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旭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 200042)
社會工作(servizio sociale)①意大利語直譯成漢語為社會服務,而不是社會工作。即意大利并沒有直接按照socialwork的英文直譯,而是根據其內容與職能翻譯為社會服務。在意大利的少年司法中地位重要,是社會部門的代表,也是司法社會化的核心力量。意大利少年司法在發展過程中,司法社會工作從最初的形同虛設,到發揮越來越大作用,是少年司法與社會工作兩個領域互相需要的結果。司法社會工作以助人自助為宗旨,采用優勢視角,重視少年潛能,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凝聚司法的人文關懷,整合少年的優勢資源,是柔性司法的代表。而少年司法制度建立的初衷,就需要以教育和保護少年為理念,不以對少年定罪處罰為目標,深入分析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整合少年周圍的微觀、中觀及宏觀資源,這些正好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價值和專業特長。于是在意大利,社會工作逐漸嵌入到少年司法領域中,司法代表國家,社會工作代表社會力量,在保護少年的理念下,走出了司法與社會協同發展的雙軌制路徑。
少年司法之所以能夠與社會工作漸行漸近,直至成為少年司法體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因為社會工作能夠滿足少年司法領域的特殊需要。社會工作這一專業從產生起就關注弱勢群體,致力于增進社會福祉,提高社會成員的社會適應力。由于其獨特的理念,派生出多個領域的實務部門,如戒癮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少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等。在我國,與司法領域結合的司法社會工作,邊界雖不清晰,但是作為“預防和減少犯罪工作體系”的產物,其首要的介入領域就是青少年犯罪預防。①何明升:《司法模式與社會工作的關系及其漸進式親和》,載《學術交流》2012年11期。各個國家的少年司法都是從刑事司法領域中逐漸獨立出來的,初衷就是避免少年被當成罪犯,因此不能用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視角來看待少年,而要從整個生命發展的角度看待這些在生理和心理發育上尚未成熟的少年。
第一,倫理和價值觀的運用。少年司法更加強調保護、教育少年兒童,呵護其健康成長。在理論上,按照國家親權理論,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應該關愛少年。在實踐上,從國際條約到各國實踐,都注重保護和教育少年,尊重少年生活自立和自我決定。社會工作與其他專業最重要的區別就在于有一整套利他主義的價值觀。獨特的倫理和價值觀在少年司法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價值觀包括:尊重、接納、平等、案主自決、個別化、保密。社會工作者對每個案主(即服務對象)都抱著尊重的理念,尊重少年的差異與人格,尊重他們自我決定和自我選擇的權利,相信案主有自我改變的力量。在工作中注意保護案主的隱私權,而這些與少年司法理念的需要完美契合。
第二,個案方法是少年社會工作的重要方法。少年司法的每個案件都有其獨特性,相當于進行個案治療,需要從治療和康復的角度,改變問題行為,幫助罪錯少年順利融入社會。而傳統的刑事政策以打擊和懲罰為主,與保護和治療相違背,因此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尋找能夠勝任的社會力量。同時,更多治療功能的發揮需要在司法體系之外,尋求矯正機構的合作。個案治療、團體治療和社區治療是社會工作三種重要方法。以美國的瑪麗·瑞奇蒙德(Mary Richmond)在 1917年的著作《社會診斷》為標志,個案方法是最早發展起來,并在實務中應用最多。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個案治療的方法對待罪錯少年。比如在矯正機構和少年監獄里,通過心理疏導和情緒治療等方法提高少年的社會適應性。每個少年案件都可以通過個案治療的方法,調整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罪錯少年人格的全面發展。
第三,社會工作者可以整合社會、機構、少年自身等多方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少年司法不是對罪錯少年一判了之,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教育和保護,降低少年犯罪率,這需要多方合作與資源整合,強調家庭、社區、少年法院、學校、政府、第三部門、媒體等多方的通力協作。社會工作者在少年司法中扮演協調者、組織者、中介者、教育者、協作者等多重角色,在尊重案主自決權的前提下制定介入方案,在挖掘案主自身的優勢時,促進家庭力量的發揮,同時積極連接政府、社區和機構等外部資源,使案主擺脫困境。同時還可以運用社區方法,倡導社會、媒體對某些問題的重視,帶來積極的改變。
第四,社會工作者擅長社會調查。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無論在偵查環節還是起訴、審判階段,都集中在案件的事實調查,僅限于犯罪行為本身。而少年司法需要延伸到少年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教育程度、學校表現等方面,傳統的刑事司法角色無力、無暇對每個案件開展如此詳細的調查。由于其專業優勢,社會工作者需要對少年的家庭、學校、社區、朋輩群體等社會環境進行社會調查,繪制家庭結構樹與社會關系圖,用專業的方法分析調查結果。
