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獻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對聯活動,將會極大地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但現在語文教材幾乎不講對聯知識,學生知之甚少。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把對聯藝術引進語文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藝術修養。
[關鍵詞]對聯活動 網絡資源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025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學習對聯的效果更加明顯,筆者認為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精心創設視頻、故事等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欣賞對聯,創作對聯,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感悟文化
學生喜歡故事,對聯故事更是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氣息。每一屆新生到班后,筆者的第一節對聯課就是從對聯故事入手,問學生所知道的對聯故事,再通過妙趣橫生的網絡視頻片斷,讓學生感受到對聯的奇妙,從而對對聯產生興趣,在課余時間也會主動去收集一些對聯故事到班級中與同學共享。教師再適時尋根溯源,講解對聯的起源和發展。
二、舉例分析,掌握特點
對聯上下兩聯必須字數相等,講究對仗工整和平仄,上下兩聯要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等。
1. 內容關聯,對仗工整
上下聯相應部分要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對仗是對聯的生命,上下兩聯語意必須相連而不重復。如:校園優美師生繪,雨露甘甜桃李開。
2.仄起平收,平仄相對
現代漢語中,凡屬陰平和陽平的字都為“平”,凡屬上聲和去聲的字都為“仄”。如:筆下文章潤(仄仄平平仄 ),人間雨露濃(平平仄仄平)。
3.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根據內容和用途的不同,對聯分為春聯、婚聯、壽聯、挽聯、職業聯、名勝聯等。
三、內外結合,激發興趣
1.結合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加深理解
(1)古詩詞中有不少名句,特別是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既對仗工整,又平仄和諧,如在上課中加以分析,會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要重點分析這些名句。
(2)根據名家名作開展討論學習。關于魯迅的生平,教師可鼓勵學生上網查找資料,通過他的《自嘲》詩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及他去世后各界悼念聯來了解,如國際友人斯諾和姚克聯名寫的一副對聯:“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此聯深情款款,娓娓道來,語意雙關,飽含對魯迅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將人們熟悉的魯迅兩本著作《彷徨》《吶喊》貼切放入聯中,可謂上乘之作。
(3)注重古文內容提煉,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對聯。教學完《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后,可提煉如下對聯“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岳陽樓上范仲淹即景抒情”,既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又方便學生理解記憶。
2.注意把學習對聯和語文綜合活動結合起來
布置學生利用寒假摘抄(拍攝)喜歡的春聯,開學后跟同學分享,收獲成果。可結合當地資源,進行對聯的搜集整理。上思縣詩詞對聯活動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我縣詩詞愛好者已創作出版了格律詩、對聯等3萬多首(句),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上網查資料等辦法分類搜集、欣賞本地對聯,感受民族文化之深厚。
四、營造氣氛,不斷進步
可每周安排一節有關對聯的閱讀課,課前教師上網挑選一些趣聯,課中師生共同鑒賞提高,課后延續討論,交流心得體會。再通過設疑等方式,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重點了解鄭板橋、紀曉嵐等名人故事對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鄭板橋“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等自題聯有何妙意?他104字的六十自壽聯為何被稱為自成一格的藝術精品?他的“六分半書”書法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紀曉嵐生平故事引人入勝,你知道的有哪些?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他是怎樣與和珅、乾隆斗智斗勇的?當中搞笑的情境對句有好多,你還記得嗎?這些均能促進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尋找答案,進而欣賞對聯文化。
五、參與征聯,增強信心
近幾年,防城港市多次舉辦中小學教師和中學生“大港杯”詩詞楹聯大賽,上思縣也舉辦了征聯比賽活動。我抓住此契機,多方鼓勵本班學生參加比賽,并做了相應的指導,學生對出了如“意枯須靠雅風潤,心旱全憑韻雨滋”,“神州行遍千山翠,四海融和萬水清”等好句,2010年以來有劉炳環等15位學生分別榮獲市級和縣級獎勵,對學生形成了很大的鼓舞,激發了他們創作對聯的勇氣。
語文教師要把對聯知識教好,還必須不斷加強學習,關注時代發展。像《聲律啟蒙》《詩詞格律》等專著要多讀,還要多上網學習,提升自我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掌握對聯知識,學以致用,教學相長。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