教育的能量消減,令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如何破解“五加二小于五,甚至等于零”的難題,武侯在這方面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潘虹:單靠學校的力量或教育系統內部的力量,難以提升學校德育特色的建設,能否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和相關社會力量,是現代學校發展的重要有利條件,學校教育與自主發展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一資源。
為進一步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共促共進,在充分整合全區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資源的基礎上,武侯區在全省首開先河,于2011年正式成立了“武侯區家長學校總校”。家長學校總校定位為全區家長學校的指導機構、師資培訓機構和資源平臺,目前已在全區家長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通過開展各類家庭教育活動,進一步優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切實提高了全區農村家長、進城務工農民和城市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教子水平,從而推動了區域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僅2014年,家長總校“百堂家教”送課活動就涵蓋課程30余門,培訓家長、學生、老師等達15000余人。“百堂家教”送教活動深受學校家長的歡迎,滿意度達99.8%。
在德育特色建設發展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家校合作、溝通,讓家長融入學校課程、管理之中,讓家長及社會加深對學校特色建設的認可與支持,從而增強德育特色的建設力量。龍江路小學分校打造了一種全新的家校交流方式——“百家講壇”。家長根據自身職業特點,興趣特長自選課題。家長提供課堂主題及講稿,學校進行篩選,最后由家長進入課堂為學生上課進行該特色課程的教學。“百家講壇”成了學生融入社會、走向世界的窗口。錦官新城小學堅持每年在國慶日的升旗儀式中,讓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加,在莊嚴的儀式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武侯實驗中學家校共建幸福“四個一”活動、棕北中學的家長行動團等都是將家長資源融入學校教育,豐富了教育內容,凸顯了學校的教育特色。
:走進武侯,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兩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一是學校的走廊和教室沒有漫天的標語,二是沒有不文明行為的檢查和扣分等標識。那么,武侯學校是如何對學生的德育情況進行評價的呢?
潘虹: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地搜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從而使受教育者不斷自我完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它強調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成長過程。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育人功能。也正是因為教育評價的診斷功能,促使武侯教育評價在堅持方向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區域引領、學校突破、個性生長”。我們在中小學階段的評價指導引領主要概括為“品行良好、身心健康、學業達標、情趣美好、實踐能力合格”五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我們都有一些具體思考,如身心健康主要由“身體強健、心理康健、精神雄健”三個維度構成。在學生發展評價價值取向確定后,支持和鼓勵學校因校制宜的探索和建構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評價體系。通過學生的發展評價情況來看我們的教育政策和學校發展究竟怎么樣。
責任編輯/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