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馬玲
論老子獨特的人生智慧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馬玲
摘要:老子的人生觀蘊涵著多方面的意蘊。除了明哲保身思想,他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這一人生智慧主要由貴柔守弱、謙下不先、不爭之爭等內容構成。其獨特性在于以迂回的、非常規的、看似消極的方式來爭取積極的人生目的。它洋溢著辯證的智慧,對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并且在今天也十分有價值。
關鍵詞:尚柔;不爭;謙下不先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07-02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里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研究人如何智慧的生存,如何智慧的取勝,他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建構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洞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柔弱與剛強之間,一般人總以為“剛強勝柔弱”,老子卻與眾不同,“獨樹一幟”,提出“柔弱勝剛強”。老子“柔弱勝剛強”的觀點包含雙重含義,一是說柔弱優于剛強,二是說柔弱可以戰勝剛強。在老子眼里,柔弱代表新生、生命力和靈活性,剛強則代表死亡和僵硬。他從生命現象獲得領悟,說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擲地有聲地提出∶“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強梁者不得其死。”于是他在《道德經》第76章中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折射出生命力,剛強則代表毀滅。老子認為柔弱不僅是富有生命力的,而且是強有力的。柔弱是一種能夠攻克一切的力量。
老子還用水做例子來證明它:“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的確,天下還有比水更柔弱的嗎?還有比水更隨和而沒有個性的事物嗎?隨物賦形,何其溫柔,何其卑弱,但攻堅攻強,舍水取誰?由此看人,合乎大道德行的人,他們的行為像水一樣,沒什么競爭,隨方就圓,因此誰也打不敗他們。
在現代社會里,要想處理好各種關系,圓滿完成各項任務,首要的就是不可太張揚、太強悍、太自以為是:相反,有水一樣的柔情、水一樣的細膩,水一樣的韌勁,反而能更好、更順利地完成任務。給自己一層溫柔的外殼,既親近了他人,又保護了自己,兩全其美。這就是做人的法則之一。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可見,水不僅是柔的體現,同時也是道的代表。而《老子》中的水的主要特征有三:利萬物、不爭和處下,這三個特征使得天下至弱的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他在第78章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表面看柔弱無力,?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柔弱中潛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清楚地表明老子所講的柔弱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軟弱無力。基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要求人保持柔弱的狀態,柔弱處世,并強調“守柔曰強”,剛強的未必真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人們歷來認為老子“尚柔”,尚柔守弱確實是老子哲學和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特征。老子不僅認為相對于剛強,“柔弱處上”,“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而且還從宇宙本體論的高度對貴柔守弱的原則予以論證,說∶“弱者道之用。”道在產生并推動天地萬物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作用是柔弱的,柔弱是道這個世界最高實在的品質和屬性,因此人必須效法。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儒家尚剛,道家尚柔,而道家尚柔的傳統就是由老子開創的。老子尚柔守弱的思想為后世所承繼。尚柔守弱在老子那里,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是被大力倡導的。平心而論,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也確有一些“柔弱勝剛強”的事例。不過,通常一般人只知道“剛強勝柔弱”,而老子卻揭示了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的一個洞見。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于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清楚地告訴人們∶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這就提醒人們要采用柔弱的方式,保持柔弱的姿態,而不刻意追求所謂強和盛。事實證明,在人世間,柔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和武器。中國有句俗語,叫“柔能克剛”。它的理論根據就是老子的尚柔思想。柔弱作為人生原則其實有兩大特點∶一是溫和性,二是靈活性。老子貴柔守弱,主張柔弱,并不是要人一味示弱與退讓,而是要人用溫和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目的,要人待人接物靈活而不僵化,圓融而不固執,具有耐心和韌性。所以老子的這一方法,初看是軟
弱或恥辱的,但最終是聰明和有力的。老子的這一思想反對逞強好勝,極大地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塑造了中華民族柔和的性格。
愷撒要做世界第一人,可是老子卻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的話不無道理,“先”意味著鋒芒畢露,意味著愛出風頭,“先”也將招來失敗和非議。可以說,老子的慧眼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不敢為天下先”,是從險惡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滋生的充滿毒素的智慧,“不敢”是老子的法寶,是老子的經驗,他不是讓我們卑微而茍且地活著,更不是讓我們喪失所有的道德和良心無知下賤地活著,他只是看到了世事陰險,人情淡薄,得志者又往往是小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如退一退,領略海闊天空。老子的哲學,是夾縫中求生存的技術,是在盤根錯節的社會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當時專制社會中唯一能保護自己肉體存在的法寶。
