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學習型課堂
人類獲得知識的過程大致如下:主體生活在共同體中,共同體中各主體共享公共符號系統;主體頭腦中建構知識;主體借助符號系統與其他主體進行交往,傳達新建構的知識;如果被共同體中其他主體的大部分所接受,則知識獲得共同性,成為可靠知識。之后,共同體中主體繼續交往,新的知識又被建構和傳達。如此循環反復,螺旋上升,從而建構出更新的知識系統。[1](P20)
而本論文所謂的語文學習型課堂的建構與嘗試,主要講求的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建構。
自主學習強調的是:
1.確立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理解他們的思想層面和個體發展情況,從而用一定的有效的教學手法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確立學生自己想學習的意識。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內化的事,其他的人都只能是從外界上給自己一定的啟發和點撥,學習的關鍵還是在于學生自己的感悟,讓知識在不斷建構過程中內化和順應,從而達到平衡的狀態。[1](P25)
3.確立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體會情感的意識。
4.確立學生能與其他學生相互學習、協調發展,取長補短、共同促進的意識。要讓學生深刻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道理。
二、教學建構前的定位
1.基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養考慮,他們是不可能完全脫離教師的指導或點撥來自主學習課文的,因此還是得由教師來主導課的進程和環節,最好的方法是教師要知道哪些環節需要點撥。同時,點撥的語言要盡量言簡意賅,精簡到位,其他的時間、空間或問題盡量交給學生自行去把握。
2.教學環節的設置同樣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臺階地上升到某個學習的高度,從而摸索出規律性的知識,讓學生們達成某種學習共識。
3.自主學習的“自主”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也不是熱鬧式的熱火朝天,而是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沖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讓學生能自行地吸取文章的精華,體悟到文章中蘊含的美感。
4.自主學習主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三、《泥哨》課堂建構和嘗試的過程
1.根據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通過實物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課堂導入的時候不僅采用PPT演示“塤”和“泥哨”,還把這兩個具體實物帶到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并請一兩個學生上講臺來吹一下“塤”和“泥哨”,讓全班同學感受下用塤和泥哨吹出來的音樂。之后教師簡單介紹一下《泥哨》這篇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梗概和主旨,接著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課堂內容和教學環節。
2.根據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他們確定教學環節,并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好,之后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學習知識點。這一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能自發地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思考老師接下來要講解哪些內容,以此引起學生回憶和思考。然后教師不斷鼓勵學生,學生慢慢地就會開始主動發言,最后全班達成共識,確定五個教學環節,即:(1)知識回顧;(2)新課講解;(3)課堂小結;(4)討論與探究;(5)課后作業。
3.學生在自主學習每個教學環節之前,教師一定要用各種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明確自己要掌握的到底是課文里面哪一方面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群策群力地自行在文本中找相關的問題,并通過自己能想到的各種方法去解決這些文本上的問題。比如讓學生帶著自己給自己布置好的任務,如在閱讀中自行找尋文中的生字詞及意思、文章的文體、文中的取題思路、文章表達的主旨等,然后讓他們有意識地帶著這些教學任務去朗讀課文。
4.分析課文的環節,注重讓學生去體味作者敘事過程的整個思路和情感變化。引導的時候,教師可采用“情景還原法”“感同身受法”“情感共鳴法”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試著去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也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往事,讓學生把作者的經歷和情感在自己的心里再重現一遍,體味一遍。[2]在這個情感層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自己覺得優美的詞語或句子,通過多次有聲朗讀來進一步深刻地品味詞或句的美感。當然,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知識情感內化、順應的過程,這一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從思想層面上更深入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意義。
5.不管是字、詞、句、段還是意的理解,在整個課堂中,筆者都鼓勵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探究,也側重去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讓學生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相互磨合,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這種思考是因著作者的文章主旨而拓展開來的。作為學生,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應該學著去正視自己的生命,應該去拷問自己“我的生命之音是什么,我怎么奏出我的生命之音?”這也是語文人文性功能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一過程對學生認識自我、感受生命、體味人生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6.學生充分運用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同時深刻地分析、解剖文章各個方面的知識點和內涵。比如,從文章的表面內容到深刻含義再到文章的寫作手法,最后到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的啟發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對文章有個全新的理解和欣賞,同時對自己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探究。
