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唐]李 白《蜀道難》
用李白的詩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歷史上為軍事防御而修建的雄偉險峻的關隘,可謂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這些關隘在古代統稱為“關”。“關”是古代朝廷設置在邊境上的門戶。如“玉門關”“陽關”“劍門關”等,它們都為防御型的建筑。據《初學記》卷八記載:“關在境,所以察人御出也。”由此可見,“關”所在的地勢十分險要,屬于易守難攻之地,如“函谷關”“雁門關”“潼關”等。
下面,且看“關”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關”字在甲骨文中還未曾出現過。這恰恰說明了在商代末年用于軍事上的“關”這種建筑還沒有修建。到了西周時期,金文中才正式出現了“關”這個字,它的形態像是兩根門閂各自插進閂孔,其造字本義是將門閂插進左右兩個閂孔,緊閉大門的樣子。這正說明了“關”字的問世恰好是與軍事緊密聯系著的。到了楷書時期,“關”(“關”的繁體)開始逐步簡化,將原字形中的“門”寫成兩點,將字中的門閂形象寫成“天”。于是,正體楷書的“門”被簡化成兩點,正體楷書的門閂被簡化成“天”,最后,筆畫復雜的“關”就被簡化成今天我們書寫時所見到的“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