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鈺

2014年12月12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廣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決定在依托現有新區、園區的基礎上,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3個自由貿易園區,至此,天津自貿區已正式獲批。如何對天津自貿區實施準確定位,并結合天津地方特點,設計科學長遠的發展路徑,是在自貿區建設中需不斷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天津自貿區建設的定位分析
(一)天津自貿區與國家經濟整體戰略布局的關系
根據國家對自由貿易區的規劃,上海自貿區仍是我國自由貿易區的主體,天津、廣東和福建自貿區面對的是不同方向。天津自貿區面對主要是東北亞地區,而廣東自貿區面對的是港珠澳,福建自貿區面對的則是臺灣。本文認為,國家新審批通過的3個自由貿易區布局體現了國家經濟整體戰略布局。
天津自貿區的成立正是國家經濟整體戰略布局新的舉措之一,是國家對天津經濟發展的認可與期盼。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其對我國東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天津自貿區的成立也有助于加快推進國家經濟戰略整體布局,其與上海自貿區、廣東自貿區和福建自貿區一道,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二)天津自貿區的發展優勢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第二批獲批的自貿區的名字中去掉了“試驗”二字,這就充分說明了天津自貿區作為我國北方目前為止唯一獲批的自貿區,并不主要承擔類似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綜合改革功能,而是要其發揮在我國北方經濟發展中的功能。
關于天津自貿區采用何種建設模式,目前據公開信息顯示有三種初步構想:一是建設單獨的東疆自由貿易區;二是東疆保稅港區與協同天津港保稅區一體化發展;三是包括東疆保稅港區、天津港保稅區和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三大區域。不論政府最終采用何種建設方案,東疆保稅港區都將占據自貿區的主體地位。
隨著天津經濟的迅速發展,東疆保稅港區在租賃、貿易和航運等產業上已經有了深厚的發展基礎,這也是天津自貿區的主要發展優勢。由于在自貿區的建設上,招商引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天津在融資租賃業務上的領先優勢將是天津自貿區發展建設的優勢基礎。
(三)天津自貿區與環渤海經濟圈的關系
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是中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其中,天津在環渤海經濟圈中起著龍頭作用,濱海新區近年的經濟發展建設也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天津自貿區的成立必將進一步鞏固強化其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地位。
天津自貿區的建設將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發揮幾個優勢:一是天津港在物流上的優勢;二是生產制造工業上的優勢;三是多年保稅區建設上的優勢。隨著環渤海經濟圈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天津作為區域經濟的主體之一,其自貿區的建設對于加快帶動環渤海和北方的經濟能夠起到很好的融合作用。
二、天津自貿區建設的路徑構想
(一)圍繞實體經濟,適當放開政策限制
目前為止,在整個沿海的大城市之中,只有天津將現代制造業作為城市的主要定位,并且在此定位的基礎上擁有全國先進的制造業,這是天津最大的優勢之一。天津自貿區的建設應依據天津實體經濟優勢的特點,在政策上進一步對其進行放寬。應在天津實體建設的整體布局的基礎上,適當放開政策限制,制定調整負面清單,使得天津的實體經濟更加充滿活力。但自貿區在政策適當放開的同時,應關注當前天津工業經濟整體下行的趨勢,對存在諸如產能過剩、項目儲備不足,產業集中程度不夠高、產業鏈條不夠長,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的實體經濟工業,還是要在政策上加以適當引導。
(二)創新金融租賃,聯通海外金融市場
相比于上海自貿試驗區注重以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天津自貿區可借助天津在租賃、貿易和航運等實體產業上的發展優勢,建設國家級金融和租賃產業園,實現金融與租賃產業聚集,發揮自貿區內的輻射效應,使得金融切實為實體經濟服務。
當前天津的各類金融機構總數已突破千家,天津自貿區在建設中應依據天津金融租賃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由于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金融一體化,而互聯網金融具備打破被物理時空和行政區分割的天然優勢,能使現有的金融體系結構更具活力,更加服務于實體經濟,也能更加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困境,為此,應將互聯網金融作為天津自貿區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發展。
(三)打造現代物流,發揮天津港口優勢
