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彭 典
銅關村在互聯網里打開了寨門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彭 典
架起4G信號基站、村民領到了智能手機、開設微信公眾號……被大山阻隔的銅關村因為移動互聯網,消弭了與外界的數字鴻溝,步入互聯網世界。
貴州省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是一個侗族傳統村落,村民年收入不高。自從2010年開始,騰訊就在銅關村開始了“互聯網+鄉村”的實驗,5年來,銅關村的村民在不知不覺中卷入到一場“互聯網+農村”的變革之中。這個原本普普通通、不富裕的村子,融入移動“互聯網+”之后,翻身變了樣。
走進銅關村,村口的橫幅——“中國移動4G進村,為‘互聯網+鄉村’保駕護航”,顯得格外搶眼。每個字村民都認識,但是65歲的吳培珊老人說不出“互聯網+”的意思,盡管這個詞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并以鋪天蓋地之勢影響著各行各業。
吳培珊只知道可以在村里的小賣部外“蹭”WiFi,與遠在廣東佛山打工的小兒子用視頻聊天。“免費的!不要錢!”她高興地一遍又一遍重復。
去年騰訊和貴州移動合作,投資100多萬元建了一座4G基站。4G網絡成了騰訊放入這個鄉村試驗場的第一個“反應物”。緊接著,騰訊添加了另一項“反應物”——智能手機。騰訊給銅關村村民免費發放了100多臺智能手機。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領取智能手機,騰訊有著嚴格的申請標準。
怕村民舍不得花錢買網絡流量,貴州移動每個月為領到手機的村民贈送1G的網絡流量,鼓勵他們開啟移動互聯網之旅。
隨后,村委建立了“銅關村微信群”,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加入微信群,村民們在群里及時了解村里的動態。
村委在微信公眾號里公布了低保家庭名單(初評)。令銅關村村支書吳珍剛沒想到的是,微信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
老太太楊紹英不識字,聽說自己家沒評上,在微信群里“哭”了起來。年輕人在微信群里回復:“名單都是內定的,別指望村干部了!”其他村民也隨聲附和。
當晚村支書吳珍剛瀏覽微信信息時,嚇了一跳,130多條信息,全是村民們的抱怨與不理解。
吳珍剛當了12年村支書,他了解楊紹英家的情況。她兒子高位截肢,三級殘疾,以前經常拿低保。但是,今年縣里下發了紅頭文件,二級以上殘疾才符合評審標準。吳珍剛耐心地在群里跟他們解釋政策的變化,爭取群眾理解。他還發語音告訴楊紹英,會幫助她去鎮里爭取。
村主任吳榮盛則在群里仔細解釋:“第一榜是對符合低保條件的村民進行民主評議的結果,第二榜是對民主評議過關的村民再次審核,如(群眾反映的)有車有磚房有小賣部的(農戶),并不等于第一榜通過,第二、第三榜就能通過……”。
村民們看到村干部的積極回復,在微信里回之以驚訝和鼓掌的表情。村干部們這才松了一口氣。
銅關村微信群成了村民們社交的工具,月均交流信息超過千條。如今,有了移動互聯網,村里的留守老人可以利用互聯網跟外出打工的孩子聯系;村干部能更高效地管理村莊;村民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
對此,吳珍剛深有感觸,他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里,打開了寨門。”
背靠高山,水田環繞,19座仿侗寨式木制建筑在田壩上聚成一個小建筑群,這是騰訊基金會給銅關村捐資搭建的“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
2014年,騰訊公益投入1500萬元,組織本地村民用傳統建筑風格和技術,造出了一組占地46畝、建筑面積5600平方的“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
如今,這個博物館不僅成為鄉民的公共精神寄托空間,成為接待游客來游覽銅關村的展示窗,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建生態博物館全部雇傭當地村民,直接支付了400萬元工錢,建成后經營利潤也全部歸村寨。”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為村”項目負責人陳圓圓說。
生態博物館設置了10個固定村民崗位。吳家樂就是生態博物館里面的一名服務人員。“在家門口就業,既可以照顧家人又可以賺錢。”她笑著說。
