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88-02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它是借助于閱讀材料中具有客觀意義的文字符號。通過感覺、知覺、思維、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來理解閱讀材料的意義,從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智力活動過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它既是智力運用,又是智力的鍛煉,必將促進智力的發展。
閱讀可以開闊視野,提高認識能力,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性情、培養品德、發展個性,這對尚未步入社會的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講,顯得尤其重要。
培根說:“語言取決于學問和知識”,要學好語言,首先要積累豐富的詞匯,不斷拓寬閱讀面,學習課文中的名家名作,是提高思想、認識能力、磨練語言的一條重要途徑。課本中的范文,林林總總,各有千秋,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之作,都是對自然人事及其內在機理最成功的解讀化悟,比如學生從魯迅、朱自清作品中學到的東西,哪怕是出自模仿,只要心有所得,也就成為他日成功的起點。我們在學習時,不能把閱讀的重點放在作者“寫什么”或者“怎么寫”的范圍內,而應該著力從語境中,體味認識“為什么這樣寫”的初衷及得失。必須養成從整體看局部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對那些能揭示作者寫作動機和藝術匠心的關鍵性的語言,仔細體味,閱讀的真正收獲是刻骨銘心的。
人們常常羨慕那些把文章寫得洋洋灑灑,含義深刻而又精美絕倫的大作家,而這些大作家并非天生就有這種妙筆生花的本領,他們博覽群書、勤奮創作、厚積薄發,才能達到那樣的境界。杜甫不是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教師可以在講讀教學中激發和誘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如教師在講讀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了《藥》、《祝?!?、《為了忘卻的紀念》這些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自然會引起學生閱讀魯迅其他作品的愿望。學生讀了長篇小說或戲劇的節選部分,受到感染,就會想去看看原著。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生動的方式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讀物,引導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知識面。
閱讀質量的好壞,不僅與學生知識的豐富與否有關,也牽涉到學生理解能力的高低。人們的閱讀不僅是單純的吸收,而是一個加工、創造的過程。它要求對文章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是非、美丑作出綜合的鑒別與評判,這種閱讀特別要求學生具有運用駕馭知識的能力,養成看問題的求實精神,與全面的辯證和思維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在對文章進行鑒別與評價的時候,做到有眼力、有見地,能恰如其分、切中肯綮。
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根據中外學者總結的一些有益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忌“亂”貴“?!保河械膶W生閱讀是毫無計劃、目的、選擇地亂讀。這種亂讀的作法一是沒有從自己的知識和實際出發,再是違背了知識的系統性,其結果,空耗時日,學不到系統而完整的知識。所謂“專”是專心致志地閱讀,并要求有明確的目的,按一定的計劃,力求精深。我們可以定期給學生選讀各種報刊雜志上精選出來的文章,引導學生分析、欣賞,結合自己的實際去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從而增強了閱讀的目的性。古人云:“學貴博而能專,未有不博而能專者也!”我們強調“專”,不是不要博,“?!焙蛿U大閱讀面是不相矛盾的,博與專相輔相成,一個善于讀書的人,總是比較注重博采眾家之長,從多方面吸取營養來豐富充實自己的。
二忌“浮”貴“深”:浮則必淺,一些學生閱讀只一味求快、求多,浮光掠影,不求甚解,這樣是掌握不了文章的精髓的。所謂“深”,是指閱讀時要深思熟慮,要進入文章,才能領悟到文章的動人之處,要教會學生掌握精讀法,借助讀書筆記吸取文章的精華。這樣,可避免閱讀停留在初級水平,能夠使閱讀達到一定的深度。只有津津有味地咀嚼,妙趣橫生地分析,才有心領神會的感受。
三忌“躁”貴“恒”:一些人閱讀貪多急躁,反而欲速則不達。“人貴有志,學貴有恒”,所謂“恒”,是指恒心,只有持之以恒地閱讀,才能把平時點點滴滴的發現、收獲、感悟積累起來,成為對自己有益的知識。這就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閱讀活動的渴望,使閱讀成為一種生動、形式多樣、有趣的活動,我們可以開展聽音樂,開展書評、影評,建立學生閱讀檔案,讓學生給你給讀過的文章作簡要的評析。這樣能幫助學生堅持閱讀,持之以恒,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總之,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閱讀實踐中慢慢養成,逐漸提高閱讀的能力。知識是在閱讀理解中識記的,能力是在閱讀理解中提高的,覺悟是在閱讀理解中慢慢滲透的。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課堂模式,給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的教學空間,給學生搭建一個閱讀能力提升的平臺,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和責任。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所學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