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摘 要]作文面改致力于“以學定教、分層推進”,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學生差異性,讓教學活動始于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喚醒了學習主體的自覺意識,營建了濃厚的語文學習風氣,為學生人格成長和長遠發展打下了必要基礎。
[關鍵詞]作文面改 以學定教 分層推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020
學生普遍怕寫作文。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筆者在高三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學生作文進行面改,踐行“以學定教、分層推進”的育人理念,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而且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一、立足于“以學定教”,面改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了學生作文能力的“分層推進”
學生怕寫作文,除了自身原因,更多的與教師的評改方式有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信息反饋時間越短,方式越恰當,學習效果越好。傳統批改方法難以實現學習信息的及時反饋。教師教學工作普遍繁重,客觀上延長了作文批改與反饋環節,一般一次作文從上交到講評要兩個星期左右;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在評改時往往無法顧及學生的差異,書面評語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意義。當批改后的作文發到手時,學生的作文印象已漸近模糊,因此對教師的評改往往視若無睹,久而久之,教師的批改不僅勞而無功,反而壓抑了學生的作文激情,使其產生厭寫心理。
如何通過有效的批改方式,彈撥他們寫作的興趣之弦?葉圣陶曾說:“給學生改文,最有效的辦法是面改。”面改,即師生坐在一起就作文做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是教師從學生作文實際出發對作文本身的情況作評改,同時也是根據學生個性和發展潛能來實施的個性化教學。面改的功效主要有兩點。首先,因其反饋及時,在激發興趣方面有傳統改法難以企及之功效。筆者面改時間一般在學生上交作文的當天自習課,地點在教室,隨時叫上學生,方便靈活。由于從“寫”到“改”時間短,學生還處在作文興奮期,在溝通交流中對自己作文的認識和反思更加深刻;面改的次日再布置新作文,學生可以及時糾正不足,并將教師指導的技法學以致用;當新作文獲得更好的成績后,學生寫作的成就感隨之產生。通過系列化面改,既能培養學生追求好作文的態度和習慣,又可以激勵學生的表現欲和創作欲,作文對他們來說不再是苦差事,而是美差,如此一來,學生作文興趣自然就被成功激發了。其次,面改重視學生個性差異,以學情定教法,分層推進。在整個面批過程中,根據學生作文情況及自身素質的不同,教師確定多層次、多元化的作文目標,選擇適合他們各自特點的方法來分層指導,彌補不同層次學生的不足,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愿望,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從而促進全體學生作文能力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依托于“以學定教”,面改營建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實現了語文教學成效的“分層推進”
我校學生基礎薄弱,到了高三,需要長期積累、逐步提升的語文,便被排擠到了學習的角落。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經說過:“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面改貫徹 “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既把握學生整體性特征,通過多層次教學,使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又直接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學目標指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分層指導,分層掌握,分層評價,使他們各得其所。對于基礎較好、素質更高、學有余力的學生,重在拓展提升,面改時可對其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和創新思維的訓練,發展他們的特長,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作文向高品質邁進;對于基礎偏差的學生,則降低對他們的要求,注重放大其優點,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重在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調動他們的作文積極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逐步提高作文能力。由此,不同層次學生通過面改獲得不同的改進提升,班級作文水平整體提高。
最初面改的是習作,當感受到面改帶來的明顯進步后,一部分學生便主動出擊,拿考試作文要求教師面改,這些學生日盛的作文熱情召喚著那些學習落后者也加入到主動爭取面改的行列,班級語文學習風氣越來越濃。每次測試卷講評完,總有不少學生繼續要求面改,內容除了作文,還包括其他的答題情況。他們聆聽著教師對自己的問題的評析,也分享著教師給同學的面改,暗中還有為“搶”先機而較勁的意味。當語文被學生從學習的角落拉回到高考備戰的前臺時,班級語文成績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功勞就在作文的分層面改。
三、致力于“以學定教”,面改關注了學習主體的差異性,實現了學生人格素質的“分層推進”
隨著素質教育實施的日益深入,高考日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高考作文越來越倡導“面貌各異、百花齊放”的寫作精神,鼓勵學生多元化創作,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個性精神的健康成長。傳統作文評改以教師為主, “一刀切”式的評改缺乏針對性的指導,遏制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創新精神,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不符合新課改的評價要求。
面改一改傳統做法的弊端,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因“人”制宜,以“文”定教,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每個學生作文和個性的獨一性,有利于開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寫作的特色化和多樣化,從而使學生個性得到長足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我班高三轉進一名叫王君楠的男生,該生最初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找同學講話;“高考目標分”為89分,是班級目標分唯一一個不及格的。筆者利用面改機會,就這情況與他作了交流。原來,他一向不喜歡語文,語文從沒考過及格,但他愛笑,友善機靈。針對君楠同學的語文學情和性格特點,筆者著意設計了一套施教方案,面改時一方面用適合他的方法對他進行寫作指導,幫助他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語文學習的內在需要;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他的學習潛力,鼓勵他確定階段性學習目標和未來的人生追求,培養他樂于進取的積極態度。這種為他量身打造的面改,促使他發生神奇的變化:從上課能安靜聽課到主動要求作文面改,從認真學習語文到刻苦拼搏高三,從語文成績顯著進步到整體成績突飛猛進。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面改立足于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一樣的教學起點,給予量體裁衣式的個性化培養教育,不僅實現了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層推進,而且在促進學生人格精神、情感態度等層級成長方面具有強大的功效。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面改形式上是交流式的教學活動,還原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和責任,落實了學生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新課標理念;其本質上始終致力于“以學定教、分層推進”,在實施的過程中依據多樣化的學情確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不同層次學習主體的自省意識和自我責任意識,為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和精神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