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霞
【摘要】新時期中職學生特點對德育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德育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調動各種資源,運用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 德育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73-02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課教學生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讓德育課走近學生,創建一個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的德育課堂,是提高德育課時效性的重要條件。我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及正在進行的養成教育為提高德育課的實效性做了以下嘗試。
一、精心選擇材料,走近學生生活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源泉,來自于生活的德育教育是真實的、深刻的、持久的。何種生活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最有價值呢?在我看來,首先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這就是學生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結合養成教育、學生的一日三餐及同學間的交往來教學。例如講職業道德的養成方法—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時,讓學生回顧自己一天的行為,有沒有與我們的養成教育不相符的地方,寫下來并指出改正方法,然后交給你最信任的同學或老師,讓他對你進行監督。這樣德育效果較好。其次是具有時代性的生活。緊跟時代步伐,特別是最新動向,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教師要多看新聞及時政材料,多搜集與教材有關的時代信息。
二、因材施教,貼近學生實際
在教學中,我們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原則,正視學生中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優化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首先,優化教學行為,創設平等民主的授課氛圍。中職學生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活潑好動,課堂違紀行為普遍多發。針對這一點,放下教師“說教者”的身份與架子,和學生平等共處,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以積極的心態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淡化學生的對立情緒。比如,學生上課玩手機,給他沒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關鍵上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樹立學習的信心。
其次,優化教學內容,提高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中,我們大膽整合與處理教材各種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就學生關注的具體問題,通過討論、辯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他們廣泛參與到教學中。問題的選材盡可能給予授課內容有關,又貼近學生實際。同時,合理運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例,使學生有話可談,以內容的實用性和生活化特點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再次,優化教學方法手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如借助板書、看錄像、課本表演、自編小品等多種手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運用活動課,如討論、辯論、調查等教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用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吸引學生注意力等。例如,在講交往禮儀時,選擇一段情景劇,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講“文明禮儀伴我行”,讓學生表演小品《十五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成功教育,啟迪學生心靈,
我校數控班有一名學生,初中學習較好,但進入職專后發現大多數學生在玩,自己想學也學不進去,對學習也失去了信心。一直很苦惱,也不愿與別人交往。她特別喜歡我的課,很信任我,就給我寫了一封信,訴說了自己的煩惱。我知道。他不善于言談,于是,我也給他回了一封信,告訴他要學會適應,學會交往,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課下多與同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調整好心態,成功就在眼前。經過交流,它改變了很多,通過努力,現在成為一名優秀的班干部。可見,幫助中職學生樹立自信是德育教師的重要責任。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重塑學生信心,努力激發學生成功欲望,創造條件,使學生體驗成功,追求成功。在教學中,我們開辟了“成功大家談”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談某一方面的成功經驗,如演講比賽獲獎、運動會獲獎等等。讓學生經常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四、多種活動,開闊學生思維
活動課倡導參與、探索、實踐和體驗的學習方式,是德育課走近學生、開闊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內課外兩種活動方式,使學生在積極地參與中訓練思維,培養情感,促進其興趣、個性和特長的自主與和諧發展。
首先,課內教學,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活動框”“鏡頭情景”“議一議”“觀點談論”等素材。其次,上好活動課,積極拓展教學空間。例如組織模擬法庭比賽、辯論賽、模擬招聘等。
總之,德育課走近學生,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以學生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德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貼近學生生活與心理,關心學生的興趣、個性和特長,吸引學生廣泛參與,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生活,讓德育課發揮最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