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財經大學圖書館 熱夏提?買買提明
圖書情報機構信息服務研究現狀
新疆財經大學圖書館熱夏提?買買提明
摘要:信息服務與發展是圖書情報機構的生存之本,是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因此,開展信息服務研究也是圖書情報機構的永恒話題。國內外圍繞用戶信息需求,以及信息服務的內容、方式、方法、技術、體系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對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現狀進行了歸納,希望能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服務;信息服務研究;圖書館;文獻情報機構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22-02
信息是人們生活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提供信息則是圖書情報工作的本質。圖書情報機構的信息服務具有傳統優勢,但在新信息文化社會的影響下,面對新環境、新方法和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各種信息服務機構的激烈競爭,圖書情報機構也在持續經歷著變革、變化、創新,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信息服務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對信息服務領域已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現狀進行了簡要梳理和歸納。
吳超和于曉光利用詞頻統計分析了信息服務研究的發展特點,指出自1967年開始,信息服務主題論文逐年攀升,并在1990年前后形成研究高潮[1]。
從信息服務文獻的詞頻來統計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基本是以檢索技術(retrieval)為主,computer(s)、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vices和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是當時的研究熱點,并且這一熱點在整個70年代一直持續。自80年代開始,圖書館信息服務進入光盤數據庫建設時期,database、online、cd-rom是當時涌現出的熱點主題詞。光盤數據庫的發展使online服務成為熱點,online information、online services、online searching、online retrieval以及online bibliographic、online library都是這一時期的主題詞。進入90年代,electronic逐漸成為熱點主題詞,電子信息、電子圖書館、電子圖書、電子出版和internet等成為新的熱點,借助于internet,電子信息服務迅速發展。90年代中后期digital開始成為熱點,關于digital library、digital service的研究越來越多,digital與electronic的研究并存。
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研究文獻體現出,20世紀70年代的圖書館服務基本以計算機檢索技術和檢索系統為重心;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轉入光盤數據庫的研究、建設與評估;90年代初至今又因為電子資源、電子圖書館、電子數據庫的研究與應用,圖書館信息服務向電子信息服務轉型;從21世紀開始,數字信息服務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國內外對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戶信息需求
關于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增多并達到了高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情報科學與技術年度評論》(ARIST,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信息需求為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共進行了11次關于“信息需求與使用”的評論。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是以信息系統為導向的,認為用戶使用信息系統提供的信息便是所謂的信息需求,而忽視了用戶對信息系統的要求。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認知科學的發展為背景,B.C.Brookes等人倡導情報學研究的認知觀點,尤其是自1986年Dervin和Nilan發表了研究報告之后,信息需求研究開始對用戶的認知加以關注。T.D.Wilson對五十年來信息需求與使用的研究進展進行了論述與評價,指出早期的信息需求研究經歷了從系統范式向認知范式的變化,從由信息系統的角度定義信息需求發展到以用戶認知的角度來研究信息需求。Heidi Julien等對1984-1998年間發表的信息需求與使用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內容分析,涉及這些研究室關注認知過程,還是系統設計。[2]
我國關于用戶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內容包括信息用戶的類型,信息需求的產生、內容、變化、特點、規律、滿足率以及影響因素分析等。
(二)信息服務模式
隨著現代化信息環境的變革和社會化軟件、網絡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圖書館界正在努力建立基于網絡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動態創新型信息服務模式,以較好地解決數字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
(1)數字參考服務的協作模式
數字參考服務的協作(collaborative)模式是指由多個成員機構聯合建立一個分布式的虛擬數字參考服務網絡,以解決單個圖書館因各種原因限制而難以解決的咨詢問題,從而盡可能滿足網絡用戶的各種信息需求。目前國外許多國家已經或正在建立協作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美國國會圖書館和OCLC聯合開發的QuestionPoint,以及美國LSSI公司與圖書館之間的合作都屬于這種模式。
(2)學科門戶服務的集成模式
