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強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渠道。德育的主體是學生,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承認學生是具有完整的精神,獨立自主思想意識的主體的人,每個個體都有他不同的發展規律、發展特點,因此分析研究制約思想政治教育順利發展的因素對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非常重要。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際關系理解
一、個體自身方面的因素
從人的自身發展條件來看,人存在智力、體力、鑒賞力、識別力等方面的不同,影響和制約人的某些方面的正常發展。有些方面的欠缺表現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從生理學角度考慮先天性的原因幾乎無法彌補,只能通過后天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使之得到改變。下面從以下幾方面說明。
(一)個人理解能力方面
首先,由于每個人所處的地域環境、經濟條件、社會潮流等因素的影響,缺乏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現象和感性認識層面上,造成對事物理解能力上的偏差;其次,我國是一個多種語言匯集的多民族國家,語言又是交往溝通不可缺少的媒介,語言的不同阻礙人的思維和理解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影響理解能力的發揮;再次,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內容的掌握質量,傳授知識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學生接受教育內容的多少都影響和制約著學生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在生。因此,理解能力的培養不能從單一角度去分析,而要從綜合方面來考慮如何才能使德育得到整體性的提高。
(二)個人情感方面
首先,通過人們情緒、情感的表現,來理解自身或他人的處境與狀況,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其次,情緒和情感是動機的源泉之一,它能夠在同一種環境下根據不同的情緒表達而促使人們行為的表現出現極大的反差,好的情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則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次,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情緒起到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能力,它是通過表情的變化讓人們了解到在非語言情景下所要表達的內容,讓人相互得到理解。如微笑表示贊賞,點頭表示默認等。所以說,情緒和情感對教育意義的實現非常重要,如恐懼、悲傷、懷疑、憤怒、厭惡等消極情緒頑固的生存,哪怕在好的老師、在正確的教育內容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也改變不了什么。
(三)個人價值觀方面
首先,作為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楷模,自身的發展對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所以合格的教師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三觀方向發展。
其次,學生價值觀念的取向是否正確,是抵制西方不良價值觀念的誘惑和腐朽墮落的思想沖擊的強有力的指示燈。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如何引導學生拒絕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對他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對當前教育弊病中的“重才輕德”現象的普遍出現的時候如何把學生的觀念引向“有德便是才”中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和要重點開展的工作。
二、人際關系因素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實現德育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教師與學生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使溝通與交流發生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出來。下面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際環境方面
對于師生關系來說,校園文化氛圍、課堂、寢室等是他們的環境。因為他們在與這些環境進行著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這些空間能影響他的發展。所以對它們的美化和凈化,對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有促進作用。首先,學校要營造一種明朗、健康、活潑、熱情、秩序井然的文化氛圍,具有濃郁文化底蘊的校園風氣,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和向心力的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其次,要有為學生學習創設和保持良好的課堂環境。再次,學校要給學生創造寬敞、明亮、干凈的休息、生活空間,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生活起居的人性化服務環境。
(二)師生關系方面
從師生關系形成的現象上可分為積極的師生關系和消極的師生關系。從功效上看積極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關系基礎上,任何教育活動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接受性的。反之,在消極師生關系中,學生會覺得自己無能、自卑,覺得被奚落、嗤笑,覺得不被信任和不被理解,那么無論多么喜歡的課程,也不會產生學習的熱情,更不能產生好的德育效果。因此說,師生關系的好壞對德育意義實現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三、客觀因素
對于影響德育意義生成方面我們還應考慮主體以外的一些客觀因素,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影響德育意義生成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方式方面
從傳播的過程來看,傳播是一個雙向互動反饋再連續發生的過程,任何一種傳播都是由一個媒介通過一定的傳播方式使其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道德問題的呈現同樣是由一個文本通過各種方法而實現道德意義的再現。他們都是在人與人的交流中發生的,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就是人際關系發展中的一種現象。人際關系建立的好與壞取決于傳播方式使用得當不得當,同時也受傳播者、受傳者之間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傳播狀態所決定。傳播方式與傳播狀態所包括的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技巧,傳播者、受傳者的品行與心態等都是構建良好人際環境不可忽視的問題。同樣,這些方面的因素也制約著道德傳播效果的有效發揮。道德問題不僅僅是知識層面,更深層次的是將這種表象化的內容通過眾多傳播因素的正確選擇與使用,而內化為個人精神層面上的個人修為和素養,所以說注重傳播方式與其他因素的有效利用對德育意義的生成至關重要。
(二)傳播時間方面
學生是我們傳播過程中的受傳者,他對傳播內容的看法與反應決定著傳播效果的好壞。什么時候將傳播內容通過一定的媒介傳播給學生,這就需要傳播者(教師)對受傳者(學生)的傳播時間把握的非常準確。任何一名學生都有不同的需求,只是我們是否能夠及時和準確的把握住這種渴望被他人理解與接受的時機,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相反,如果學生對我們傳播的內容不需要,或暫時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暫時性的排斥,無論我們此時對他做任何的努力,最后迫使學生接受,我想這種傳播也不是我們理想意義上所要達到的。因此說,教師在平時的學習、生活過程中要與學生多接觸、多交流,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在掌握學生個性特點、情感特點、生理特點等基礎上,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的成長規律與成長狀態,根據傳播時間的有效性合理地將德育內容傳播給學生,我們所要追尋的德育意義也就會正常的生成。
(三)傳播環境方面
任何一個人在固定的環境中可能長期保持一種原由的狀態,這種狀態的變化會根據自身的應有環境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同樣的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的傳播環境中,他對傳播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會受環境的條件、地域、方位、大小等狀況的不同而發生傳播效果上的變化。所以說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所創設的傳播環境要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有所分別的創設適應學生各自所需的傳播環境。
總的說來,無論是個體自身方面,人際環境方面,還是客觀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制約著德育意義的生成。這種影響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是受到一定外在因素的改變而逐步產生的。只要我們找出其中引發問題發生的病因所在,對它有所甄別,再采取一定的手段進行有效的防范與控制,我相信德育的效果會很好的表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也會真正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龔紅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 2008. 1.
[2]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彧宏,羅匡.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反思[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