在社會人生領域,對于高與下,人常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卻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在《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地”即下。“地者,下之極也。”老子認為水之謙下代表了崇高的德行,希望人們學習它。對于先與后,莊子在評述老子的思想時說∶“人皆取先,己獨取后。”老子在《道德經》第66章中曾以江海為喻,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這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處于低于百川的卑下之地。所以,圣人要想身居萬民之上,想讓萬民敬仰,一定要對人民謙恭卑下;要居于民眾之先,一定要置自己于民之后。這樣不僅不會給人民增添負擔,而且還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戴。在老子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他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舍后且先,死矣。老子尤其強調身居高位的人要謙下不先,說∶“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不谷”即不善。認為侯王自貶,才能成其貴;王公表示卑賤,才能獲得并保持尊貴。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他相信謙下之人會因其美德而得到好的回報和獎賞。在這里,我們也許能夠感受到傳統國人為什么特別講究謙虛的奧妙。
老子謙下不先的思想具有我們現在所講的謙虛的含義。人們一般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老子并不僅僅把謙虛作為一種美德,他把謙虛作為一種為人處事的有效手段來倡導。他從功利的視角去分析謙虛與驕傲,認為謙虛有益于人,驕傲則有害于人。他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正因為不自我表現,所以才高明;正因為不自以為是,所以才顯著;正因為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正因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長久。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于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都知道“不甘人后”的道理,認為努力進取,力爭上游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老子卻主張謙下不先,將謙下不先作為實現人生目的的策略和手段,通過處下,達到居上。這看似消極,實則很積極。老子倡導謙下不先包含著功利的考慮和算計。這是他的精明之處,也是一種老到的中國智慧。從社會的角度來看,謙下不先作為一種處世原則有利于減緩社會矛盾,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穩定。這一原則對于處理上下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價值。誠如劉澤華先生所言∶“就上下關系而言,居上而不顧下,就把自己赤裸裸地置于下的對立面,這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如果處上而又能謙下,這樣就可抓住上下兩面,使下成為自己所居上的補充,從而以下安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千百年來一直崇尚這一原則。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社會上充滿你死我活的爭斗的時代,對于爭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后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說∶“不尚賢,使民不爭。”同時在人生領域,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十分推崇“不爭”的原則,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老子講的“不爭”并不是字面上的與世無爭。他是企圖通過“不爭”來取得比爭更好的結果。他反復強調∶“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兩段話表面的意思是,你不與人爭,天下人就不與你爭;深層的意思則是,通過“不爭”,你能取得天下誰也無法與你爭的成就和地位。老子是以“不爭”為爭的。“不爭”是爭的一種特殊形式,“不爭”是為了從根本上爭勝。老子認為“不爭”是獲勝的有效途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都具有“不爭”的意思。由此可知,老子的“不爭”是高明的爭、高級形態的爭,是不爭之爭。老子倡導不爭之爭,邏輯地要求人們采用爭之外的、和平的、非暴力的、對社會無害的方法去爭。那么,這個意義上的方法有哪些呢?方法之一是迂回之爭,即避免與人正面交鋒,通過隱蔽、迂回的道路達到目的。此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達致目的的阻力和障礙。方法之二是致力于發展自身,壯大自己的實力,使對手無法與自己爭。方法之三是寬容對手,遷就對手,“報怨以德”,“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使對方不與自己爭。方法之四是“利而不爭”,即通過利人,默默奉獻,以德服人,得到社會的擁戴,贏得崇高的地位。老子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為”即施、奉獻意。所謂“為而不爭”就是“利而不爭”,默默奉獻,不與人爭名奪利。在老子看來,通過“利而不爭”,能夠“不爭而善勝”。這是一種高尚的、有益于社會的爭。很長時期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顯得短缺、生存競爭異常激烈的國家,但傳統的中國人信奉的卻是老子的“不爭”論,很少有人標榜斗爭哲學。
老子“不爭”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留下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總是習慣用“不爭”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和分歧。雖然老子的這一思想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斗爭,但可以大大減緩社會的緊張和沖突。對于爭者,“不爭”是一把銳利的武器。它能使爭者喪失爭的理據,并最終放棄爭。以“不爭”為爭雖然可能使人變得有些權謀、機詐,但同時也使人特別講究爭的策略和藝術,使爭更文明、更和平、更少社會代價。人生的各個領域并不都是競爭的戰場,我們首先應該懂得有所爭,有所不爭。凡事都爭,既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也會使自己身陷戰爭狀態,身心交瘁。其次,即使有所爭,也應該用和平的、對社會無害的方式去爭。第三,應該學會超越自我,走向老子所說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廣闊天地,淡泊名利,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更高的層次上爭,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后,在社會層面也不是不可以把“不爭”作為爭的策略和手段。在這個過分注重爭的時代,運用“不爭”,往往可能出奇制勝,不戰而勝。時人只知一味去爭,而不懂得“不爭”的妙用。重溫老子的“不爭”思想,對我們人生不無啟示作用。分獨特的人生進取觀。老子這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洋溢著辯證的智慧,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有很好的運用,并且對社會多半無害,即使在今天也能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幫助和啟示。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校定文[A].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老子[M].(晉)王弼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淮南子[M].(漢)高誘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