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昌軍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張 俊
商存道義 向守“水利”
——訪貴州水利實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正光
文丨吳昌軍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張 俊
編者按:2014年,貴州省在建骨干水源工程達106座。2015年,貴州省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全省骨干水源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貴州省水利施工企業在其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做了哪些工作?本刊對此進行了采訪。
李正光:公司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企業,注冊資本1.3億元,年施工能力30億元,總部在貴陽市。
公司成立36年來,轉戰全省各地,承建了300余項水利水電工程,完成了15座中型水庫大壩樞紐工程的建設,即將完工和正處于施工高峰期的還有18座中型水庫大壩和7個重點小(1)型水庫大壩。可以說,公司在貴州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發揮了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作用。
李正光:就水庫而言,包括在建的,公司迄今一共參加了33座中型及以上的水庫大壩樞紐工程建設。這是什么概念呢?現在全省已建和在建的中型及以上水庫一共有50多座,也就是說我們公司參與建設的中型水庫占到全省的60%到70%。
在已經建成的工程項目中,我們獲得過五項“貴州省‘黃果樹杯’優質施工工程獎”,也是省內唯一一家獲得此獎項的水利建設企業。此外,公司還獲得水利建設界的最高獎“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

貴州水利實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正光(左三)在遵義市銅灌口水庫施工現場檢查工作。(貴州水利實業有限公司供圖)
公司連續10年獲貴州省“守合同,重信用單位”,連續7年獲“全國重合同守信用單位”,連續獲得這些榮譽非常不容易,需要在長年累月的經營過程始終保持著負責任的態度。公司同時還獲得“全國水利建設市場信用評價等級AAA級施工單位”,是水利部安全生產校準化一級達標單位之一,也是貴州省100家重點扶持的建筑業骨干企業之一。
李正光:說實話,我們也沒想過要拿這么多獎。個人覺得,拿獎其實不是目的,只是對我們公司實力的一種證明。這些獎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恰恰在于申報的過程,每次組織申報獎項,都是一個不斷學習改進的過程,從辦公室到工地,從制度建設到人員儲備,每一次獎項的申報,都可以梳理一次公司的發展的現狀與存在改進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完善公司建設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動力。
李正光:的確可以這樣說。我們公司始建于1979年,原名貴州省水利機械化施工處,是省水利廳直屬水利水電專業施工企業,1994年更名為貴州省水利機械化實業總公司,直到2011年改制完成后才更名為現在的貴州水利實業有限公司。
2009年,公司為響應省政府的號召,開始啟動改制工作。經過兩年的準備,公司于2011年7月正式改制完成,完成了從國有制到股份制的轉變,成為一家全員持股的股份制企業。
36年來,公司始終沖鋒在貴州省水利建設第一線。同時,貴州省水利建設不斷掀起高潮的發展過程,也是公司日益壯大的最好見證。
李正光:改制的確不容易,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公司當時改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公司之前100多位退休人員的待遇問題和職工的安置問題。
股份制企業不同于國有企業,只能靠自己,所以好多企業改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減負,把老員工當成“包袱”丟掉。
怎么對待我們公司的這些老員工,當時確實有爭論,但最后我們還是堅信,企業不管是什么身份,穩定必須是第一位的,其次該減的負擔自然要減,但是責任一分也不能減。
改制后,公司成立了托管辦,明確保障老員工的退休利益,用實際行動扛起我們的責任。公司目前有員工760人,其中離退休169人,算上每個員工的家人一共有幾千人,企業的發展和經營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員工及家庭的生活。所以,公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堅持把“為員工謀幸福、為股東創效益、為社會擔責任”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李正光:公司改制到今年已經有4年了,一直處于良好的發展中。改制前,公司年經營額從來沒有突破3億元;改制后,2014年公司年經營額接近10億元,今年不出意外肯定會突破10億元,這當然也得益于近幾年國家對貴州水利建設的加大投入。
公司改制后能釋放這么大的能量,有幾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心齊了,以前在公司干活是吃“大鍋飯”,現在改制后職工都有持股,企業就像自己的家,經營好壞與自身的利益緊密聯系,所以職工主人翁精神更強了,工作也更加積極主動。
其次是信心足了,公司在改制的過程中成功從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企業升格為一級企業。這既是對公司業績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公司人才隊伍的認可,大家都有信心接更大更多的工程。
水利事業不是為了賺很多錢,也不是為了追求多大的市場,而是建設的每一座水庫、每一項工程,都會切切實實為當地老百姓服務,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這就是讓所有從事水利建設的人驕傲的地方。
李正光:貴州省委、省政府針對我省水利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多、工程性缺水的現狀,要求把工程性缺水的短板補齊,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水資源保障能力,今年正式打響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骨干水源工程、供水管網工程和民生水利保障工程),項目總投資將達到1286.75億元。這一決策,無疑給公司帶來了又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公司從上到下,正厲兵秣馬、凝心聚力,迎接這一大好時期的到來。
李正光:我干了一輩子的水利事業,就一個字,苦。長年累月待在山旮旯里,環境差、條件苦,所有水利人都一定是能吃苦的人。
我在水利建設工地上干了20年,每年回家的時間幾乎不到一個月,沒有盡到一個當兒子、當丈夫、當父親的責任。但是,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所以付出一些犧牲是難免的。在2010年西南地區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期間,我們公司正在承建遵義灌區水泊渡水庫,為了使工程的大壩樞紐和渠系工程按期投入使用,所有施工人員日夜奮斗,最終工程如期完工,解決了遵義市老城區48萬人的飲水問題,公司當年也因此被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遵義市應急供水“先進集體”稱號。在那期間,公司還承建了盤縣哮天龍水庫工程,工程建設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第一階段驗收下閘蓄水,大旱中緊急向盤縣紅果新城區供水100余萬方,有效緩解了城區供水緊張的狀況。
這些就是讓所有從事水利建設的人驕傲的地方,水利事業不是為了賺很多錢,也不是為了追求多大的市場,而是建設的每一座水庫、每一項工程,都會切切實實為當地老百姓服務,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讓地方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沒有對水的問題的擔憂。
如今,路過我們建設的水利工程,我都會覺得心安,也很自豪,看到它們一直在那里,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就覺得從事水利建設事業一點也不后悔。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