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蕾
2011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來到包頭北梁棚戶區考察調研并指出:“棚戶區改造是改善民生、促進發展的硬任務。”2013年2月3日,李克強總理再次來到這片規模罕見的集中連片棚戶區查看實情,了解改造進展和存在的困難,勉勵當地政府急群眾所急,加快改造棚戶區。北梁棚戶區居民迎來了新的春天。
北梁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最大的城市棚戶區,占地13平方公里,涉及11個行政村和15個社區,有居民4.7萬戶、12.4萬人,大多數為低收入者。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北梁地區90%以上房屋老舊、面積小,街道坑洼不平,排污設施缺乏,雨天道路泥濘,難以通行,基礎設施落后,公廁少、如廁難,集中供暖、燃氣、健身設施等都屬于空白,居民生活條件惡劣。2004年以來,包頭市按照“統一規劃、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分塊實施”的思路,以棚戶區居民“住得進、住得穩、住得好”為目標,對北梁1.13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實施了大規模改造,完成總投資20.8億元,安置北梁棚戶區核心密集區居民1.02萬戶,3.06萬人受益。隨著李克強總理的兩次調研,北梁棚戶區大規模改造展開。包頭市計劃3年內,投資約200億元改造北梁棚戶區,“計劃2013年完成安置房回購、安置房建設全面開工,并同步實施安置區及周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2014年,安置房至少50%交付使用,集中進行征收搬遷安置工作;2015年,要求所有安置房具備交付使用條件,全面完成異地安置、居民產權調換工作和就地回遷居民的安置工作。”目前,北梁棚戶區改造已初步確定可用于安置房回購的房源包括商品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等共計12686套,90.35萬平方米。首批909套廉租房已具備入住條件,成果顯著。當然在北梁棚改過程中,要想順利搬遷,按照方案如期進行,有幾個關系一定要處理好:
一、搬遷改造與政策宣講間的關系
北梁棚改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通過棚改可以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生活條件,但同時也要看到,盡管居住條件差,但對于一些年長者來說畢竟居住了幾十年,有難以割舍的情懷。此外,對于其他居民來說,雖然渴望搬遷,但如何搬遷,怎么補償也是居民關心的問題。對于民眾關心的這些問題,此時政策宣講尤為重要。為了合理、有效搬遷,包頭市政府出臺了《北梁棚戶區集體土地及地上物征收補償方案》、《北梁棚戶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意見,組建北梁棚戶區安置居民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廣播宣傳站、政策咨詢站、消防安全站、治安工作站、交通檢查站、信訪接待室、棚改檢察室、法官工作站以及綜合文化站、綜合文化室、標準化社區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便民服務工作機構,并抽調市區兩千名干部,實行三級包聯責任制,充分發揮“五級聯動、六位一體”工作機制的作用,讓干部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溝通,把搬遷政策宣講到位,耐心回答群眾問題,盡力解決相關困難,消除群眾疑問,使搬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二、搬遷與保護古跡間的關系
北梁是包頭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明朝中期,阿勒坦汗執領土默特部時代,“巴圖爾家庭”已在這里駐牧了。此后,在清康熙年間晉陜等地的漢人陸續在此定居。雍正末年,河北、山東、青海等地的回民有的來包頭做買賣,有的逃荒至此,大都居住在北梁,清末民初已有780戶,3400多回民居住在北梁,北梁逐漸形成了漢、回、蒙、滿等民族雜居的地區。隨著居民的增多,古巷、院落、寺廟也隨之興起,散發著歷史氣息,如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占地3000多平方米,被中國伊斯蘭教會列為重點清真寺的包頭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的妙法寺,是內蒙古西部地區最大的漢佛寺;1940年由信徒捐資建成的基督教西門彼德教堂是內蒙古西部最大的基督教堂。此外,北梁還有革命先輩王若飛工作戰斗過的泰安客棧、有烏蘭夫等革命先驅播散革命火種的福徵寺,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包頭市委、市政府辦公舊址等革命教育旅游圣地等等。在搬遷過程中,如何保護好這些歷史古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通過考察調研,包頭市確定北梁民居保護重點區域1處,保留北梁傳統民居院落19處,采集民居建筑構件近萬件(塊)。北梁地區已發現文物19處,有13處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這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梁地區還保存著數量眾多的傳統民居,部分民居保護得較為完整。這些歷史古跡書寫著它們的輝煌歷史,它們的保留又為包頭市的文化市場添磚加瓦。
三、居民需求與現實間的關系
北梁地區占地面積大,有13平方公里,涉及人數多,覆蓋面積大,而且北梁地區少數民族居多,有回、滿、蒙等7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居民和信教群眾占比分別高達12.25%和12%,是包頭市區內少數民族居住最為集中和宗教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區域。此次北梁搬遷改造居民需求多,有要求通過搬遷改造改善居住條件的,有希望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的,有的要求安置區有完善的生活設施的,如超市、學校等,還有的少數民族比如回族提出希望政府能夠尊重宗教信仰,在清真大寺附近規劃設計安置房等。對于居民的需求既要重視也要及時解決。對此,東河區政府專門列出問題清單,一項一項落實解決。如東河區投資108.4萬元,在溝門村等12個村2800戶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工程,投資110萬元實施18個村標準化衛生室工程,投資350萬元實施18個村文化活動室工程,投資450萬元在莎木佳新建2000平方米村幼兒園1所。還從市、區兩級抽調200多名少數民族干部走上搬遷一線,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聯系少數民族群眾,推動棚改有序進行。通過特意在清真大寺附近規劃設計了部分安置房、將回族住戶的門牌做成他們喜好的綠色等舉措貼近民心,解決了居民需求。
目前北梁搬遷改造已開展1年多,取得了顯著成績,使4.2萬戶居民得到了妥善安置,累計安排資金890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640個,通過北梁物業、保潔保綠、勞動保障協理等崗位,幫助北梁失業人員實現就業。擴大了困難人員幫扶范圍,女滿35周歲、男滿45周歲低保戶全部納入社保補貼范圍,及時兌現社保補貼1843萬元,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上述關系的正確把握有很大關系,而上述關系的核心就是踐行群眾路線。棚改領導小組在搬遷改造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堅持真正吸納民情、民意,充實到方案、標準的制定中,并在具體實施中,充分尊重民意,廣泛征求民意,一心為民,讓群眾滿意,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利益,讓居民“搬得出”“住得進”“過得好”,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