第五,社工可以承接少年審檢偵等司法人員的延伸工作。現在的少年司法體系中,從偵查階段的公安人員,到審查起訴階段的少年檢察官以及審判階段的少年法官,都有很多延伸的工作,比如公安人員需要監督緩刑的執行,少年檢察官需在法律要求下進行社會調查,少年法官需要進行判后回訪等。但是在現實中,少年司法人員的工作量多、壓力大,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這些工作,造成很多制度無法落實的尷尬境地。而司法社會工作者可以承接這些原有司法體系中的延伸工作,他們有能力、有專業知識與方法,以個案或者團體等方式進行幫教,他們可以監督緩刑執行,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將獨特的少年司法制度專業化。
由此可見,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倫理、對人的信念,專業技能等都契合少年司法領域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個性差異、動機需求、興趣愛好,在專業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不同的社工治療方法和溝通技巧,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恢復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提前介入而預防青少年犯罪,維護社會穩定。
意大利少年司法體系以少年法院和少年法庭為核心,具有獨立性與自治性。少年司法社工地位的鞏固體現出少年司法管理體系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少年社會工作辦公室(Gli Uffici di Servizio Sociale per i Minorenni,USSM)是意大利少年司法管理體系的重要部門,與少年懲教院(l’Istituto Penale per Minorenni,IPM)、首次接待中心(Centri per Prima Accorglianza,CPA)等其他部門并重。少年司法社工辦公室最初于1934年根據意大利第一部少年法而設立。但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社會工作并沒有真正介入到少年司法中,沒有在少年司法體系中發揮作用、承擔重要功能。一直到1977年意大利第616法案①全稱為:D ecreto Presidente Repubblica 24 luglio 1977,n.616.參見 http://www.edscuola.it/archivio/norme/decreti/dpr616_77.html.通過,國家的行政職能去中心化改革后,中央進一步放權到各個地區(I comuni),成立了地方少年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機構,這時社會工作才真正開始發展起來。目前意大利全國共有29個社會工作辦公室。
意大利少年司法的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意大利少年司法的管理架構
少年社會工作辦公室最初于1934年根據第一部《少年法》(R.D.n.1404/1934)而設立。1956年對復雜的少年司法機構規定了服務功能,這其中就包括社會工作辦公室(1956年7月25日通過的第888號法案),將少年司法部下每個區域的再教育中心作為中心。②Centro di Studi e di Ricerca sulla Giusti z ia Minorile,Il Processo Penale dei Minori:Q uale Riforma per Q uale Giusti z ia,Giuffrè Editore,2004,P.16.但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社會工作都是隱藏的,沒有介入到少年司法中,沒有在少年司法體系中發揮真正作用、承擔重要功能。一直到1977年第616法案①全稱為:D ecreto del Presidente della Repubblica 24 luglio 1977,n.616.參見 http://www.edscuola.it/archivio/norme/decreti/dpr616_77.htm l.通過,國家的行政職能去中心化改革后,中央進一步放權到各個城市(comuni),成立了地方少年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機構,這時社會工作才開始真正在少年司法體系中發展起來。目前意大利全國共有29個社會工作辦公室。
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在少年司法中得到了直接表達。社會工作根據第272號法案第13條②第13條,服務的協調。1.大區和地方相關部門合作,每一個少年司法中心設立一個專員,負責協調地方少年司法行政部門和地方司法服務部門之間的關系。2.少年司法部在中央設立總的協調部長,負責第一款事項。協調人員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由司法部長和地方共同決定。開展特別活動,與少年司法體系中的職權部門溝通、協調。具體而言,根據第448號法案,少年司法社工開展如下活動:(1)依據第12條,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提供少年犯的心理援助;(2)依據第18條第1款和18條增款,司法警察訊問前對少年采取保護措施;(3)依據第31條3款和33條4款,接受初審法院和上訴法院的通知參加庭審;(4)依據第19條3款,28條2款,30條2款,40條2款,在刑法執行中采取保護措施以及在緩刑中輔導少年。③Alessio Anceschi,La T utela Penale dei Minori,GiuffrèEditore,2007,P.4.保安措施也是社工辦公室負責的一部分工作內容。對于十四歲以下不具有可歸罪性或者沒有犯罪意愿和動機的少年,如果確實具有社會危險性(socialmente pericolosi),很可能在未來犯罪,根據《少年刑事訴訟法》第36~41條適用保安措施,適用司法教養院(riformatorio giusiziario)或者監視自由(libertà vigilata)的方式。但是這部分內容很少使用,可以說是真正被邊緣的內容。④Armando Caputo,D evian zae D isagio Minorile,IS T A T,2001,P.104.
