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倫貝爾市境內的大興安嶺嶺東地區扎蘭屯市、阿榮旗和莫力達瓦自治旗三個旗市的轄域及行政區劃,是從清代的布特哈地區一部分及其軍政管理機構演變而來的。
經過三百多年的滄桑巨變,現在嶺東地區的行政區域格局逐漸形成,卻沒有遺留城市和鎮作為時代變革后發展的基礎和起點。這個地區真正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且在改革開放之后得以加快推進。嶺東農區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過程,是由在微型聚落組織層級,發展到鎮進而發展到市的。所以嶺東地區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過程并沒有歷史積淀的財富可以承襲,雖說沒有包袱和舊的框架制約,但在幾乎是零起點上規劃城鎮化發展的藍圖,畢竟比有一定基礎可以憑依的城鎮發展來說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和呼倫貝爾盟地方林業局所屬場局對嶺東地區的開發,加速了嶺東農區城鎮發展。嶺東地區作為呼倫貝爾市傳統經濟區的農區,也是呼倫貝爾市中人口分布最多的,這3個旗市的各自總人口均超過30萬人,到2004年末,呼倫貝爾市全市總人口2708853人,其中城鎮人口1778991人,農業人口929862人,各自占總人口的65.67%和34.33%。城鎮化率為65.67%。嶺東地區總人口為1078185人,占呼倫貝爾市總人口的39.80%,近40%。比嶺西6個旗市區總人口多出380113人,是嶺西地區總人口的154.45%倍。嶺東地區農業人口為742135人,非農業人口336030人,各占總人口的68.83%和31.17%。嶺東地區的農業人口占全市農業人口的79.81%,城鎮人口占全市城鎮人口的20.19%。而整個嶺東地區的城市化率僅為31.17%,比嶺西地區總體城市化率低56.19%,比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總體城市化率低58.16%。比呼倫貝爾市的城鎮化率低34.50%。2004年末,呼倫貝爾市有71個鎮,其中,嶺西地區13個,大興安嶺林區27個,嶺東農區32個,城鎮數量列全市之首,占呼倫貝爾市城鎮總數的45.07%,城鎮化率卻最低。
扎蘭屯市的城市發展和城鎮化過程
扎蘭屯市是在清代的基層管理組織扎蘭基礎上演變為居民點(村落)扎蘭屯的。在扎蘭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扎蘭屯鎮,再發展成為扎蘭屯市,歷經300多年的時間。1984年1月,布特哈旗撤旗設市,正式設置扎蘭屯市,這是呼倫貝爾市轄域內大興安嶺嶺東農區第一座城市,自始開啟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扎蘭屯市城市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類型:一是城關鎮,原扎蘭屯鎮即現扎蘭屯市直屬六個街道辦事處,是扎蘭屯市主要城鎮化地區;二是純農業型,如六合鎮、蘑菇氣鎮;三是鐵路站點和農業開發型,如高臺子鎮;四是林業開發和農業開發型,如柴河鎮、哈多河鎮、雅爾根楚鎮、臥牛河鎮;五是農畜林業鐵路站點,如哈拉蘇鎮;六是農業開發型大河灣鎮;七是成吉思汗鎮,是扎蘭屯市第一大鎮。2004年末,扎蘭屯市有10個鎮,分別于1984、1985、1986和1994年建立。2004年末,扎蘭屯市總人口435 154人。扎蘭屯市主城區六個街道辦事處的總人口才132 927人,占全市總人口總量的30.55%,其它鄉鎮人口占全市人口總量的69.45%,主城區的人口集中度低,加之其它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能力有限,這是扎蘭屯市城市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004年末,扎蘭屯市農業人口270 746人,非農業人口164 408人,各占總人口的62.22%和37.78%。城市化率只有37.78%。在嶺東農區三個旗市中最高,但與嶺西地區的城市化率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如與嶺西地區人口相對較多的海拉爾區相比相差53.37%,與滿洲里市相比相差60.08%,加快城鎮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2000年后,扎蘭屯市城鎮化持續穩定發展。
阿榮旗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過程
布特哈總管衙門經營下的阿倫河流域,從清初到清末,沒有形成城鎮,只有村落居民點。阿榮旗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起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城鎮形成的類型和城鎮發展的動力,從總體上看比較單一。一是城關鎮類型如那吉鎮;二是農業開發型(農場)如亞東鎮;三是純農業型。阿榮旗其它鎮如太平莊鎮、孤山鎮、霍爾奇鎮、紅花梁子鎮、復興鎮、三岔河鎮、那克塔鎮、六合鎮、三道溝鎮均如此。那吉鎮1958年3月建鎮,其它鎮都是改革開放以后的1984年及其后設鎮的。2004年末,阿榮旗總人口319 509人,農業人口227 956人,非農業人口91 553人,各占總人口的71.35%和28.65%。城市化率為28.65%。從阿榮旗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阿榮旗城鎮化的動力一直不足,導致城鎮化率也一直不高,只排在莫力達瓦旗之前,列呼倫貝爾市所轄旗市區第12位,這當然與城鎮化的起點低,原來農業人口多,人口總量相對也較多有一定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阿榮旗的農業畜牧業有較快的發展,城鎮化率低主要還是因為阿榮旗的工業化還處在初級階段,工業化對城鎮化發展推動作用有限。通過撤旗設市,建立阿榮市可以成為優先選項。
