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死水,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覺?沉悶?枯燥?乏味?或許兼而有之吧。然而設想,一池春水,風兒乍起,蕩起層層漣漪,整幅畫面頓時有了生機,有了靈性。寫文章當然也是如此。
《綠色蟈蟈》就是這樣。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生硬呆板。它不像一般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生動靈活、不拘一格。正是由于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所以作者在語言的使用上才顯得特別生動感人,讓我們讀后與之產生共鳴。
下面,就結合《綠色蟈蟈》中的具體詞句進行簡單的品析。
1.當孩子們圍著歡樂的篝火跳跳蹦蹦,當鼓聲隨著每支煙花的升空而響起時,我獨自一人,在陰暗的角落里,傾聽著田野的節日音樂會,田野里的節目要比此時在村莊廣場上上演的節目更加莊嚴。
解讀:開頭部分,作者運用傳神的語言與生動的比喻寫出了田野中開展的“節日音樂會”,引發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
2.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余的則是伴唱。
解讀:精巧的比喻,生動的擬人,皆描寫出了蟈蟈“善鳴”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3.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蟈蟈關在我的金屬網罩里。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解讀:作者運用優美的語言,傳神地刻畫出了蟈蟈的外形特征,令人神往。
4.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蟬肉的,因此別的東西也得吃。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解讀:“毫不猶豫”一詞運用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蟈蟈吃東西時的爽快,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5.撇開這一點不談,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頂多面對食物有點兒敵對行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蟈蟈立即占住它。誰要是來咬這塊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對方趕走。自私心是到處都存在的。吃飽了,它便讓位給另一只蟈蟈,這時它變得寬容了。這樣一個接著一個,所有的蟈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天氣炎熱時尤其如此。
解讀:畫線部分對蟈蟈的描寫,把蟈蟈寫得更加惹人喜愛,特別是“抓”“擦”等動詞,更是生動傳神;“閉著雙眼”“躺”等詞則凸顯出蟈蟈悠閑自得的神態特征。
【活學活用】
1.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使示例中的語言變得生動傳神。
示例:豹,身材修長,形態精瘦,體重約50千克。全身橙黃或黃色,上面布滿黑點。
改寫:
2.結合語境,從說明語言的角度對下列段落中的畫線部分或黑體詞語進行品析。
(1)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么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跑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啄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猛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法布爾《綠色蟈蟈》)
(2)在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中,有一位超級英雄,名叫阿喀琉斯。這位帥哥是海洋女神忒提斯與人類英雄帕琉斯所生,一出生就被母親抓住腳踝,將全身浸入冥河,接受過死亡之河的洗禮后,渾身上下刀槍不入!而今,先進的防彈衣也能讓現實中的人類士兵變身阿喀琉斯。(小鉆風《防彈衣的前世今生》)
(3)在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里,當海洋生物學家在分析美國海軍跟蹤潛艇的記錄時,意外地捕捉到一段低沉的、重復的與人類了解到的鯨魚的規律相同的聲音。從聲音分析,這是一頭須鯨。
因為身處一片無盡的深藍中,須鯨們沒有靈敏的嗅覺,但它們會“千里傳音”。如今,已知的海洋中的鯨目有兩大類:一種是靠牙齒吃飯,以捕食為生的齒鯨亞目,如抹香鯨、虎鯨(逆戟鯨)、海豚等;另一類是靠嘴里梳子一樣的鯨須吃飯,以濾食為生的須鯨亞目,如藍鯨、灰鯨等。齒鯨們通過頭上的鼻孔“哼”出各種聲音,從短促的嘰喳聲到超聲波,它們精于回波定位的捕食之道。而須鯨們的取食方式使它們沒有精確回波定位的需求,它們也不哼超聲波,而是通過喉部唱出低沉的歌。全世界不同海域的須鯨,都有屬于自己群體的獨特歌聲。 (肖茹《一只唱歌跑調的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