司法行政部門的少年服務通過社會工作者來實現。跨部門合作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少年司法社會工作者代表社會力量,他們將職業化關懷滲透到少年司法程序中。社工通過專業化支持,幫助矯正罪錯少年的行為,調適少年與其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不良關系,階段性的向監督法官報告少年的表現,在認為適當情況下修改對少年的要求。⑤Armando Caputo,D evian zae D isagio Minorile,IS T A T,2001,PP.101-102.社會工作者不僅僅直接服務于少年,而且整合資源,激勵、指導志愿者,承認并挖掘少年自身潛力,為他們尋求各種資源,幫助他們擺脫不良境遇。
根據意大利少年司法部的統計數字,接受社會工作服務的對象穩中有升,從1998年的13,058人,上升到2009年的18,885人。⑥D ati statistici relative all'uten z a dei servi z i della Giusti z ia Minorile,http://www.giusti z iaminorile.it/,2013年4月26日訪問。同時與其他機構相比,少年司法中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總量遠遠高于其他機構。2011年,社區接納1,926人,少年懲教院接納1,246人,而在社會工作服務辦公室卻有20,157名少年。⑦Anno2011I MI N ORE NN I N ELLES T RU TT URE D ELLAGIUS T I Z IA,http://www.sistan.it/fileadmin/reda z ioni/I MMAGI N I/Minorenni_nelle_strutture_della_giusti z ia_-_02_lug_2013_-_T esto_integrale.pdf.

圖2 意大利社會工作辦公室的服務數量圖(2007~2012,按國籍分類)
司法社會工作能夠服務于整個少年司法過程。社會工作者可以為少年犯罪預防、偵查、羈押、審訊、矯正等整個少年司法過程提供專業服務,彌補傳統刑事司法的不足,建立社會觀護體系,為少年司法實現教育和保護的價值訴求提供專業性的社會支持。通過多種司法分流措施,將刑事司法體系中的少年“移出”司法體系,進入到社會觀護體系。社工可以根據當地少年司法制度采取合適的措施,達到最小干預的目標。①[美]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等:《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487頁。
犯罪預防與宣傳。社會工作者可以介入到社區、學校,通過小品、游戲、舞臺劇、討論等多樣化且易于被少年接受的形式,將預防犯罪的理念注入到上述活動中。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讓少年兒童在參與、分享中學到法律常識,預防校園欺凌、毒品傳播等可能導致犯罪的現象。
偵查階段。警方可以把違法少年交給司法社會工作者進行協助監管,以免他們被判到懲教院受到交叉感染。社會工作者在偵查階段的介入也為刑事司法程序賦予了福利因素。比如在芬蘭,因為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少年觸法行為的嚴重程度和再犯可能性對其采取廣泛照管或替代照管措施,從而排斥了觸法少年進入刑事程序的可能。②侯東亮:《芬蘭少年司法福利模式及其啟示》,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同時,也可以幫助少年及其家人穩定情緒、解決困境。
檢察階段的參與。司法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社會調查報告。比如在美國的威斯康新州,地方檢察官會授權社工在審訊前為所有精神健康問題或吸毒的少年提供調查報告,交到法院審核和處理,以便法官能夠酌情判決。
羈押階段。越軌少年在等待案件審理的期間,可以讓社會工作者進行心理輔導和自我建設。比如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社工和家長隨時可以到開放式羈留中心對少年進行輔導,與他們討論如何解決自己違法犯罪行為的問題。
緩判階段。緩判是意大利少年司法中重要的分流措施,而不是刑罰措施。通常情況下,意大利的少年法庭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緩判和社會服務。③F.Mantovani,Il problema della criminalità,Cedam,Padova,1984,p.503.一直到2010年,適用緩判的比例在全國范圍內超過10%,這意味著每十個少年犯中就有一個適用緩判。④http://www.giusti z iaminorile.it/statistica/analisi_statistiche/sospensione_processo/Messa_Alla_Prova_2011.pdf,2013年8月14日訪問。社會工作者輔助緩判的執行,制定緩判意見書,將是否通過緩判的意見如實提交法官。在緩判階段根據少年的個性和身心發展為他們選擇不同的項目并督導。
審判階段。司法社會工作者可以成為少年法庭的重要參與者。意大利的司法社工在庭審階段是否通過少年暫緩判決向法官做出陳述;美國的少年社會工作者可以作為專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在法官判決前提供犯罪者資料,協助法官決定合理的懲罰和矯正的方式。
