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根水
摘 要:緊密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情況,從課文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課文的教學價值和學情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探討教學內容的確定依據問題,對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問題做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材體系;教材價值;學情
語文,教什么?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一直以來,語文都被邊緣化,這與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嚴重弊端是分不開的。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語文教材價值的不確定性或者多樣性問題,語文教師對教材處理的個性化與合理性問題等。要改變語文教學困境,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重點在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該把自己放置在教材編制者的位置上,研究并合理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內容。那么,該如何確定教學內容,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呢?
一、研究課文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系統性來看,語文的課程研制、教材編制或許不如數理化學科那么有邏輯層次,但總體上教材的編排是有計劃的,知識點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課文時,教師應研究課文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文本所屬學段、所屬單元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等,明確教材編寫的知識層次和編寫意圖,以此作為文本教學內容確定的重要依據。
前不久,筆者曾聽過一節《衛風·氓》的省級公開課,這節課貫穿課堂的主問題是“你認為女主人公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了解答這個主問題,執教者設計了“哪些描寫體現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征”“三處‘淇水融入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情感”“對男主人公稱呼的變化有何深意”三個小問題(問題串),分別從神情舉止、景物環境、變換稱呼三個角度來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這個過程中穿插了好幾次學生的誦讀,最后用錢鐘書《談中國詩》里的“中國詩是早熟的,它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結。整堂課完整緊湊,分析細膩,互動積極,教師很有激情。
這節課算不算成功呢?
《衛風·氓》是先秦時期的經典詩歌,它可以用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價值很豐富。而人教版把它們編到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意圖是什么呢?該單元提示了兩個教學目標,根據單元目標要求,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亦設計了如下問題:
1.《氓》這首詩敘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從詩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于往事是一種什么心情?
2.“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暗示了什么?這里用桑葉來打比方,好在哪里?
從單元目標和課后問題設計要求來看,這位老師的課在教學內容確定上顯然與教材要求脫節了,學生在這堂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與教材要求并不相符,自然也就不能解決課后提出的問題了。
由此看來,課文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師確定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依據。
二、研究課文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是文選型教材,課文首先是社會文本,并不是天生為教材而存在的。它的這些原本是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價值。這些文章被選入教材后又增加了新的價值,也就是“教學價值”。教材的價值是具有多樣性的,但是教材編寫者并沒有明確規定文本應該“教什么”,這就形成教師難以取舍的問題,結果只能憑教師的經驗選擇了。而教師之間的文學修養、教學能力、性格、愛好各有差異,難免就出現“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語文教師,上同一篇課文,教學內容千姿百態”的現象。
因此,文本該“教什么”,它的教學價值在哪里,也就成了確定教學內容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研究課文的教學價值可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本體式。依據體式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具體的文本,有不同的體式。不同體式的文本,意味著閱讀方法的不同,意味著教學內容的不同。例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就應該用讀小說的方法進行解讀,去分析人物的語言、形象刻畫、環境描寫等。而用讀小說的方法去分析《衛風·氓》中“女主人公是個什么樣的人”,就失之偏頗了。《拿來主義》的文體究竟是界定為雜文還是議論文,對教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效果的產生亦會發生很大的偏差。二是文本突出的優點。比如,柳永的《雨霖鈴》的細膩的情感和婉約的詞風、曹禺的《雷雨》里的強烈的矛盾沖突等,這些作品的原生價值就是應該成為很好的教學價值。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教學,不可以繞開這些它們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優點。
三、研究學情,以學定教
奧蘇伯爾說過:“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學生到底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開展教
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語文教學要弄清楚“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教師應對學情明確地分析和掌控。學生已經知道的“不教”,今天學生還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不教”。盡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學內容提煉得很精粹。
《種樹郭橐駝傳》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賞析示例文章,是一篇較為淺近的文言文,且注釋極為詳盡,文后有賞析文章,對課文的內容、藝術表現手法都做了很好的闡釋。許多內容是不需要我們老師來教的,比如實詞的解釋,比如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學生自學即可獲知。因此,教師在備此類課文的時候,應該先剔除“不需要教”的,再確定需要教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帶路或幫忙的作用。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執教《死海不死》就很好地體現了“教”和“不教”的藝術。他的基本教學環節如下:一是請同學們討論“什么可以不教?”二是換一個角度,請學生提出“哪些知識還需要老師教的?”提出高難度問題:“課文最后一段說死海數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斷的依據是什么?”如此的教學設計任務輕松而又高效,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西方有諺云:美就是恰當。教學也是這樣,最好的教學內容就是最恰當的內容,就是最合乎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而這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參考文獻:
孫廷鋒.以學定教,樂學善用:貫徹“少教多學”理念,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思考[J].教育藝術,2013(09).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