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隨著高校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日益擴大,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日益突出,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央和地方各項政策都在積極鼓勵科技成果的轉化,為高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然而, 但是高校產業管理體制滯后,事企不分、權責不明、運行機制不活,這些都阻礙了高校科技產業的發展。因此,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深化高校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高校與企業之間仍然存在校企不分的現象,仍然以行政為紐帶。企業一般都依附于學校,自主權落實程度不夠,影響了企業發展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第一,企業發展規劃不明確。有些高校產業沒有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校,等、要、靠的思想嚴重,人員、資金缺乏直接找學校要,重大問題依靠學校領導拍板。學校行政部門對企業干預過多,企業失去了自主權和寶貴的發展機遇。同時,校企不分在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企業財務管理、人事制度、獎懲制度、用工制度的不倫不類,在薪酬分配、資金運作人才引進等方面都受學校牽制,企業負責人的風險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淡薄,不能夠完全按照社會企業的方式來運作。企業不能自負盈虧,往往由高校來背負債務,企業沒有自主權,學校也承擔者連帶責任,缺乏發展活力;第二,依靠科技進步的體制機制缺乏。在高校企業的運行過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的束縛和影響,產品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動力缺乏,無法適應新時期對科技創新轉化成果的要求,影響了高校企業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第三,當前高校企業文化運行機制缺乏特色。對于高校企業的發展而言,獨特的文化運行機制尤為重要。但是,在當前的發展運行中,很多高校企業在文化機制建設方面缺乏自身的創新性,受到了高校管理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長此以往,高校企業缺乏自主經營的環境,企業文化沒有自己的特色,更沒有創新,影響了高校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校企之間權責不清、資產流失、效率低下。高校的科技企業一般都是其下屬的一個教研室,通過艱苦創業逐步發展起來。資產歸學校還是企業所有,沒有統一的規定,產權的主體歸屬不清,產權責任不明,校企職責不清,企業自主權得不到保障,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企業自主權得不到保障,經營成本高而效率低。高校企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投資主體單一,這種產權結構給學校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同時也導致企業缺乏市場和追逐利潤的價值取向,同時學校對企業的管理方式,也使企業很難適應市場發展需要。
企業管理人才缺乏。部分科技企業的負責人是科技人員或者是學校管理者,不善于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缺乏市場運作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部分科技企業“學校天下”的情形比較嚴重,一切都是以高校為中心,雖然高校科技企業員工素質較高,但是這種做法不利于企業科技成果的規范,也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校企人事關系不靈活,部分有編制人員擔心進入企業后無法再回學校工作,部分非編制人員覺得工作缺乏保障,這些都影響了企業的經營與管理。
首先,校企應該完成從行政管理方式向市場管理方式的轉變。改革校辦產業管理體制,使校企產業管理以經濟實體管理模式走進市場,實現自主經營管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校產業管理模式應該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有機統一,作為校企,一定要充分發揮知識經濟功能,充分利用學校優勢的科技資源,創新科技產品。設立校辦產業資產投資管理公司,企業逐步過渡為資本經營著,學校職能部門逐步過渡為資產管理者,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建立多元資產投資管理公司模式,學校是最大的股東,擁有人才資源和科技成果,可以為校企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所以要保證學校對資產的控股權。同時可以防范吸收社會資金和教職工資金投入,優化資產投資管理結構,建立權責明確、互相制約、事企分開的企業約束機制,這樣既可以促進各方利益的協調,又能夠調動各方資源共同出謀劃策,促進產學研的結合。
首先,調整高校產業結構,加快科技企業改制,完善企業內部約束機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校企可以通過構筑權體系達到強化監督、降低風險的目的。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團結協作、勤奮工作,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骨干隊伍,保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完善校企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同時校企要強化服務意識,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務體系,營造創業環境,促進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在利益分配上實施對企業發展有力的政策傾斜,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而言之,高校產業作為高校運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的長遠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新時期的發展,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深化高校產業管理體制,不僅能夠為高校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也能夠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轉換效率,實現校企的雙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