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 劉佩才
刑事錯案問題研究
西北政法大學劉佩才
摘要:刑事錯案問題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受到廣泛的關注,刑事錯案的出現對于國家司法公信力,公民的人身自由,民主法治進程都有巨大的破壞力,因此,研究刑事錯案的成因以及預防對策就顯得勢在必行,本文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吸收他們對于刑事錯案形成原因以及防治對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以期能夠對刑事錯案的原因做深入的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刑事錯案;形成原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D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58-01
對于刑事錯案,是一個各種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種因素交織導致刑訊逼供現象嚴重。主要包括變異的考核機制,為了評估執法人員的工作效果,為執法人員的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立功受獎等提供準確的評價標準。各級的公安司法機關都各自在內部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執法績效評估系統。就公安機關來看,在公安機關內部普遍存在著下列一些指標:逮捕數、勞動教養數、強制隔離戒毒數、破案率、命案破案率等等。檢察機關則普遍存在著諸如逮捕后起訴率和不起訴率、有罪判決率等等不盡合理的考核指標。這些指標都有一個達標的標準,如果相關的考核指標在年終達不到標準的,那么相關人員在年終的考核中就會被評定為考核不達標,嚴重的甚至會被評為不稱職。考核結果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年終績效考核獎金、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立功受獎等等。由于這些考核標準直接影響到了公安司法人員的切身利益,所以相關人員在平時的執法辦案中,就會把完成考核指標當作中心工作來抓,其他的諸如維護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保證無罪的人不受追究等法律規定,就成了沒有人關注的“是非之地”。另外,作為負責收集證據的偵查人員在逮捕數的考核指標要求下,被迫收集要實際達到法院定罪量刑的證據,以完成逮捕數的考核要求。所以偵查人員在刑事拘留期間的取證難度大增。而刑事拘留的期限一般情況下為三日,特殊情況下最多可以延長到七日,而對于需要延長到三十日的情形則要求比較苛刻,只能有特定的三種情況才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偵查人員要收集到如此高要求的證據,偵查人員不得不“找捷徑”——犯罪嫌疑人就在眼前,逼迫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事實,于是刑訊逼供和強迫自證其罪就產生了。另一個導致刑訊逼供的原因是口供中心主義,一直以來,我國偵查機關的辦案模式大都是遵循“從人到案”的途徑,在抓獲犯罪嫌疑人之后,通過犯罪嫌疑人的交代來尋找其他證據。所以在只有犯罪嫌疑人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想要找到其他證據,就需要犯罪嫌疑人把犯罪事實講出來。然而在犯罪嫌疑人認定只要不交待就能逃避打擊,事實上也是只有在犯罪嫌疑人交待的情況下才有足夠證據認定其犯罪的時候,個別偵查人員為獲取口供證據想方設法,以至于有的采用粗暴手段去獲得,“刑訊逼供”就應運而生。口供之所以被稱為“證據之王”,有時候是因為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屬性,比如構成犯罪所必須的“明知”;猥褻和強奸的主觀故意可能是罪與非罪的區別;許多法律條文上都要求犯罪嫌疑人的主觀認識,這一點往往需要在口供中表現出來。有時候需要與其他證據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缺少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就無法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甚至還會使偵查人員“引火上身”。還有的時候是需要通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收集其他的證據,再與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才會吸引偵查人員千方百計的“撬開”犯罪嫌疑人的嘴。當然,在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種有罪推定的口號引導下和命案必破的壓力下,刑訊逼供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奇了。綜上,在各種原因支配下,刑訊逼供現象嚴重。
二、美國為了緩和司法資源不足的壓力,創設了辯訴交易制度,實際上使有些人本來無罪但是為了求得減輕處罰自己認罪換取輕刑的做法。那么,中國雖然沒有辯訴交易,但是在各種證據都指向被告人有罪的情況下,被告出于自保的考慮會不會以自首或者坦白的行為獲取從輕或者減輕的處罰呢?尤其是在被指控的犯罪是重罪可能被判處死刑時,為了避免死刑的判決結果做出這種虛假承認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三、有錯案要糾正這種知錯就改的自然邏輯與錯案被認定后要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的現實利益損害之間存在著博弈,在權衡利弊之后,出于自利的考慮,公安司法機關無奈卻又有意的促進了刑事錯案的發生。
對于刑事錯案的防治措施,根據刑事錯案形成的原因,提出幾條合理化建議。
(一)取消不合理的績效考核內容,嚴格貫徹落實公安部在2011年下發的《關于改革完善執法質量考評制度的意見》中就已明確規定“取消不科學、不合理的考評指標”,禁止將“罰沒款數額”、“行政拘留數”、“勞動教養數”、“發案率”等作為績效考評指標。以此來弱化公安司法人員刑訊逼供的內在動力。逐步弱化犯罪嫌疑人口供在刑事偵查中的地位,減少偵查人員在偵查取證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依賴,將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為刑事案其他實物證據的有益補充,作出這種改變是為了禁止偵查人員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并沒有關上允許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大門。因此,“我國偵查訊問制度改革的重心并不在于徹底否定口供的價值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現實意義,而在于改變口供的獲取方式:即從依靠暴力、強制等不當方式強行獲取,轉變為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促使被追訴人自愿提供。此外拋棄一些不切實際的理念和口號也是必須的。在“命案必破”、“限期破案”、“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等等這些明顯罔顧事實,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口號的指導下形成的異化的案件質量考核標準和績效考核辦法,在客觀上促成了刑訊逼供的發生,一些本不該發生的冤假錯案也由此產生。基于以上情況,我們現在應當樹立以下執法理念:刑事案件的發生和偵破都有其內在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握規律、順勢而為;客觀世界的存在都有其瑕疵,真正絕對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案件都能偵破,所有的犯罪人都能抓獲;我們應該承認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我們制定的一些法律制度不是完美無缺,并且勇于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只有多措并舉,才能有效減少刑訊逼供的發生,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二)針對有些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害怕難以洗脫罪名為獲取寬大處理而認罪的情況。應當加大法制觀念的普及教育,樹立全社會對于法律的信仰,堅定普通大眾對于法律公正的信心,即使在各項證據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堅定的維護自己的權益,浙江張高平叔侄強奸殺人案之所以獲得昭雪,就是因為二人一直否認自己殺人,最后在監所檢察人員的幫助下獲得的清白。
(三)對于刑事錯案追究制度使得公安司法人員不敢糾正自己的錯誤,有人主張直接取消刑事錯案追究制度。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首先這不符合有錯應當受到處罰的邏輯,其次刑法明文規定了枉法裁判等罪,如果一律不予處罰,那么刑法相關條文就形同虛設了。對于刑事錯案準究,應當區別對待,對于具有重大過失甚至故意制造錯案的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對于一般工作失誤的,可以采取勸勉談話的方式提醒其注意,對于確實是客觀原因導致的錯案,可以不予追究。
作者簡介:劉佩才,山東臨沂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3級刑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