學科信息門戶包括主題信息門戶、專業信息門戶、跨學科信息門戶、分布信息門戶、開放信息門戶幾種形式。集成化服務模式是融傳統與現代于一身、集技術與資源為一體的新型服務模式,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多元一體化服務模式。國內在此方面主要是高校系統的重要學科資源導航系統,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材料復合新技術信息門戶和交通運輸工程信息門戶,及中國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圖書情報學信息門戶。
(3)信息主動推送的個性化模式
信息推送服務是基于推送技術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信息服務,是傳統定題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具體應用。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是根據用戶提出的明確要求,或基于用戶的學科、偏好、使用習慣等個人特征,通過用戶定制、系統推薦和推送功能,主動向用戶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務,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具有針對性、可定制性、主動性和智能性的特點。[3]
(4)綜合利用多種媒介的移動服務模式
目前我國圖書館開展的以東信息服務主要有短信服務、WAP網站服務和客戶端服務(只有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三種模式,最早的移動信息服務應該是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開通的手機圖書館短信服務[4]。近年來陸續有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開通移動信息服務,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數十家圖書館開通了移動服務,服務終端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掌上電腦等,圖書館移動服務正逐步普及[5]。
(三)信息服務關鍵技術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不斷向一體化、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加快各種先進技術與信息服務的融合。
開放鏈接技術:OpenURL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可互操作的鏈接服務系統,可將含信息對象的元數據和標識符傳送到鏈接服務器,由其識別具體用戶對象后,再將其引向有權訪問的資源或服務。應用OpenURL標準,可以實現圖書館內各種類型的學術資源的開放、動態鏈接,使圖書館內的所有資源整合起來,可以更方便地為讀者服務。[6]
OAI技術:OAI-PMH是一種元數據收割協議,采用簡單、標準的指令集,從多個數據庫提供者中采集元數據到服務提供者,形成集成的元數據倉庫,支持用戶對這個集成倉庫進行統一檢索,提供跨庫檢索服務。[7]
數據挖掘技術:即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對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支持,對用戶需求和來源信息的深層分析上。[8]
智能代理技術:具有高度智能性和自主學習型,可以通過用戶行為,主動分析其行為并提取用戶個性特征,通過智能化代理服務器為用戶搜集最感興趣的信息,并提供給用戶。[9]
數據推送技術:即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或事件發生的需要,把用戶預約范疇的或可能對用戶有用的最新數據自動推送給用戶。推送技術是面向用戶、面向主題的,可以減少信息查詢的盲目性,同時能集成自動分類、自動翻譯、自動文摘等自動化技術,使“用戶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用戶”。[10]
網格技術:利用網格技術,將分布的、自治的、異構的數字圖書館系統包裝成為數字圖書館網格的信息節點,為用戶提供一個不分地理位置遠近及設備類型一通的統一且簡單的資源服務體系,提供用戶對資源的使用和全方位的資源共享。[11]
張海政等認為,面向公眾素質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構建應包括七個方面:館際協作機構、各具特色的館藏體系、協調采購、館藏文獻數字化合作、網上聯合編目、網上聯合服務以及館際互借[12]。朱曉琴等認為一個高效完善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應該由管理組織系統、書目信息系統、文獻信息資源系統以及文獻信息傳遞系統四個子系統構成[13]。賀洪明認為文獻信息保障機制包括七個方面,即宏觀調控管理機制、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文獻資源布局保障機制、共建共享機制、建立特色數據庫以及人才激勵機制[14]。
通過對已有文獻和系統的分析,可以明確一個綜合的文獻信息服務體系應包含五個方面:用戶、信息服務機構和人員、文獻信息資源集成系統、集成式網絡服務平臺、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用戶、信息服務機構和人員是文獻信息服務體系的行為主體,無論是資源、系統還是服務,都要靠人來完成,因此用戶和信息服務人員的自身素質都很重要。
文獻信息資源系統包括圖書館的紙本館藏、數字(電子)資源、網絡資源、各種全文和文摘、索引數據庫、聯合目錄、導航庫等,在不同介質、不同類型資源集成的基礎上,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對這些資源進行組織與加工,建立統一的系統平臺。
集成式網絡服務平臺是用戶與資源、用戶與服務、用戶與信息服務人員之間的橋梁,包括技術的集成和系統本身的集成兩個方面。技術集成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通信、多媒體、存儲等系統支撐技術的集成,同時還包括數據采集、存儲管理、數據交換、信息檢索、信息發布、信息推送、參考咨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應用技術的集成。系統本身的集成則是將不同的應用系統連接起來,通過自動化協作方式來共享和利用信息。
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包括各項規章制度、權責分配、收費機制、評估機制等,是整個文獻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和運行的保障??紤]到系統內各個要素的有效集成,合理的體制和機制可以起到相互制約和耦合的作用,確保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是涵蓋各種資源、各項服務、穩定可靠、合理有序的圖書館統一門戶。
