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國家和社會的重任,本文從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形狀入手,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中的一些問題以及產生原因,并從教育、平臺、社會環境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模式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08-01
當前時代是一個以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力量的科技信息時代,創新正是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不斷進步的動力。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需要以緊跟時代的意識參與到創新活動中,而大學生又是國家人才的主力軍,因此,我國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大學生。尤其對于應用型本科的學生,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更是學校培養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種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這方面受到了相對的挑戰。
一、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
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首先表現在,缺乏信心和實踐能力,在傳統教育中學生長期應試教育所形成的慣性思維和對于實踐能力的欠缺,導致了其在創新意識上的薄弱以及自信心上的缺乏。如圖1-1所示,有65%以上的學生對于機械沒有實際的概念,只是局限于齒輪、軸承等書本上的零件。而無法形成自我意識上的創新,不能夠“學有所用”,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在相關專業上不具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并且對自己也缺乏信心;其次是表現在創新能力的薄弱,創新成果缺乏在我國的大學生中,申請專利或發表論文的學生寥寥無幾,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學生的思維單一,創新能力不足,而進入大學后,沒有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夠將接觸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創新能力,導致其單一性的思維,在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上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而從圖2-2我們可以看出,學校活動是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注重學生在學校內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圖1-1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分析
圖2-2
1.傳統教育的重理論,輕實踐
在我國大多數學校的教育都屬于以應試教育的“講課+考試”的模式,缺乏對能力的培訓,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而這種模式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思維模式單一,不能夠隨著情況條件不同適當的進行變通,而且“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對于學習成績的追求,導致一些學生“只會學,不會玩”,不能積極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因此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增強。
2.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激勵
雖然創新意識早已深入到大學生的課堂之中,但是真正的行動卻沒有實際開展起來,尤其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很少對大學生創新活動進行組織和鼓勵,但依然局限于學生本專業的范圍之內,不能夠廣泛的接觸各類知識。由于專業課程的限制以及學校對相應課程的不重視,學生選課缺乏目的性和積極性。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多方面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興趣是原動力,只要讓當今大學生對于創新意識有了清楚的認識,產生興趣,使其愿意投入到創新工作中去,才能夠逐漸打開當今學生閉塞的思維模式。對于剛剛入學的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還不全面,學校可以從創新方面尋找突破口,使學生愿意參與到專業的創新中去。同時,還可以組織進行各種創新能力的講座、活動以及競賽,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方馳便是在通過學校對于科技創新的講座,認識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于是組織同學發明了可供殘疾人看書的自動桌椅,并獲得了國家專利。
2.鼓勵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的研究,拓展創新能力
應用型本科院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機器人大賽”等全國性科技競賽,而這些競賽的目的便是幫助各院校以及國家發現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因此學校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類似的競賽中,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的機械工程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這些競賽,并在輔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的成績都名列前茅。與此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學校組織相關專業的學生到相應的工廠進行實習和考察,通過工廠工人的講解,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3.改革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普及“創新”
創新源自生活,生活則是一種實踐。傳統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早已與這個時代的大背景格格不入,因此我國的教育模式必須將實踐重視起來。從基礎教育開始,以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來拓寬少年兒童的思維視野,從小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正是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不斷進步的動力。我國目前要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提高創新能力,改變教育模式,增強培養力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項目中,拓展創新能力。只有提高我國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夠為促進我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穎頤.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2008.
[2]王文發.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 ,2012,(6)
[3]林健.工程應用能力階梯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作者簡介:
范淇元(1979.7-),男,漢族,廣東羅定人,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碩士,講師,工程師,數控車工高級技師,研究方向:機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