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為代價,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當前已經愈發顯現出它的弊端。本文從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出發,結合當前生態挑戰和資源環境制約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分析了當前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并結合制度建設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緊迫性;制度;途徑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只用幾十年時間就實現了大多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也被壓縮到幾十年的時間里集中顯現。一方面,工廠林立,經濟繁榮;另一方面,生態災難已經步步逼近。面對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1 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所謂生態文明,就是指以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為主旨,追求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關系協同進化,以最終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它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更高級的文明形態。
這一概念的出現,是基于工業文明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巨大災害。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資源遭受到了掠奪式的開發,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恩格斯早在1876年《自然辯證法》中就曾精辟地指出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但走的是傳統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之路,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資源和環境卻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一方面,是GDP數據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大氣、江河海洋、土壤土質的大面積惡化。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不僅GDP增長的成果都將被吞噬,而且將影響到當下和未來公眾的基本生存權。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則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并強調,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 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生態挑戰和資源環境制約,生態文明的建設刻不容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資源約束趨緊
資源約束趨緊主要體現在人口與資源的矛盾上。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和資源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人口多。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除港澳臺外總人口為13.39億人,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資源環境也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口越多,需要的能源也越多,開采也越多,這都會直接影響動植物生存、氣候變化和地質災害。二是資源有限。當今中國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中國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限的資源難以支撐今后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但與此同時,我國長期以來采取的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高增長、能源高消耗,且資源利用率較低。統計數據顯示,在粗放式發展階段,我國每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國的近6倍,比印度還多3倍。因此,這種高消耗,低效率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未來能源消費還將大幅增長,資源約束的矛盾也會更加突出。
2.2 環境污染嚴重
根據《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我國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代價已接近1萬億元,并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升高。當前我國比較突出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最為受老百姓關注的就是空氣污染問題。
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我國近年來大氣污染問題凸顯,特別是2012年年底以來在中國大范圍內出現的籠罩時間長、濃度高的霧霾,給國民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據統計,2013年我國霧霾污染范圍已涉及到了17個省市自治區共約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影響人口約6億。
以當前用于衡量空氣污染最主要的一個指標PM2.5為例,中國是受此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耶魯大學編撰的環境表現指數最新數據,中國在132個國家的空氣質量排行中名列第128位,倒數第5,僅好于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四國。為此,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5年內,中國將投入1.7萬億進行大氣污染治理。
2.3 生態系統退化
生態系統的退化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其中,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占到國土總面積的1/3以上,而荒漠化土地面積也已經占到國土面積的1/4以上。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生態挑戰是全方位的,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接近生態危機。而生態危機比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機持續時間不會很長,經濟蕭條了可以再次繁榮,但生態危機的危害卻是幾年、十幾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難逆轉的。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既事關發展方式,又事關人民福祉。無論是著眼于當前環境惡化的現實,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長遠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都必須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統籌發展經濟和環境治理的問題。
3 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我國未來發展的時候,曾經說道:“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金山銀山是指我國的經濟發展,而綠水青山顯然就是生態環境。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的發展。
3.1 轉變發展理念
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僅僅追求GDP總量的增長,而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但改革開放后相當一段時期,我們以經濟增長論成敗,GDP就是政績,政府考核也是以GDP為主要標準。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需要樹立綠色GDP觀念。
所謂綠色GDP,是指用于衡量一個地區扣除了自然資產、資源環境損失之后新創造的真實的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這才是一種新的真實的經濟核算標準。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條,我們需要轉變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理念,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非經濟增長的速度。
3.2 健全生態制度
生態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準備和基本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里面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態保護紅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賠償制度。通過制度約束,做到在源頭上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嚴防”;在經濟發展和開發的過程中“嚴管”;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后果要“嚴懲”。
1.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這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就是為明確環境、生態等公共自然資源系統的“主人”,賦予其保護自然資源的動力,讓其使用這些自然資源獲得利益的同時,承擔起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解決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問題,進而增加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可持續利用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2.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國家對國土空間內的自然資源按照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等用途或功能進行監管,表明一定國土空間里自然資源無論所有者是誰,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規則進行開發,不能隨意改變用途。我國已經建立了嚴格的耕地用途管理制度,但對國土范圍內的一些水域、林地、海域、灘涂等生態空間還沒有完全實現用途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用光占地指標后,就轉向開發山地、林地、濕地湖泊等。習近平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因此,我們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原則,建立覆蓋全部國土空間的用途管理制度,并且有必要由一個部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不能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
3.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紅線可以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紅線、生態功能區紅線和人居環境重大屏障紅線。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紅線,是為保護的物種(包括動物、植物)提供最小生存面積(如大熊貓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紅線,包括水源涵養區、防風固沙區等等;人居環境重大屏障紅線,是指為人居環境比如城市提供的生態屏障。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資源全部用來搞開發建設,生態脆弱的地方就要保護起來,比如設立國家公園等等。此外,三中全會還提出,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區取消GDP考核。
4.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就是要堅持誰使用資源誰付費和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以及誰從中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推行環境稅和資源稅。比如各類礦產資源,這是地球給人類的共有資產,是屬于國家統一管理的資產,必須要有償利用,不能誰發現誰就可以開采。這才能充分體現資源的價值、防止開采者的濫采濫用,以及對資源的浪費破壞。
同時,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比如西部地區長期為東部地區的發展提供自然資源和充當生態安全屏障,東部地區就應當給予西部地區適當的補償。這樣,才能使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地區,不吃虧、有收益、愿意干。此外,三中全會還首次提出環保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過去“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轉變為“誰污染,誰付費”,污染處理則交由專業化公司負責。
5.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賠償制度
三中全會提出了損害責任賠償制度。特別是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這個制度就是要將官員的責任與環境保護牢牢捆綁在一起,因決策失誤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必須進行責任追溯與懲戒,直至追究刑事責任。這樣使各級官員堅守生態底線,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的良性發展。
3.3 發展循環經濟
傳統的生產發展模式就是通過開采原始自然資源,經過加工把它變成各種工業原料,然后通過再生產,形成我們的消費品。消費品消費完了變成廢品,變成垃圾扔掉。對垃圾的處理,要么燃燒,要么填埋,都會對我們的環境產生負面作用。
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我們可以把生產產生的廢棄物通過技術的開發,變成可再生利用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把我們消耗過的所有廢舊產品和廢棄物,通過科學的分類回收,經過處理變成再生資源。這樣就能夠更好的控制廢棄物排放,并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3.4 大力培育生態產業
實踐證明,在今天我國所面臨的人口資源條件和國際背景下,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視發展節能環保的新興產業,如發展低碳產業,開發低碳技術,建設低碳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綠色發展,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當前,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把節能減排放到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首,表明了我們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產業的堅定決心。
總之,“順生態規律則興,逆生態規律則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重在建設,難在堅持。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作者簡介
方蘭,女,武警警官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