行為矯正階段。非監禁刑是恢復性司法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執行需要依賴社會工作機構等非刑事司法資源,社會工作者可以配合司法部門在非監禁刑中對少年犯進行心理疏導、活動建議、督導評估。社會工作擅長對罪錯少年進行矯正和再社會化服務,將每個罪錯少年作為個案治療,通過行為治療法、社會心理療法、理性情緒療法、任務中心模式、家庭治療法等多種方法對越軌行為進行矯正。他們可以在矯正機構、少年監獄提供幫教服務。意大利的少年司法中在少年被釋放前一個月進行小組治療,每周由社會工作者開展三刻鐘的活動,采用積極角色的模式,通過小組工作的形式改變少年的自我認知。
少年刑事調解。社會工作者可以在恢復性理念的指引下,充當調解員的角色,積極幫助加害者和被害者恢復社會關系,彌補因為犯罪帶來的傷害與損失,降低累犯的可能性。意大利的少年刑事調解開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獨立于成年人的刑事調解,是意大利少年司法的分流措施之一。從都靈開始,公共或者私人調解機構逐步在意大利發展起來,巴里、特蘭托、米蘭與卡坦扎羅相繼成立少年調解機構。到1997年,意大利國內已經出現了5個這樣的調解團體,后來發展為調解中心,也處理各種家庭和鄰里沖突。①安娜·邁什蒂茨等主編:《歐洲青少年犯罪被害人——加害人調解》,林樂鳴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14頁。2002年,意大利全國有8家少年案件調解中心,而到了2009年已經發展到19家。②十九個調解機構所在地分別是:Ancona,Bari,Bol z ano,Brescia,Cagliari,Caltanissetta,Catan z aro,Firen z e,Foggia,Genova,Latina,N apoli,Palermo,Reggio,Calabria,Sassari,T rento,T orino e Vene z ia.
此外,社工還可以為犯罪青少年提供法庭外展社工服務;法律援助服務;保護兒童服務;感化服務;青少年罪犯評估專案小組;社區支援服務;羈留院和收容所的服務;住院院舍服務等③劉程:《發達國家和地區預防與減少青少年犯罪社工特點》,載《當代青年研究》2008年12期。,少年司法社工還可以提供家庭危機干預、流浪兒童救助、抑制逃學、就業輔導等服務,最大程度地幫助青少年擺脫身心困境。
在意大利,少年司法社工可以為罪錯少年提供多樣化服務。司法社工可以根據少年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方面介紹他們到不同的教育項目中,比如在緩判或者社會觀護階段,有的少年可以去學習美容美發,有的到社區養老院服務等。各地既要按照全國統一的要求建立機構、操作項目,又可以根據本地情況增加特色項目。意大利少年司法的分流措施包括檢查起訴階段的附條件不起訴、預審階段的暫緩判決、審判階段的司法寬免、事實的輕微性、不成熟性,以及刑事調解等內容,通過司法社工的服務將少年從司法體系進入到社會觀護領域。
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在少年司法的立法中得到了直接體現。在意大利,1934年第一部少年法就已經規定了社會工作的角色與職能,而且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通過法律鞏固社會工作的法律地位。社會工作根據意大利第272號法案第13條④具體內容為:第13條,服務的協調。1.大區和地方相關部門合作,每一個少年司法中心設立一個專員,負責協調地方少年司法行政部門和地方司法服務部門之間的關系。2.少年司法部在中央設立總的協調部長,負責第一款事項。協調人員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由司法部長和地方共同決定。(作者注:意大地方組織體制是在共和國下設大區(Le regioni)、省(le province)、市(鎮)(Icommuni)三級地方政權機構)開展特別活動,與少年司法體系中的職權部門溝通、協調。1977年頒布了第616號法案,將少年法院的民事和行政管轄權從司法部轉移到地方服務部門,地方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工作機構的熱情被進一步激發。
除了上面的法律,還包括:
1.1962年7月16日第 1085號法典(Legge 16 luglio 1962 n.1085)。該法規定在少年司法體系內建立社會工作辦公室。具體內容為:1934年7月20日第1404皇家法令及隨后的修正案規定,任何一個上訴法院或者上訴法院部門所在大區的首府設立少年社會工作辦公室。在司法部長與財政部長的共同指令下,可以在同一個地區的其他城市分開設立不同功能社會工作辦公室。

圖3 意大利少年司法分流示意圖
2.1975年7月29日第354號法典(Legge 26 luglio 1975 n.354)。該法第46條規定:“少年離開懲教院后,合作的社會工作機構需要立即介入并進行幫助。”第47條明確規定將“委托社會工作”作為少年刑罰的替代刑。“如果刑罰不超過三年,則可以在同樣的刑期內,委托外部的社會工作機構執行。具體措施要依據在觀察機構對少年個性的評估結果。”該條第9款規定“社會工作者在此期間管控少年的行為,協助少年度過生活的困難,幫助他們處理和恢復家庭和社會關系”。
