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白天鵝在三門峽黃河濕地戲水( 杜杰/ 攝)
在十年前,河南三門峽市是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煙囪林立、生態惡化。十年后,這個城市的名片已改為 “天鵝之城”。《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近日專訪了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
告別“吃山”的路徑依賴
《瞭望東方周刊》:三門峽市現在被稱作“天鵝之城”,每年會飛來上萬只白天鵝,對這些特殊的“空中來客”,你們有什么“待客之道”?
楊樹平:天鵝對環境的要求是非??量痰?,2008年我在這兒當市長第一年,身處城區的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才30多只,后來越來越多,變成幾百只、幾千只。2014年,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這一帶有6000多只,整個三門峽庫區達到一萬多只。天鵝可以說是我們生態變化的見證者。
2008年開始,我們給天鵝喂食,一年買十萬噸玉米,現在已經投入了上百萬元。我們有1萬多畝的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有專門的白天鵝保護隊,又給它吃“商品糧”,你想它能不來?

三門峽全景( 杜杰/ 攝)
我們先后關閉了800多家小冶煉廠、小電廠,采掘業和粗加工業在工業占比中下降了12.7%,而高新產業上升了11.3%,這十幾個點的變化不容易,也最有說服力。
《瞭望東方周刊》:你能談談當初三門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是怎樣戴上的嗎?
楊樹平:三門峽建市以后,依托豐富的黃(黃金)、白(鋁)、黑(煤炭)等資源優勢發展工業,初步奠定了城市的經濟基礎。
三門峽黃金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主產地在靈寶。靈寶采金曾經是“金多氣粗”,品位比較低、一噸礦石含金不足十克的都瞧不上,扔了。這是什么概念?今天一噸礦石含三克金都要采,你想過去造成的浪費有多大。
守著資源有飯吃,和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三門峽的產業結構圍著資源打轉,工業一業獨大,占經濟比重近70%,其中初級加工又占到工業的70%。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注定陷入粗放式擴張的路徑依賴,不停地找礦、采礦與冶煉,遍地冒煙,環境能好嗎?