吳家樂不僅是一名服務員,也是侗族大歌藝術團的成員。她告訴記者,游客來到生態博物館旅游,她們表演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給她們一定的報酬。
“我們這里的人都會唱侗族大歌,以前沒覺得有什么,現在可以靠唱歌掙錢,挺意外的。”吳家樂說。
銅關村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黎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位阿姨織的100多條帕子,賣給博物館,賺到了4000多元錢。這樣的帕子,一名婦女一天能織四五條,博物館配備在客房,供住客使用。
村民吳定芝經營著一家小賣部,同時還把自己織的侗布賣給博物館,她一個月可以織一張100米的侗布,賣給博物館1800元一張。“之前博物館就在我這預定了400米的侗布,收入還可以。”提起“互聯網+”給村里帶來的改變,吳定芝笑著說:“我其實也不清楚‘互聯網+’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但是村里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機,能跟在外打工的家人聯系,這就挺好的。我準備過段時間把自己織好的侗布曬微信圈,指不定也有人跟我預定。”
博物館的外墻,掛上了精心設計的民宿改造方案示意圖。村民吳國榮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民宿主人,他家房子,一樓180平方米面積被規劃出五房兩廳三衛一廚,二樓改造成6間客房。總造價25萬元,公益基金提供10萬元免息貸款,吳國榮自籌15萬元。客房每間夜128元,與博物館錯開消費層次(博物館客房最低699元)。房款暫時由博物館代收,每有客人入住一夜,45元用于還貸,45元支付女主人的清掃費,38元為運營費用。據測算,只要入住率達到三分之一,3至 4年可還清10萬元貸款,民宿主人也有10萬元收入。貸款還清后,房款收入全部歸主人。
“為村開放平臺”能給村民帶來多少錢?
“我們做的是連接,我們創造的是連接財富的機會。”陳圓圓說,中國農村發展的整體滯后是由“失連”造成的,因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和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所產生的數字鴻溝橫亙在城鄉之間,所以需要通過“連接”來為鄉村找到一個更系統而有效的解決辦法。而騰訊開放平臺上來自社會各界的資源,就能集結產生出許多奇妙的“化學反應”。
據悉,為村以“連接,為鄉村”作為口號,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平臺,以“互聯網+鄉村”的模式,為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
為村開放平臺“連接”的方法,可以總結成“為村三式”。
為村第一式——移動互聯網工具包。以任務設定和案例指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村莊申請人和村委會成員,學習并掌握以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功能和基本的運營技巧,實現村里外出和留守成員的信息和情感溝通;高效、透明地實現村務管理、活動組織、通知下達、輿情上傳等基層工作的互聯網化呈現。
為村第二式——為村資源平臺。通過整合騰訊內外部資源,匯聚來自社會各界愿意為村奉獻的企業和個人專家,并按條件開放給已經掌握并可熟練運用移動互聯網工具的村莊,因地制宜地進行資源的連接和匹配,為村莊創造連接信息、連接財富的機會。
為村第三式——社區營造工作坊。在接下來的一年里,為村團隊每個季度都會舉辦一次社區營造主題的工作坊,選出6個對為村前兩式能充分演繹并運用的村莊,整合優質且具有實戰意義的課程,為他們村莊“一村一品”的商業化提供專業指導。溝通、財務、商業談判、項目管理、領導力等等課程,都將以獎勵的形式為村提供。而每個季度騰訊基金會都會拿出100萬元作為為村創投基金,提供給在商戰中勝出的村莊,這也將為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的精品化、品牌化、個性化打開未來之門。而這個為村創投基金,最終將開放眾籌,讓人人都能為自己看好的村莊助力。
(責任編輯/任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