莫旗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過程
嫩江西岸今莫力達瓦自治旗尼爾基鎮境內曾是布特哈總管衙門治所,清廷在此的經營只是保土安民沒有進行城鎮建設,莫旗的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始的。莫旗城鎮形成的類型:一是城關鎮型。這種類型的主要特征是作為縣級政府的駐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要依靠當地政府對其重點規劃和投入而發展起來。這種城鎮發展模式是城關鎮發展的基本模式,是普遍現象。尼爾基鎮是莫力達瓦自治旗最大的鎮,城鎮人口也最多,也是當地城鎮建設水平最高的鎮。二是農業開發和作為鐵路站點而形成的鎮,如紅彥鎮、哈達陽鎮。這是由于國家對大興安嶺地區農業開發,在今鄂倫春旗大楊樹鎮境內設有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場局統籌對嶺東地區的農業開發,并在莫旗境內建有所屬國營農場對莫旗適宜性土地進行農業開發,同時,齊齊哈爾至加格達奇鐵路在莫旗境內設置鐵路站點,這些都促進了該地區的城鎮建設和城鎮化發展。三是純農業鎮,如漢古爾河鎮、阿爾拉鎮、西瓦爾圖鎮、寶山鎮、塔溫敖寶鎮、騰克鎮等鎮均是如此。尼爾基鎮1956年建鎮,其余的鎮都是1984年以后設置的,時間分別是:1984年、1986年、1997年、2000年。也就是說,從1956-1984年間莫力達瓦旗只有一個鎮,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非常緩慢。改革開放以來,莫旗城鎮化發展進入快車道。2004年末,莫力達瓦旗總人口323 522人,農業人口243 433人,非農業人口80 089人,各占總人口的75.24%和24.76%。城市化率為24.76%。在呼倫貝爾全市13個旗市區中列第13位。比同一區域的扎蘭屯市低13.02%,比阿榮旗低3.89%。19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城鎮化發展較快,2000年以來,莫旗城鎮化發展速度較慢。
2004年以來嶺東農區城鎮化的發展
到2008年末,嶺東農區除人口略有機械變動外,城市持續穩定發展,建成區面積有所擴大,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嶺東農區總人口1 103 967人,其中農業人口755 871人,占嶺東農區總人口的68.46%,非農業人口348 186人,占嶺東農區總人口的31.54%。嶺東農區城鎮化率31.54%。其中,扎蘭屯市非農業人口比重39.00%,阿榮旗的非農業人口比重29.5%,莫旗非農業人口比重為24.05%。嶺東農區總人口占呼倫貝爾市總人口的40.52%。到2013年末,嶺東農區的總人口1,083,466人,其中農業人口731,371人,非農業人口259,577人,各占總人口的67.50%和32.50%,城鎮化率為32.50%。2013年末,呼倫貝爾市常住人口253.19萬人,城鎮人口比重達到69.73%。嶺東農區城鎮化率比全市城鎮化率低37.23%。嶺東農區總人口占全市總人口達42.79%。扎蘭屯市和阿榮旗人口城鎮化率都有所提高。嶺東農區仍是呼倫貝爾市提高人口城鎮化率任務最重的區域,也是今后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區域。
結論與討論
嶺東農區除沒有歷史積淀的先天不足外,也存在一些城鎮發展中共性問題。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多年來城鎮發展和城鎮化發展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之前,國家主導的農業和林業開發是嶺東農區城鎮形成發展的外源性主動力,而內源動力則是輔助動力。內源性動力系統及其機制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成為推動嶺東農區城鎮發展主動力,這將是今后城鎮發展的趨勢。國家對嶺東農區的國土資源開發沒有達到大興安嶺林區和嶺西地區的強度,這是嶺東農區鎮化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嶺東農區是呼倫貝爾市域內城市化重點開發的區域,嶺東農區應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基礎條件、資源稟賦、發展潛力以及周邊生產力布局特點,融入哈大齊城市帶的發展組團,爭取更多外源性動力支持。通過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動力之源的選擇就非常必要,持久穩定的經濟發展才是城鎮化發展的不竭之源。
基金項目:本文是呼倫貝爾市委黨校系統2015年度科研項目:“城鎮化問題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孫寶珠、谷黎君、王曉玲;執筆:孫寶珠。
(作者單位:中共呼倫貝爾市委黨校哲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