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于杉杉
郎靜山——用相機作畫的大師
河南大學于杉杉
摘要:郎靜山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所謂藝術攝影必須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畫面上的結構與層次有藝術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義,余意無窮。而中國畫以筆墨,攝影則用相機,兩者的工具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要營造出美好的畫面,所以二者間道理相同,只是運用之法各有殊異。
關鍵詞:郎靜山;攝影;山水意境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36-01
郎靜山,浙江蘭溪人,1892年生于江蘇淮陰,從14歲起即喜愛攝影。此后九十余年來相機就沒離過手。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靜山先生是我國攝影界的先驅,同時也是在世界上獲得最高榮譽的藝術大師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郎靜山開創了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將繪畫的高超境界融入攝影藝術之中,并因之馳譽于世界藝壇。
郎靜山自民國八年(1903年)進入上海南洋中學預科念書,師從李靖蘭學習繪畫、攝影及暗房技巧以來,至1995年以105歲高齡辭世為止,獻身攝影藝術的歲月超過了九十年。郎靜山一生有不少創舉,如他于民國三十七年在上海創辦“中國攝影學會”,這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社團,并且他也是國人中第一位攝影作品得以在國際性展覽中出現的人等等,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集錦攝影法”。1939年,郎靜山將現代科學攝影技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六法理論相結合,創出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所謂“集錦”,就是“集合各種物景,配合成章,舍畫面之所忌,而取畫面之所宜者。”他曾說:“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其實西方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人使用“暗房疊放技術”,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法”之所以顯得別具風格,主要是他本身具備了深厚的國畫造詣與修養,并將國畫中的畫理與攝影技巧融合為一。郎靜山認為,所謂藝術攝影必須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畫面上的結構與層次有藝術性;二是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義,余意無窮。中國畫以筆墨,攝影則用相機,兩者的工具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要營造出美好的畫面。中國畫里所謂的“定景”,其實就是攝影里所說的“構圖”;中國畫的繪事六法里,有所謂的“經營位置”與“傳模移寫”,在用筆的時候可以取舍萬疏,去蕪存菁,而攝影則限于機械與環境對象,唯有采取“集錦攝影法”才能不受限制。
一般來講,有影響力、有創建的攝影都與當時的繪畫界有深厚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他們以當時的繪畫形象或觀念為準而從事攝影藝術,而“畫意攝影”的名號不脛而走。郎大師與張大千之兄張善孖是好友,與黃螾虹、林風眠、樂屺、劉粟、齊白石等均有往來,而郎靜山少年時又有中國傳統國畫的基礎,這些為郎靜山利用畫意進行集錦攝影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郎靜山一生有不少創舉,譬如他于民國三十七年在上海創辦“中國攝影學會”,這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社團,并且他也是國人中第一位攝影作品得以在國際性展覽中出現的人等等,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當然,還是“集錦攝影法”,這是他在四十七歲那年所創造的。
郎靜山認為,所謂藝術攝影必須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畫面上的結構與層次有藝術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義,余意無窮。而中國畫以筆墨,攝影則用相機,兩者的工具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要營造出美好的畫面,所以二者間道理相同,只是運用之法各有殊異。
郎靜山的集錦攝影,仿國畫、重意境、師古法,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國畫,以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媒介和熟練的黑白灰三色,描繪豐富多姿的黑白意蘊,融神氣韻為一體。而題材和主題意趣,則多取自古畫、古詩詞,因此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是中國繪畫風格和攝影技法的統一,既是陽剛美和柔韌美的交融,又是自然美和與藝術美的結合。既具有個人的藝術風格,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正如美國攝影學會會長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為中國人,并且又研究中國繪畫,所以他是以中國繪畫的原理,應用到攝影上的第一個人。
一幅集錦攝影作品的制作,從取材、構圖、曝光、接合、重疊十分不易,成功與失敗全憑攝影家的藝術技巧和功力。在郎靜山的作品中,圖片間角度、光線、透視排列與景物時序的關系,都力求符合人們對自然的視覺觀念,景物的排置以視覺印象為依據,力求突破呆板的鏡頭規律限制,仿佛國畫中的構圖布局,無論背景遠近往往都是同樣清晰,對主體及賓襯體關系惟以繁簡、濃淡區別。在接合底片時,盡力尋出它們相通的脈絡,避免出現硬接的痕跡。郎靜山在制作接合景物時,多用散光點鏡頭,將光圈收小,用少許散光放映,照片色調顯得格外渾融。如以網線版加在感光紙上套放,補救兩底之間的接合痕跡,會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他的《松鶴長春》佳作,是用四張底片集錦合成。“山峰”取材黃山,“松樹”取材上海,“山坡”取材蘇州,連同仙鶴四景集成,歷時33年完成。
而在摹仿國畫橫幅長卷的《湖山攬勝》圖,是郎大師生前作的最有代表性“集錦攝影”作品。原作尺寸為132×18公分,于1982年完成,1984年6月在香港《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展》展出。此照是山水集錦巨構,可說是郎大師運用國畫山水的構圖方式,巧妙地運用在集錦作品上,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遠眺層巒云霧,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遠處的村落及湖邊倒影,這幅美麗的國畫山水景像,就如同大師一生胸襟開朗,寧靜與世無爭。作品中的景物,據郎靜山先生所記:右起為法國巴比松樹石,接著為南朝鮮亭榭(亭中持書者為畫家張大千先生),江西廬山含都鄱嶺山坡,張大千在巴西的莊園———八德園上界三峰之石,黃山西海之峰(畫面上半部),菲律賓碧瑤之樹(畫面下半部),法國名勝處之石,最后為南京玄武湖之畔。這幅作品完全是用傳統攝影方法,用多底片在暗室多次曝光集錦合成,可以說是“集錦”之高峰。該作品曾于2005年在香港以82.86萬元拍出,創下其作品拍價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