從世界范圍來看,物流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功能之一。天津港作為京津冀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和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是世界上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2014年貨物吞吐量突破5.4億噸。天津自貿區建設的重點方向之一,應借助天津港的優勢,打造現代物流,使得天津自貿區發揮海關監管功能,加強進出區域的便利,從而使其在整個物流的鏈條中,港口、海關、檢驗檢疫環環相扣,高效銜接,提高企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競爭實力。
(四)加強服務行業,優化地區產業結構
目前天津服務業的比重不足46%,而北京、上海、廣州一般均超過50%,甚至接近80%。天津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優勢則主要體現在工業上,其經濟增速也主要依托于工業上的高投資,但隨著產能的逐漸過剩,加之現有東疆保稅港區在貨物貿易上所獲得的政策已經非常接近于自貿區的要求了,繼續在工業上追加投資的意義已不多,為此需要在服務行業和金融的開放上加以突破。
自貿區的服務業開放,應當充分利用天津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天津加強服務行業建設應當站在戰略的高度對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既注重引進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的項目來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又應當注重能夠發展民生的服務行業。但天津自貿區服務貿易的開放是在天津地區整體服務行業并不發達的情況下展開的,相比于服務業發達地區有著一定的劣勢,這就需要自貿區在建設中進行充分合理的設計,既要解決自貿區服務貿易開放上存在的很多需要單項批報的商業問題;又要切實以自貿區的服務業開放來輻射引導天津其他地區的服務業發展。
三、對天津自貿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在戰略布局上堅持全局化視野
“戰略布局”一詞原是戰略上的專用術語,現在軍事領域、外交領域、經濟領域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戰略布局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圍繞特定對象而進行戰略實力的調動、分配和投送等。在任何戰略的實施中,戰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塑造戰略態勢,從而影響戰略交流。我國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之后,將天津、廣東和福建作為第二批自貿區,體現了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對自貿區的數量和方向的宏觀調控。天津自貿區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戰略布局:一是在對自身進行清晰定位的基礎上,尊重客觀實際,注重大局,既要以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促進天津自貿區發展,又要以自貿區的發展帶動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這是在自貿區外部發展上需要堅持全局化的布局。二是在天津自貿區內部的布局上要堅持全局化視野。自貿區園內各個產業的分布應當依據濱海新區以及天津本地的物流優勢、金融優勢、現代工業優勢等,使得進入園區的企業優質化、數量合理化、協作高效化。
(二)在政府監管上進行創新化探索
隨著天津自貿區的成立,如何在建設中有效實施政府監管是需要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上海自貿區的管理模式可為天津提供相關的經驗借鑒,但由于定位、優勢及地域的不同,在政府的監管模式上,天津自貿區需要進行創新化探索。為此,在天津自貿區的監管策略上應當堅持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可根據自貿區發展目的,將落腳點放在自由貿易上,通過建設綜合信息平臺,對自貿區內的貨物、服務貿易、金融、信息、人口等進行通盤監管,使得各要素形成自由、快速的流動。盡管有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管理模式可以復制,但天津自貿區在監管上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在當前“半市場化”的背景下,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做好開放、市場和政府監管的有效融合。不但要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解決以批代管、監管不力或是過于干涉市場化運行,同時要更多地運用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信息化等方法手段,做到信息公開、評估科學、管理協同。
(三)在法律支持上尊重國際化慣例
當前,國際范圍內已經建立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雖然自由貿區所在的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目的均是為了吸引內外部投資、搞活經濟,獲取發展空間及利益。為此,盡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斷變化、東西方經濟博弈加劇,各個自貿區基本均能依據國際慣例,在本國或是本地區的國情、地情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支持自貿區的法治化運行。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