其實這整個學習過程就包含了解構主義理論所強調的“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
7.課堂小結讓學生自行來總結。先是學生討論,教師層層引導,之后達成共識,最后讓學生自己來進行綜合表述。這個環節中,教師應該清楚地明白一個教學常規道理:“我們的課是上完了,但是學生理解了是一回事;學生會欣賞是一回事;學生會自我表達是一回事;學生會模仿或運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要敢于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學設計模式,大膽放手讓學生以各種形式或方法自由地用自己熟悉的文字語言去組織、概括并表述自己的意思。[1](P28)同時,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敢想敢說,當然,學生發言后,教師還要及時地對他進行肯定、鼓勵和表揚。
8.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或領悟文章意思的工具。所以布置作業前,筆者采取自由民主的方式讓學生自擬作業題目。不過在自擬題目之前,全班同學要互相討論兩個問題:“問題一,學了這篇文章,如果我是老師,我會給學生布置什么作業?問題二,我布置這個作業是想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呢?”最后,學生討論后決定布置的作業題是:“試著模仿《泥哨》這一文章的寫法,回憶自己童年生活中一段難忘的經歷或某件事或某個人,表達自己對人生的一些感悟,注意要有細節描寫和情感表達的內容。作文字數控制在600字左右。”
9.板書是由筆者來設計的。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筆者抓住每個恰當的時機在黑板上寫下關鍵的詞句,當然這些內容是筆者在備課的時候就已經設計好了的。沒有讓學生參與設計和書寫板書的原因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自行學習的任務已經夠難的了,板書的設計對他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這項訓練就留待學生以后有能力了再讓他們嘗試。[3]
四、教學反思
《泥哨》這個課嘗試著讓學生自主學習后,筆者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教學出發點是好的,也本著以上的教學定位在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以下方面的改進:
1.改變了以往的師生教學格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格局,整個課主要是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下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每個教學環節都由原來教師表述式的語言轉化為學生問題式的探究。由原來的教師直接傳授知識的方式轉變為學生利用自身資源挖掘能力的學習方式。
3.比之前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及能力的培養。
4.學生通過自己探究,整理出常規的課堂學習環節及每個環節的重難點,賦予學生一堂課的整體觀念,有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
5.學生不再是單一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探究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由老師牽著走。在老師的適當點撥下,學生試著調動自己全部的已有知識和能力為自己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并有效地吸收新知識。[4]
但是,統觀整個教學實施過程,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一開始,學生自主討論問題的教學氛圍比較難營造。需要教師多次鼓勵學生或者采用一些有效地教學方式去調動氣氛。
2.每個學生的素質不同,個人能力有限,導致每個組的整體配合度不是很理想,同時也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增加對每個學生的了解,從而優化分組。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潔到位。教師在這個課堂里主要是起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能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因很多外在條件的影響和教師自身素質的原因,總會發現教師在發言的時候會帶著口頭語,表達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細節問題。
4.教學時間不好控制。因著綜合因素的影響,如教師引導語的多少、學生領悟能力的強弱、學生討論時間的長短、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出現的臨時狀況等,發現教學各個環節的時間比較難控制。
5.檢測教學效果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整體而言是好的,至少讓學生參與到整個課的自我講解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理解和記憶,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次兩次的自主學習課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需要反復操作,不斷強化,從而內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比較難以實現長時間地讓教師自主地去嘗試這類教學自由度比較大的課。
注釋: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新如:《教與學心理導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王新如:《心理學》,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版。
[4]金生鈜:《教育:思想與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孫飛盈 ?廣東惠州 ?廣東省高級技工學校 ?518033)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