目前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體系的發展模式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15]:
(一)政性經費資助的文獻服務體系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建立合理的藏書布局為基本起點,通常是建立信息中心,通過行政力量對一個國家、地區或系統的文獻資源做出預先的合理安排,目的是減少圖書館之間的重復購置,從整體上達到比較高的文獻覆蓋率。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學術信息中心(NACSIS,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二)商業機構的中介服務型模式
這種模式是商業性中介服務機構以市場化的手段,以租賃和許可證的方式把可用的數據庫產品集成起來,開發統一的檢索界面,向用戶提供有償的聯機檢索服務、定題跟蹤、電子文獻傳遞和定期信息服務。Dialog檢索系統、STN聯機系統(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International)都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三)非營利性圖書館協作模式
由各個成員館共同組成和參與所支撐,常被稱作“書目利用共同體”,往往擁有一個圖書館聯合目錄數據庫作為基礎,并對其進行統一運營和管理,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館際互借的信息系統和其它文獻檢索系統、電子文獻傳送系統和完善文獻傳送的物流系統。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OhioLINK等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網絡環境下我國圖書館也在進行了一些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文獻信息服務共建共享實踐。比較有影響的全國性信息服務體系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國家科技文獻資源網絡服務系統NSTL等,地區性信息服務體系如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北京中關村地區文獻信息系統等。
網絡時代,全球信息量呈指數增長,給文獻信息服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信息交流的互動,使得人們更樂于到網絡世界中獲取信息,信息資源搜索的高速與自由,打破了信息檢索被少數人壟斷的狀況。新世紀的文獻信息服務將以高速信息網絡為基礎。隨著文獻載體非紙化,記錄電子化、傳輸網絡化發展,文獻不再局限于靜態的文本,而是兼具聲、形、色、味、動畫于一體,并可通過超鏈接和多媒體技術形成一種全新的結構。在這種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隨著服務經濟的興起、網絡技術的應用以及各方面競爭的加劇,圖書情報機構的信息服務從內容、形式和手段上都產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是以網絡為平臺的信息增值服務和知識服務成為了新的聚焦點和增長點。但無論如何變化,以個性化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最有價值、最感興趣的信息仍是信息服務的本質所在,也是圖書情報機構進行信息服務研究的核心。
參考文獻:
[1]吳超,于曉光.國外信息服務研究熱點分析[J].情報科學,2007(4):530-533.
[2]馮花樸.用戶信息需求研究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5(2):40-44.
[3]楊含斐.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轉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8.
[4]劉小景.泛在圖書館理念下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4):72-74.
[5]茆意宏.我國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2):35-41.
[6]路瑩.開放鏈接技術及其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7):70-72.
[7]陳士吉,張曉林,左文革.基于OAI的農業信息集成檢索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10):21-24.
[8]譚春輝,汪全莉.個性化信息服務于與Web數據挖掘技術的契合[J].情報雜志,2007(8):82-85.
[9]李偉超,牛改芳.智能代理技術分析及應用[J].情報雜志,2003(6):29-33.
[10]張聿坤.信息推送技術在圖書情報機構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11]吳建西.基于網格技術的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J].現代情報,2006 (5):99-103.
[12]張海政,闞華,王建濤.面向公眾素質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5(8):58-62.
[13]朱曉琴,員立亭,郭錦芳.省級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09(9):1318-1321,1327.
[14]賀洪明.論西部貧困地區文獻信息保障機制的建立[J].情報資料工作,2005(2):71-73.
[15]鄭德俊.基于網絡的信息合作——網絡環境下我國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作者簡介:熱夏提?買買提明,男, 1963.3--現任新疆財經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館員。1985年新疆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4年本科)主要負責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自動化網絡建設及現代技術應用等工作,發表相關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