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魏潔
略論近代音樂中表現的民族精神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魏潔
摘要:音樂是一種文化,是心聲的反應,是意識的升華,是人們思想、內心活動的體現,是向靈魂傳播的語言,是情感和精神的傳播,是人類精神和物質中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脊梁,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淺談近代音樂的發展背景、蘊含的民族精神及其影響來告訴我們不要忘記中國的脊梁,持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關鍵詞:近代音樂;民族精神;影響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31-01
中國近代音樂是指從1840年到1949年之間產生的音樂,可分為傳統音樂與新興音樂。傳統音樂是指中國傳統中的民歌、戲曲、說唱、文人音樂、宮廷音樂等音樂;新興音樂是指從1898年“戊戌變法”之后出現“學堂音樂”開始到抗日戰爭期間產生的民族音樂。本文重點論述的是從1898-1949年之間的音樂,以及音樂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其中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898年1919年是中國近代音樂的萌芽階段,1919年到1949年為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期和成熟期。
中國在近代遭到了外國列強的野蠻入侵,同時西方文化也大規模引進,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吸納西方文化壯大中國,中國近代音樂開始吸納西方文化、改造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創造出了更有國民性、時代性的新的音樂文化。
從1898年戊戌變法以后,中國的知識分子加重了對西方文明的關注、學習和推廣,在音樂方面,中國引進了西洋音樂的樂理知識、作曲技巧,結合傳統和社會現狀創造了“學堂樂歌”。學堂樂歌是一種群眾集體唱歌的形式,他以民族救亡為初衷,在音樂中融入了救國、強民的民族意識,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起點。20世紀初受到西方文化、音樂技巧的影響,后來進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又進一步為中國近代音樂的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背景,大部分音樂家開始側重通過以西為師、中西融合、兼收并蓄來發展中國音樂,創造出帶有中國民族特性的音樂,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蕭友梅、劉天華、趙元任、黃自等等。在20世紀30年代音樂界的主流開始高度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主張音樂應該成為革命救亡的武器和革命思想、抗戰精神的傳播工具,引領時代的進步。這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陳洪,他認為,“國樂要帶有中國人現階段的時代精神和中國的地方色彩的思想情緒和曲意,發出中華民族的呼聲,代表中華民族的靈魂,反映現階段的民族精神”。1919-1949年這一階段中國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一場聲勢浩大、史無前例的民族存亡革命運動,這一背景構建了群眾音樂創作的社會基礎。音樂主流以強調“民族形式、救亡內容”來鼓舞振奮中國人民,表現出來很強的政治目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洗星海、聶耳、呂驥等。
在列強的侵略以及進行民族救亡的革命運動背景下,近代音樂體現了從統一、民主、振興中華、不畏列強、反對外國侵略者到后來的不怕犧牲、抗日救亡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在近代音樂中影響最大、最重要的是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和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誕生于1938年,正處于中國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時候,蘊含極強的藝術感召力,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不畏強暴、頑強戰斗、英勇抗爭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可戰勝的力量,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的時代精神,滿腔的愛國熱情,是一部經久傳世的杰出作品,成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他是一部鼓勵、引導革命的音樂,是中國戰斗的號角,反映了中國大眾的生活、情感、思想,鼓舞了革命人士、中國普通民眾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承擔了喚醒、教育、組織人民的使命,高度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定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近代音樂通過譜寫挽救國家命運、拯救水深火熱的人民的時代聲音,強調了中國音樂的民族化、大眾化,成為了一股影響民族盛衰存亡的隱形力量,作為了另一種拯救民族存亡戰爭的武器。近代音樂中表現的民族精神對中國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
1、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階段。這一階段近代音樂中表現的統一、民主、反侵略、不畏列強、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民主共和、民族存亡、救亡圖存意識的爆發。
2、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階段。這一階段音樂表現了自由、民主、勇敢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引導了中國人民的思想,使得中國不斷探尋適合發展的道路。
3、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階段。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在此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音樂作為一種表現、宣傳中國人民不屈不饒、勇于犧牲、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愛國精神的文化工具。引導了中國人民英勇奮戰,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艱苦卓絕地與日本侵略者去戰斗;使得革命烈士不懈奮斗、自強不息、奮勇抗爭;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鼓舞著中國人民的意志,引導中國人民的思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階段的音樂以通俗易懂的歌詞、生動優美的曲調、濃郁的民族特征、強烈的時代特征,在抗戰階段起到了團結民眾、打擊敵人、鼓舞士氣的作用,彰顯了民族精神,對整個抗戰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音樂中表現的團結統一、不畏列強、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能夠把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團結起來,把整個中國的民族力量凝聚在一起。通過響徹中國的聲音傳播,把歌聲作為我們一道新的長城,傳遞革命火炬,凝聚提升全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從而挽救國家命運、拯救萬民與水深火熱之中。近代音樂中表現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不斷抗戰、不斷奮斗,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擺脫了封建統治、抵抗了外國侵略者,是中華民族能夠在戰亂中崛起,成為今天的世界大國的重要工具。
中國近代幾十年的音樂發展史,因為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被列強侵略、以及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特殊社會、革命發展背景,使得近代音樂受到了現實的洗禮,強烈地體現了民族性及時代性,引導傳播了反侵略、勇于反抗、不畏犧牲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曹玲玉.論中國抗戰音樂的倫理價值(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鄧夢雅.略談近代音樂中表現的民族精神(J).大家;201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