三門峽地處豫、晉、陜三省交界處,轄2區、2縣、2個縣級市、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直管1個產業集聚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7萬。中流砥柱、紫氣東來、起死回生、假虞滅虢、唇亡齒寒、雞鳴狗盜等成語典故皆出于此。
這造成了2003年三門峽成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瞭望東方周刊》:從什么時候起三門峽開始告別“吃山”的發展路徑依賴?
楊樹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資源型產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可以說是滅頂之災。當時,三門峽的氧化鋁由6000元一噸一下子跌到每噸1600元;電解銅從8萬元一噸跌到不足2萬元,成倍往下降;還有煉金的副產品硫酸,賣不出去了,工業增加值一度出現負增長。
不過,也要感謝那次危機,在我們資源尚未枯竭之前,從沉迷了幾十年的靠山吃山發展方式中驚醒過來。
當時,我們算了一筆賬,三門峽的黃金、鋁礬土、煤炭保有儲量分別僅剩102.2噸、1.78億噸和10.7億噸,可供開采年限分別不超過5年、9年和20年。
不僅如此,正在邁入小康的三門峽人,越來越難以忍受自己生活的城市處處冒煙、礦粉飛揚,渴盼更多的藍天白云。
現實擺在這兒,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跳出資源陷阱,擺脫路徑依賴,加快轉型發展,早轉早主動,晚轉就被動,不轉沒出路。
堅決跨過“舊三門”
《瞭望東方周刊》:可不可以這么說,三門峽必須跨過資源依賴之門、粗放發展之門和生態惡化之門這三道門?
楊樹平:的確如此。為此,我們堅持一手抓經濟轉型、一手抓生態建設,而且是兩手抓、兩手硬。
為告別資源依賴的發展模式,2010年初,我們初步形成了現在的發展模式,強力推進大通關、大交通、大商貿、大旅游和高新產業發展的“四大一高”戰略。
主攻方向是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保旬a業集聚區建設成為轉型發展示范區。
黃金、鋁工業、煤化工、裝備制造和新材料,是我們重點打造的五大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我們力爭5~8年內,這五大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的年銷售總收入由目前的2800億元增加到7600億元以上,成為帶動和支撐三門峽轉型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瞭望東方周刊》:三門峽一不靠海,二不沿邊,“四大一高”戰略中為什么首先提到大通關呢?
楊樹平:之所以把大通關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大通關將帶來大開放,沒有開放,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通關不僅解決了發展問題,還解決了人的思想觀念問題?,F在我們提出“挖金礦挖銀礦,不如挖腦礦”,腦礦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我們建成了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際鋁及鋁制品檢驗中心三大通關機構,以此為標志,三門峽這個內陸城市發展步入新天地。
比如說,我們的食用菌出口,2015年第一季度就增長了8倍;駿通車輛成功打入俄羅斯、南非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專用車市場;靈寶黃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項目換股份,獲得吉爾吉斯斯坦某金礦部分股權。
《瞭望東方周刊》:高新產業每個城市都在爭取,三門峽底子比較薄弱,也沒有高校聚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楊樹平:2015年5月18日,隨著河南科技大學應用工程學院的成立,三門峽才告別沒有一所本科院校的歷史,同時三門峽的國家級研究機構幾乎沒有,怎么辦?
我們另辟蹊徑,依托企業設立了15個院士工作站,在全省名列第一位,帶來的好處就是迅速實現了高新技術或者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比如說,速達電動汽車公司自主研發出我省第一輛純電動轎車,只需耗電10度就能跑100公里,最高時速能到150公里。
很少有人知道,神舟系列和天宮一號關鍵電子設備的鍍金材料會來自三門峽,傳統鍍金都要排放劇毒氰化物,恒生科技公司破解了這一世界性難題,他們的清潔鍍金技術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目錄。
目前,我們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4家,從事高新技術領域生產的企業有136家。科技進步對三門峽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9%,高于全國8.7個百分點。
小雞拴到門檻,兩面叨食
《瞭望東方周刊》:當前,眾多城市都在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都想成為節點城市,三門峽也提出要打造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憑什么?
楊樹平:三門峽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崤函古道”是至今保留的唯一一條“道路”遺跡,已被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
實施“大交通”戰略以來,三門峽境內的隴海鐵路、鄭西高鐵以及蒙西華中鐵路、規劃之中的三門峽—禹州—亳州—洋口港鐵路等構成的“三縱五橫”大交通格局,可以說是呼之欲出。
三門峽地處中原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多個政策交匯區。其中,黃河金三角地區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億元,金礦、鎂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蘋果產量、濃縮果汁產能分別占全國的25%和75%。而三門峽的人均生產總值位居全省第3位,是黃河金三角其他三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
所以,無論是開放格局、交通基礎、區位優勢,還是發展的前景、未來的潛力,三門峽與黃河金三角地區一道,完全可以在鄭州、西安之間,崛起為 “一帶一路”名副其實的重要節點。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借力兩頭,“小雞拴到門檻,兩面叨食”。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在打造“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方面,有什么進展?
楊樹平:節點不節點,不在喊而在做。
我們圍繞“大通關”和“大交通”做文章,申建保稅區和鐵路開放口岸,設立鄭新歐國際班列三門峽??空尽?/p>
如果沒有海關商檢等通關機構,怎么對接“一帶一路”?一帶而過,根本落不了地。現在我們有海關商檢,完全有資格、有基礎融入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
在產業融入方面,我們依托中金集團黃金產業園項目,利用國際國內金礦資源,力爭建設全球最大的黃金綜合加工中心。項目全部建成后,三門峽的黃金產業年銷售收入將達到2700億元。
另外,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節和中國特色商品博覽交易會是三門峽的金字招牌,我們要繼續把三門峽打造成面向“一帶一路”的旅游目的地和會展中心城市,把中原文化、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把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引入中原、引入黃河金三角、引入三門峽。

楊樹平漢族,河南睢縣人,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中文專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曾任河南省焦作市委副書記,三門峽市委副書記、市長,2011年5月至今任三門峽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