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講解】
讀完《在山的那邊》這首詩,相信不少同學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經許下的愿望。當然,這首詩之所以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與它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是分不開的。
所謂象征手法,就是指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以表現出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態度的一種表現手法。象征手法如果能夠得到準確的運用,就可使文章的立意更為深遠;同時,也可將某些較為抽象的精神品質轉化為可以具體感知到的生動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們就來結合詩中具體詞句,看看象征這種手法是如何被運用的。
在詩歌第一節中,我們發現,是媽媽告訴了“我”“海”的存在,從而喚起了“我”內心的想望。但是,“我”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從前,“我”一直以為山的那邊就是海,所以當“我”望不見海的時候,就以為是媽媽在說謊騙“我”,使“我”大失所望。但如果說詩中的“山”象征的正是通往“海”的遙遠而又崎嶇的路程,那么詩中所說的“海”指的又是什么呢?詩人認為,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換句話說,“海”象征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
在詩歌第二節中,當“我”長大后,終于領悟到了母親所說的“海”——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雖然遙遠,但并非虛無縹緲。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的倔強的我”的出現,最終被征服。雖然詩中的“山”“海”與“理想境界”這幾個詞語之間看似毫無聯系,但通過詩人生動形象的描繪,使讀者產生了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領悟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即學即練】
1.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這個句子充滿了哲理。請你試著將《在山的那邊》中的內容進行提煉,仿照上面的例句寫一句能概括出全詩哲理的話。
2.閱讀下面的文段,請說說文中的“牛”和“犁”分別象征著什么?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
我們那些忠實質樸的伙伴,比如說犁和牛,正在我們的背后,給我們一種堅實和溫暖的感覺。牛離瘦水很近,犁離瘦水很遠。牛的蹄花就在水邊翻動著,但它們從不關注身邊水的變化,它們只是用角砥礪,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偶爾抬起健碩的脖頸,向著瘦水遠去的地方哞叫,此時,瘦水的秀發,牛兒們的青草,漸漸成為遙遠的記憶。那些披散如云、蔓延入海的秀發或者說青草,已遠遠地逃離了牛鈴的清脆。但牛兒們不會離棄瘦水,因為它們知道,這是它們共同的命,它們都因土地而生,在土地的豐瘠更替中老去,瘦水無奈,牛亦無奈。多年來,瘦水與牛兒們在這種無奈中達成了默契。年復一年,牛兒們如此在瘦水的身邊一遭一遭地走過。年復一年,瘦水清澈透明的眼睛望著牛兒們一遍一遍地蹄花飛揚。這種默契,是智者對現實的首肯,是智者的心平氣和與客觀。
犁鏵很安靜,勞作之后,它被我們掛在安靜的壁板上小憩。犁鏵锃亮而鋒利的光芒,讓秋天顯得富足和生動。這種經勞動擦拭出的光芒,是犁鏵一生的夢想。現在,犁鏵站在離瘦水很遠的地方養精蓄銳,它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瘦水再一次激動起來。那時,瘦水激動起來的時候,春天就來了。春天里,一些搖曳的花朵將會綴滿瘦水的發間,被瘦水滋潤的土地漸漸潮潤起來,芳香四溢,這是犁鏵渴望了一冬的神情。這時候,犁鏵會紛紛走下墻壁,振奮精神,深深地插進瘦水的土地里去。鳥聲響了,“布谷”“布谷”,一聲一聲的鳥鳴圍繞著犁鏵,攪動得蚯蚓在四周興奮地舞蹈,那些被驚醒的陽光紛紛揚揚,陽光中,我們會看見鳥兒們金色的翎羽。
——彭世貴《瘦水》
3.請結合語境,說說下列詩句中的植物所象征的意義。
(1)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2)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改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