3.1988年9月22日《少年刑事訴訟法》第488號法典 (Decreto del Presidente della Repubblica 22 settembre 1988 n.448)。這部法案重新設計了對少年犯的干預方案,規定了少年司法特色處置方式,如暫緩判決等,在意大利少年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法第12條規定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提供少年犯的心理援助;第18條第1款和18條增款,司法警察訊問前對少年采取保護措施;第19條對少年保護措施,第3款規定:“提供預防措施,法院委托司法社會工作部門對被告少年進行司法管理,并與地方服務機構開展合作,進行支持和控制。”第19條3款,28條2款,30條2款,40條2款,在刑法執行中采取保護措施以及在緩刑中社會工作者輔導少年。①Alessio Anceschi,la tutela penale dei minorenni,Giuffrè(collana Fatto&diritto),2007,P.4.第28條中止訴訟暫緩判決(Sospensione del processo e messa alla prova)第 2款規定:“在暫停令的情況下,法官委托司法社會工作行政機構和地方機構對未成年人提供服務,協助進行適當的觀察、治療和支持。法官可以采取相同的措施修復犯罪后果,促使與犯罪受害人的和解。”
4.1989年 7月 28日的第 272號法典(Decreto Legislativo 28 luglio 1989 n.272)。這部法律規定了少年司法行政管理機構的組成,其中在第8條少年司法服務中心組成中規定:“少年司法中心包括社會工作辦公室。”這樣就進一步鞏固了司法社會工作在少年司法中的地位。
5.1996年制定了社會工作辦公室的組織和技術管理方案,到2006年進一步改進了這個方案。(Circolare n. 72676 del 16 maggio 1996“Organizzazione e gestione tecnica degli USSM”)(Circolare n. 5351 del 17 febbraio 2006“Organizzazione e gestione tecnica degli USSM”)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法令,社會工作在少年司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得到鞏固和深化。每一次立法都將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服務更加深入地嵌入到少年司法體系內。法律明確了社會工作參與的合法性,彌補了司法與社會之間的縫隙,增強了社會控制和社會支持的力度,使得少年司法更加柔性化與人性化,體現了少年司法區別于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特殊性。
與意大利一樣,其他發達國家也注重通過立法確立社會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芬蘭,1983年《兒童福利法》賦予社會工作者更多的權力和責任,社會工作者享有廣泛照管(open care)的權力,包括經濟資助、職業幫助、家庭教育培訓支持、幫助找工作和暫時安置等。2008年新的《社會福利法》授權社會工作者無需征得困境兒童父母的同意即可對不良兒童采取保護措施,增大了社會工作者在社會福利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權”。②侯東亮:《芬蘭少年司法福利模式及其啟示》,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美國、加拿大等社會工作發展比較完善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已經制定了《社會工作師法》,均有一整套體系完善的社會工作資格認證、注冊管理、職業待遇、培訓繼續教育、從業道德與行為規范、評估考核等制度體系。③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立法問題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
首先,我國社會工作立法不足。與意大利相比,我國的少年司法社工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立法不足。司法社會工作從引入到我國至今已有十年,在此期間,政府報告中提出了“構建一支宏大社會工作者隊伍”的設想,并在政府的主導推動下,多種司法社工機構應運而生,比如上海,引入國際先進的社會管理理念,建立了由政府購買服務的三支司法社會工作機構,分別對吸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和問題青少年進行管教和幫助,用優勢視角挖掘少年的潛能,通過專業化的關懷和人性化的理念真情服務案主(即服務對象),實踐證明他們積極幫助罪錯少年進行康復,回歸社會,有效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率。
