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主席近鏡頭
〔編者按〕自2012年換屆后,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我省縣(市、區)政協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執行省、市、縣(市、區)委的一系列決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履職服務和服務履職工作中作出了非凡的業績。為了全面反映本屆縣(市、區)政協的工作情況,本刊從2014年第1期起,恢復原有的“政協主席近鏡頭”欄目,主要刊發縣(市、區)政協主席、副主席在履職工作中某一方面的業績和成果,敬請垂注并歡迎賜稿。

張慶民
近年來,深澤縣政協主席張慶民認真履行好自身職能,帶領縣政協一班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心系發展,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向陽街是深澤縣城南北方向的中心街道,道路中間占道房屋所造成的交通擁堵等問題,嚴重影響著附近居民的出行,群眾反映強烈。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歷任領導都曾想下大力對向陽街進行拆遷改造,但由于占地賠償等歷史遺留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工作一直未能真正啟動。在全面加強縣城建設的大背景下,向陽街拆遷改造作為“四大工程”之一又被縣委、縣政府提上重要議程,這項工程由張慶民牽頭負責并任指揮長。他扎根一線了解情況,組織成員單位召開專題會、碰頭會,對工作進行了細化部署,定期進行調度,及時掌握工作動向,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千方百計克服困難,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如期完成了拆遷改造任務,為今后進一步將向陽街建設成為南北通透、商業繁榮的特色街區打下了良好基礎。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抓經濟必須抓企業。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張慶民帶領縣政協一班人多次組織企業界委員召開經濟座談會,組織有關企業負責人到先進縣市參觀學習、對標取經;定期舉辦企業培訓班,邀請有關專家為企業把脈會診,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先后組織有關人員深入洗滌、汽配、布藝等行業的30多家企業進行調研,就企業發展中遇到的資金、市場、用地、用工等方面問題,反復研究應對措施,幫助企業渡難關。同時,建立健全政協主席和常委聯系委員企業制度,充分利用政協領導的人脈資源和專業特長,對18家委員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張慶民本人牽頭分包了河北盛馳汽車零部件重點項目并任指揮長。他多次深入到企業解憂幫困、協調關系、督辦工作進度,還與企業負責人一起外出跑項目、找資金、找信息。在他的關心和幫助下,盛馳公司取得了較快發展,現已成為全縣汽配行業的龍頭企業和省重點企業。
目前,在縣政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委員企業順勢而為,堅持調結構、促轉型、提質量。近年來,有20余個上千萬的委員企業相繼建成投產。同成煤礦、盛達紡織、萬順洗滌、海麗特種石墨等委員企業由于經濟效益好、稅收貢獻大、競爭能力強,被列為小巨人企業,納入全縣重點培育計劃,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主力軍。(申澤)

常東風
廊坊市廣陽區政協副主席常東風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現任河北金豐集團董事長,為河北省青聯委員、廊坊市人大代表、廊坊市工商聯副主席。
提起常東風,不得不提他的金豐農科園。作為金豐集團旗下品牌,金豐農科園一直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驕傲。該園區由農業科技觀光園、種植基地、養殖基地組成,集農業科研、牧業養殖、
農業高新技術展示、高效農業典型示范、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和農業生產經營為一體,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傾力為客戶提供綠色、生態及無公害的產品和高品質的服務,成功地開拓了京津冀及香港、東南亞大市場,獲得了“全國農業園區先進單位”“國家級AAAA景區”“全國首批優秀園區、“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2010年“全國十大名園”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常東風說,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為國際現代農業的大亨,把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都引進金豐農業科技園,把金豐集團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企業。他始終恪守“誠信為本,以人為本,發展經濟,帶民致富”的經營理念,堅持走“高標準、高科技、高要求、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之路,突出自身優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以“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有利于“三農”發展的經營模式,在農村向城鎮化、集約化發展及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12年的努力,常東風所帶領的金豐集團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牧業養殖、國家農科園、房地產開發、生態餐廳等6家子公司的多元化大型民營企業,注冊資本2.3億元,資產總值近20億元,安置就業3000多人,先后被省、市兩級政府評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他本人被團省委、省科技廳授予“河北省杰出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同時獲得“廊坊市農業勞動模范”等稱號。難得的是,常東風致富不忘回報社會。十幾年來,共為教育、新農村建設等公益事業捐資千萬元以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作為廊坊市人大代表、區政協副主席,常東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政議政,并率先垂范,做好有關工作。北京新機場是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興建的重大基礎工程,為做好機場建設征遷工作,擔任常務指揮長的常東風每天堅守在征遷一線,不分晝夜,現場督導。(鄺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