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晨
資源型城市通常擁有某種豐富的礦產、森林或石油等自然資源,城市依托自然資源而興起、發展,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并且資源型產業產值在地區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較大。2013年12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已有208個城市進入資源成熟期和衰退期,出現了資源枯竭、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現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年來對于資源的粗放型過度開采,使得大多數資源型城市資源已經枯竭或者正在走向枯竭,而接續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動力不足所導致的。從本質上講,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就是產業結構轉變和優化的過程,就是將城市的主導產業擺脫對于資源的過度依賴,扶植和培育新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從而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本文在分析我國資源型城市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及產業轉型模式的選擇。
一、我國資源型城市分布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3年我國界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大多數都集中在西部和東北部等欠發達地區。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共有36座資源型城市;東北三省共有37座資源型城市;西部地區的甘肅、陜西、四川、西藏等共有83座資源型城市。
在我國的262個資源型城市中,以煤炭和石油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其次是以鐵礦和有色金屬冶煉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
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資源可開采量的減少及自身的局限性引發了經濟、環境及社會問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和諧發展,影響社會的穩定。
(一)產業結構畸形,經濟發展緩慢
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興起于20世紀50-70年代,隨著資源的開采和開發而建立、發展起來的。城市的發展與資源的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因此對資源型產業依賴性強。我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極高,其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大多占到60%以上,有些城市如大慶、克拉瑪依等甚至占到了80%以上;而第一、三產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產業結構極為不合理。同時,在第二產業內部,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重工業占主導地位,而輕工業發展滯后,所占比例很小。
(二)城市空間布局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我國資源型城市建設初期的主導思想為“先生產,后生活”,在當時,一些礦區的條件并不滿足城市建設對于地形、交通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設成本很高,城市空間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城市空間布局的分散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由于早期的城市建設缺少規劃,導致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極為不合理。
(三)資源開發過度,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采的方式都是以粗放型高強度的開采為主,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并且,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這種野蠻的開采方式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日漸枯竭,也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導致了地面沉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失業人口增加,社會就業壓力大
在資源型城市的建立初期,其資源型企業起到了主導作用,企業大量招收工人,成為了資源型城市的主要人口。而隨著資源型企業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對于工人的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對于工人人數的要求卻在不斷下降。因此,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并且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在礦產資源進入衰退期后,資源開采量減少和開采條件的惡化導致職工的下崗失業問題嚴重。這些下崗工人通常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低,再就業難度較大,并且非資源型產業吸納勞動力再就業的能力比較薄弱,給社會穩定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二、影響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模式的因素
(一)經濟發展水平
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模式最主要的因素。首先,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制約了城市對于產業轉型的資金投入,經濟繁榮的地區能夠為轉型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再生產;其次,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擁有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經濟轉型提供更高的平臺;再次,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能夠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市場和消費者市場,為實現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區位因素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大多數資源型城市都是以“先礦后城”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因此很多城市建立在窮鄉僻壤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區位因素制約著這些城市的發展。首先,區位條件較差的地區交通不便利,距離大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較遠,難以受到大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其次,閉塞的交通環境阻礙了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勞動力的的流動,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具有區位優勢的城市由于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暢通的信息渠道,更容易參與國際或國內經濟大分工,擺脫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三)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 、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豐裕程度。資源稟賦在很大程度決定了城市轉型的模式,并影響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的發展方向,例如日本九州地區在煤炭產量減少后,利用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積極發展物流產業,逐漸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物流港口。
(四)生命周期
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持續利用的特點,決定了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必然經歷礦產由勘探、開采、高產穩產、衰退直到枯竭的過程,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為興起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資源型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也影響著產業轉型的模式。處于興起期、發展期的資源型城市雖然資源儲量較高,轉型需求尚不十分迫切,但也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極發展第一、第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實現城市產業的平衡發展。對于資源產量穩定,處在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可以利用資源型產業積累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帶動下游產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在資源枯竭之前,順利地實現產業接替。而對于衰退期的資源型城市,應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解決由于資源儲量減少及過度開采導致的經濟、環境、社會等一系列問題,進而結合當地優勢,積極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
同時,科技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狀況、國家相關政策、體制改革等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的選擇以及城市的生存及發展。
三、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模式
各國各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可以遵循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轉型模式,采取適當的轉型措施。
(一)按照資源型地區轉型過程中對主導產業的處置原則不同,可以分為產業替代模式、產業延伸模式和復合模式
產業替代模式,是拋棄原有產業,立足發展新產業的轉型模式。以日本九州地區和歐盟的轉型為代表,通常是資源處于衰退期或枯竭期所選擇的模式,是利用當地原有資源型產業發展所積累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通過國家的扶持和資助,突破原有的產業結構,發展全新的產業,建立起與原有資源型產業不相關的全新的替代產業群,實現資源型產業的接替,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替代模式轉型困難大、規模大、成本高、轉型周期長。產業延伸模式,也稱為“小轉型”,以美國休斯頓的轉型為代表,是在資源還未枯竭時,堅持對原有資源型產業繼續進行開發,發展下游產業,有步驟的對下游產業投入資金,延長加工產業鏈,建立資源產業集群。復合模式,是產業延伸模式和產業替代模式的結合,以德國魯爾地區的轉型為代表,即在資源型產業的成熟期實施產業延伸模式,將城市的主導產業向下游發展,延長產業鏈,同時,尋找新的發展契機,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二)按照產業轉型的速度不同,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模式可以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通常與俄羅斯的經濟體制改革聯系在一起,是更加注重速度的轉型模式,力求速決,轉型幅度較大,周期短。一般處于資源衰退期的資源型城市使用,這種模式要面臨較大的風險,但是見效快。而漸進式轉型猶如我國“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速度較為平穩,在摸索中尋求轉型的機會。處在發展期和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不必迫切地進行產業轉型,具有較大的調整空間,通常實施漸進式的轉型。
(三)按照經濟轉型的主體不同,產業轉型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市場主導型和自由放任型轉型
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在產業轉型中發揮主導作用,這主要出現在資源型產業規模大、難度高的地區,政府成立專門的轉型指導部門,制定詳細的目標和階段性的發展規劃,投入重資扶持轉型項目的建設,協調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系,采用政策手段進行干預,主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方向和進程。德國魯爾地區和日本九州的產業轉型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典型案例,在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制定各種政策直接影響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市場主導的轉型通常出現在市場經濟體系較完善的國家,資源型產業規模較小,轉型難度也相對較小,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轉型都是以市場為主導的,產業轉型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引導,政府不控制轉型的方向,在轉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都由企業單獨來進行決策,完全依照市場經濟。政府只做好規劃和服務的工作,建立緊急預警系統及失業人員的在就業培訓項目,保證產業轉型的平穩實現。前蘇聯和委內瑞拉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是自由放任型的典型代表,即政府和市場都不采取任何轉型措施。
四、結論
資源型城市由于資源枯竭引發了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問題,產業轉型勢在必行,資源型城市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著力發展接續產業,在不拋開原有資源型產業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精深加工,積極培育下游產業,發展產業集群。同時,資源型城市應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積極培育新的替代產業,擺脫對于資源型產業的過度依賴,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基金項目:寶雞文理學院校級重點項目“陜西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研究”(ZK14048)。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