隨著實踐的深入,社會工作專門立法逐漸展開,有了一些規范性文件,如《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定暫行規定》(民政部、人事部2006年7月聯合發布)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國人發 [2006]71號)。但是,其地位卻一直沒有得到我國法律的明確規定,我國的社會工作始終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沒有一部法律將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地位與作用明確下來,這成為制約司法社會工作發展的瓶頸。
其次,缺少社會工作向少年司法中相關立法的滲透。目前,社會工作服務已經滲透到少年司法領域,比如在社區矯正和罪錯少年的幫教服務中,司法社會工作者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立法層面尚沒有體現。授權性規范少,權利救濟的措施少,這就意味著司法社工的地位沒有在正式法律體系中得到體現,降低了司法社會工作者的從業熱情,不利于相關機構的發展。司法社工的服務應該滲透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流浪乞討兒童管理體系、婦女兒童保護體系和家庭法律、教育法律、社區發展法律等內容中,少年司法法律與相關少年法律的交相輝映,共同體現司法社會工作服務和理念。
再次,立法技術不足。我國已有的關于少年保護法律規范的設立不夠科學,法規的內容結構、文字和發布形式不夠規范,立法語言不夠嚴謹,存在大量政策性、宣示性的用語,可操作性差,缺乏追責與救濟規范,權利義務等基本規定也不夠明確具體。同時,法律指代不明確。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明文規定“有關部門”、“有關機構”等指引青少年工作機構,但究竟所指何方卻語焉不詳、模棱兩可。①張鴻巍:《兒童福利視野下的少年司法路徑選擇》,載《河北法學》2011年第12期。因而在實踐上出現“誰都可以管、誰都沒有權利管”的尷尬局面。總體而言,法律的總體框架設計技術欠缺,社會工作法律的效力層級較低。我國應該通過社會工作專項立法或者少年司法立法的形式,加強對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的管理,明確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的地位,建立以少年司法社會工作者為代表的觀護體系,幫助刑事司法系統的未成年人進行治療和恢復。
與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與經驗相比,我國專業社會工作起步較晚,諸多方面有待完善。在發展環境上,我國與西方國家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市民社會不發達,社會組織力量薄弱,社會服務機構的數量少。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在我國的少年司法領域探索社會工作者的體制化身份,學習意大利少年司法的經驗,通過立法將社會工作納入少年司法體系,不斷發揮社會工作功能,培育其成為少年司法的另一個支點。這是少年司法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社會工作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司法與社會的有機銜接,彰顯柔性司法和司法社會化的重要力量。
在少年司法領域運用司法社會工作者的服務,進行政府和民間的合作不僅是意大利獨有的特色,也是國際通用的模式。放眼其他西方國家,司法社會工作者在少年司法領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少年司法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即使是那些對緩刑部門具有強烈傳統傾向的地方法官也不得不接受社會工作部門的主導地位”。②[美]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等:《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488頁。美國在1899年誕生第一個少年法庭,開創了法學和司法社會工作在青少年領域合作的新時代,摒棄成年人司法中的懲罰,采用社會工作的個案治療方法進行社會觀護。在美國,司法社會工作者可以在法庭上以中立者的身份提供專家證言,司法工作者的專業意見可以影響法官的判決。①楊旭:《美國司法社會工作的發展及借鑒》,載《學術交流》2013年第3期。在芬蘭,社會福利委員是重要的兒童保護機構,可以直接授權司法社會工作者代表委員會行使裁決權,司法社會工作者享有除采取的強制性措施之外自由裁量權,可以自由決定對少年保護措施的干預時間、方式。②侯東亮:《芬蘭少年司法福利模式及其啟示》,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期。
