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 曹東亞
□ 昆明 曹東亞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有關金融的保障制度,是指由達到一定標準的全部金融機構集資建立一個機構。此機構向參與的金融機構根據一定的原則按相應的保險費率收取一定的保費,收集起來的保險費用來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繳納保費的金融機構由于某些原因而面臨破產或倒閉時,此機構向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財務救助或向這類金融機構的存款人進行部分或全部賠償,有效保護存款人的切身利益,防范道德風險的發生。可見,存款保險制度是增強金融機構的信用,使金融業穩定持續健康的發展的一種金融制度。
1.文獻綜述。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隱性全額擔保制度和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比較。
魏裕茹(2015)《存款保險的基本問題與我國的實踐》一文中運用了兩個簡單的納什均衡模型分析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問題,得出顯性存款保險能夠緩解隱形存款保險的弊端,但也會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以及存款搬家。
曹曉蘭(2010)《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存款保險制度》分析了現行存款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現階段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必要性,為我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存款保險制度提出意見。他認為:(1)為了提前建立處理資不抵債的一些小型金融機構的資金池,必須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從而大大減輕各級政府資金支付壓力;(2)為了有效保證政府更好地獨立實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必須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3)在目前實施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下,銀行的道德風險愈演愈烈。
姚東旻、顏建曄和尹燁昇(2013)在《存款保險制度還是央行直接救市?—一個動態博弈的視角》從商業銀行內部治理水平的視角,通過引入一個商業銀行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增加系統性風險的假設,以探討隱性全額擔保機制與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優劣。研究發現:(1)與隱形存款保險制度相比,顯性存款保險制度能夠使央行對商業銀行的調控更加確定,且其調控結果具有準確的指標來進行評價;(2)存款保險制度內生化銀行提高自身風險的成本,降低了道德風險,即引入存款保險制度后,銀行的內部治理水平變高。
2.總結。從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看出,我國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重要性已顯而易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成熟:①我國已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條件;②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需要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③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環境;④巨大的人民幣存款規模,使得依附于國家財政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難以發揮作用,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由多方共同分擔責任的特點加符合當下的金融環境。
(2)隱形存款保險制度的弊端。弱化銀行業的競爭力,引發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存款搬家,人倫金融業的正常運作秩序,加重政府財政之處負擔和納稅人的負擔,嚴重阻礙金融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3)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好處①對政府來說,減輕未來財政支付的負擔,更加有效、獨立地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銀行的調控具有可確定性,且調控結果可評價。②對銀行來說,降低當金融危機出現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擠兌的“傳染性”;引入市場機制,促進銀行業公平競爭;增強公眾對自身的信任度;提高銀行內部綜合治理水平與運作效率;規范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建立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機制以及維護金融穩定。③對公眾來說,有效保護存款者的切身利益,減輕納稅人稅負。
于倩南(2014)《存款保險對銀行企業價值的影響——基于MM理論》從銀行企業價值視角分析了隱形與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各自對銀行的影響,他認為在隱性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國家承擔了銀行破產的一切風險,此時銀行的破產成本幾乎為零,銀行的價值只受負債節稅的影響,資產負債比增加,銀行的價值也增加;相反,依然。在實施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銀行要繳納一定的保費,理論上講,按照公平的原則,因根據政府為銀行帶來的價值來向銀行收取相應的費用,但如果實施公平的定價,銀行的價值并沒有受到存款保險制度的影響。
徐藝和李靜婷(2015)在《存款保險對中國銀行業存款結構的影響》運用2009~2012年中國存款者對中國政府引入存款保險制度的預期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存款影響的歷史數據,建立模型,通過實證檢驗得出居民存款保險預期的提高會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存款規模上升,即居民存款保險預期提高對規模較大和業務密度較高的銀行存款規模的提高作用大于對規模較小、業務密度較低的銀行存款規模提高作用。
張正平和何廣文(2005)在《存款保險制度在全球的最新發展、運行績效及其啟示》中認為全球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特征在近年的發展中呈現出一些共同的趨勢,并與實證分析的經驗證據相結合,得出:(1)由于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給銀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護,從而使銀行過分地從事冒險活動,忽略存款人施加的市場約束力,使金融業未來發展存在不穩定性,這就說明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確會加劇銀行和存款人的道德風險;(2)影響存款保險制度運行績效受到制度環境的影響,在制度環境良好的國家里,存款保險制度顯著地降低了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并進一步促進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這就啟發我國構建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必須注重制度環境的改善;(3)不同方式的存款保險制度對以上銀行的影響是不同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中較高的保險限額和隱性存款保險制度降低了市場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力,而由保費構成的基金的管理市場化以后會增強約束力,這個結論證明了設計存款保險制度的重要性。
李志強和馬寧(2011)在《〈有效存款保險制度核心原則及符合性評價方法〉對我國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啟示中》2010年12月,國際存款保險人協會(IADI)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 (BCBS)聯合發布的《有效存款保險制度核心原則及符合性評價方法》中認為我國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四點啟示:(1)我國已經具備了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條件。但由于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應在加快有關存款保險制度立法的同時,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對此法進行修訂。(2)作為“三大金融安全網”之一的存款保險制度,應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并分析其與央行、銀監會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職權。(3)為了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切身利益,并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必須重視存款保險制度各方面細節的設計,包括保險范圍、保險額度和保險費率等。(4)為了使存款保險制度更為完善合理,必須建立有效地銀行處置和破產制度。
嚴浩坤和于夢婷(2013)在《我國銀行擠兌風險與存款保險制度研究》中認為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成功運作的重要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分析: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統、自身良好的制度設計、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
趙保國(2010)在《關于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思考》一文中認為我國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形式必須是漸進式的,并要必須充分吸收借鑒國際上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國家的成功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并且建立中央銀行、銀監會、存款保險公司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運作機制。
何德旭、史曉琳和趙靜怡(2010)在《我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踐行路徑探析》一文中認為我國應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學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吸取失敗的教訓,并結合我國的不同與別國的特殊國情選擇合適的踐行路徑,從設置推進機制、完善外部條件、優化內部機制三個方面來建設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中國模式。
周媛(2014)在《新背景下存款保險制度的思考》一文中認為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思路是:覆蓋所有的商業銀行,強制加入存款保險,限額賠付,風險差別費率,監管與執行并進。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體制的不斷改革創新,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思路必須要與國內外環境保持與時俱進,根據新的環境采取各種方法為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對建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必要性的文章比較多,而且多從理論、定性方面進行研究,缺乏計量等實證方法研究。而且各位學者的觀點各不相同,主要是支持與反對,分析都比較零散,并沒有總結性的研究。
其次,研究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的影響的文章也比較多,而且涉及了銀行的各個方面,包括銀行企業的價值、存款規模、流動性、成本、利潤、競爭力等很多方面,但這些影響也只是預期的影響,并沒有實實在在的發生。
再其次,把存款保險制度進行分類,并著重研究隱形存款保險制度的弊端和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好處的文章比較多,并多數對已建立成熟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以及在實施期間的改革創新進行對比研究,而對我國如何從隱形存款保險制度過渡到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路徑的文章鮮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