而在我國,政府型少年服務組織不活躍,草根型少年服務組織匱乏。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應用專業的社工提供服務,但是并沒有在全國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我國目前的青少年組織多以“工青婦”為背景,雖然它們是群眾型樞紐組織,為保護少年和服務少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行政化色彩濃厚,封閉化傾向顯著。③參見《“去行政化”是工青婦組織共同課題》,來源《解放日報》,http://www.jfdaily.com/a/6799945.htm,2014年2月2日訪問。這些組織的共同特點都是按照行政管理進行層層建制,除非他們開展活動,少年很少有機會與其直接接觸。行政化管理的固化思維直接導致了這些組織不親民、不活躍,越軌少年或者失管少年沒有得到持續而特別的服務。另一方面,我國草根型的少年服務組織數量少,專門服務于邊緣少年、失管少年和越軌少年的社會組織不發達。在這種狀況下,越軌少年的社會支持貧乏,社會關懷缺失,問題家庭中的少年無法得到必要的援助,導致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少年司法社工機構弱小、行政化色彩濃厚,專業性和獨立性相對不足。
在我國現階段,政府既要在中央有統一管理,加強司法行政管理系統內雇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力度,將社會工作納入司法行政管理的范圍,大力培育服務青少年的社會組織和司法社會工作者隊伍,同時也給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利和活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發展少年服務機構,完善罪錯少年的社會觀護體系。
(三)少年社區矯正與社會觀護體系不完善
少年社區矯正是社會化力量介入少年司法的突出表現,也是司法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開展對少年的社區矯正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少年社區矯正的立法不完善;缺乏專門針對罪錯少年的項目和服務,沒有考慮到少年的特殊心理需求;少年矯治的適用范圍缺乏針對性(同成年人一樣是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以及剝奪政治權利等五種人適用,而沒有考慮到少年沒有剝奪政治權利的情況);少年社區矯正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整體素質較低;社區矯正與司法審判機構的溝通和銜接不暢;缺乏社區矯正的監管制度、評估制度。同時,罪錯少年的家庭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家庭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沒有得到體現。
我國應該逐步建立社會工作介入少年處罰的社會觀護體系。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更沒有完善的少年處罰制度,少年處罰與成年人的普通刑事司法處罰方式區別不明顯。少年司法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刑罰的非監禁性與輕刑化,用感化與教育的方式代替報復與懲罰,甚至有人提出對待少年應該永遠不用刑罰,應改變有罪必罰的傳統觀念,將以刑罰為原則轉變為以保護處分為主要原則,以刑罰為例外。因此重構少年刑罰體系至關重要。在刑罰的種類上,除了不適用死刑,應該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少年不適用無期徒刑。同時,創設新的處遇方式,加強專業司法社工的觀護力度,提升少年刑罰的社會參與性。將社會參與和康復教育作為社會刑罰的重要內容,用多種社會化的幫教方式對少年實行感化教育,包括委托社會工作進行保護觀察、賠償損失、家庭監禁、半監禁等,這樣可以減少交叉感染,給予少年健康的成長環境,減少他們進入少年監獄的可能性。加強少年刑罰的項目化建設,針對不同的少年主體開展多樣的教育項目,如電腦技能學習項目、職業汽修項目等。在社會觀護的主體上,以司法社會工作為主,以志愿者為輔,擔任觀護者,半開放式的寄宿制可以集中指導和觀護,補充目前觀護制度的不足。同時,少年社會工作者也可以為罪錯少年的家庭治療提供支持,配合法庭定期與少年的監護人進行指導和咨詢。另外,發展少年刑訴調解,加強沖突解決方式的社會化途徑。通過刑事司法調解中心分流少年刑事案件,提高被害人的滿意度。同時要加強地區之間的機構合作機制,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合作體系,針對流動少年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綜上,目前我國的司法社會工作處于發展初期,力量比較薄弱,司法社會工作介入少年司法的步伐較緩,沒有形成全國性的制度,且存在地區化、局部化、階段化的特點。我們需要加強社會工作發展的立法進程,同時在相關領域中將社會工作者的地位和角色寫進法律,明確將其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點職業來大力推動。我國可以借鑒意大利司法社會工作者就職于司法部門的做法,在政府內部吸納司法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司法社會工作體系,在相應崗位上優先錄用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公務員編制,享受公務員待遇,加大政府購買社工機構專業服務的力度,加快司法社會工作的發展步伐,加強少年犯罪的預防和對越軌少年的行為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