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蓮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安排兩個單元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共10篇文章,其中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各占5篇,略讀課文比例如此之重,編者為什么如此安排?葉圣陶先生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運用。”由此可見,略讀課文是旨在培養學生閱讀運用能力,教者在教學時不容忽視。
近年來,教師教學說明文略讀課文的現狀又如何呢?我們學校每位老師每學年都要進行公開教學或外出聽一些骨干教師的觀摩課,但是幾乎沒有教師選擇說明文略讀課文來教學,這是為什么呢?經調查后發現,大多數老師不明白說明文略讀課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看來對初中語文說明文之略讀課文教學進行研究很有必要。2014年,筆者主持“初中語文略讀課文高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省課題,本學年我承擔語文教學。因此,筆者想借此為契機,初步探究“說明文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子課題。
什么是有效教學?歸根到底就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那么教師怎么樣做到有效的教呢?
一、說明文略讀課文老師教什么
葉圣陶先生早在30年代就明確指出:“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既然說明文的文體本質特性決定它應該“說明白”,閱讀說明文自然就需要“老師教得明白”了,學生才能“學得明白”。
那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呢?《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評價中明確指出“說明文閱讀重在考查學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領會作品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說明文中主要信息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圍繞說明對象作者給讀者介紹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之間如何串連,有什么關系?教者在教之前必須認真研究教材,走進文本,對這些問題了然于胸,而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問題進行取舍,最終達到讓學生讀得明白的目的。
二、說明文略讀課文老師怎么教
1.建構教學模式
發揮備課組的力量,選擇一篇課文,讓組內兩到三位老師進行教學設計并授課,其它教師進行觀摩,觀摩后進行集體備課,形成教學方案,再次磨課,初步探索出說明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①讀懂寫作對象——②篩選文章信息——③理清寫作思路——④拓展運用科學知識。
2.實踐應用模式
實踐檢驗真理,下面我將以《恐龍無處不在》為例,談談說明文略讀課文該怎么教?
(1)讀懂說明對象。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定有分歧:有人認為是探索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為了證明開篇第一句話“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只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是“板塊漂移理論”。看來真正能讀懂的同學不多,有分歧,更能調動學生興趣,教師利用設置懸念方式調足學生的胃口,引發爭鳴。
(2)篩選文章信息。在第一個環節,教師設置了閱讀期待后,就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會的閱讀知識,獨立閱讀,通過這種個性的閱讀方式獲取文章信息。教師可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后,讓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本文提供了哪些信息呢?經學生整理如下:①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化石。②在地球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恐龍化石。③板塊構造理論。④大陸漂移學說。⑤泛大陸形成與分裂。⑥非洲、南美洲地圖拼合得天衣無縫。
(3)理清寫作思路。《恐龍無處不在》好似一篇推理小說,一環推出一環,一環緊扣一環,信息間形成了一種邏輯關系。要讓學生準確、嚴密、全面地表達出來,還存在一定難度,這個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呢?突破點在哪?還是采用合作交流法。教師讓學生抓準、提煉主要信息得出以下結論:本文旨在通過探索無處不在的原因是因為大陸飄移學說,二者之間是從現象到結論的關系。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力,以從結論到現象順序讓學生講述,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
作者以從現象到結論順序說明,很多學生初步閱讀時無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結論到現象方式會更淺顯易懂,但不可否認的是前者更有力激發讀者探索、求證精神,也激發了讀者閱讀興趣。
(4)拓展運用。因不同文章有不同亮點,教師拓展與運用的角度當然也就有所不同。就這篇文章來說,教師可結合課后練習第三題:“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項鏈,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你能從自己的學習或生活中舉一兩個例子來闡述這一觀點嗎?此題設計讓學生深入領悟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
三、說明文略讀課文學什么
1.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素養
教語文是“用教材教”這一理念在語文科教學中具體化,這一轉變的實質是由“學科本質”變為“學生發展本位”,由“知識中心”轉向“能力中心”,再到“素質中心”。說明文略讀課文教學,我們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精神——實踐”的建構,是聽說讀寫實踐素養的提升,說明文略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的培養都有著獨特的優勢,特別是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2.培養學生探索能力與求知精神
說明文略讀課文教學,要注意提高學生閱讀科教文章的興趣,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激勵學生在科學領域不斷探索,比如:通過學習《說“屏”》這篇文章,培養學生對“屏文化”興趣以及與“屏文化”相關其它藝術文化的探索;學習《橋》可讓學生讀懂“橋”這種建筑物的人文內涵,以及特定的文化精神。總而言之通過文本,讓學生注意觀察,講求實證,培養學生探索能力與求知精神。
面對教材中數量眾多說明文略讀課文,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其特點,找準教學定位,只有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才明白怎么教?教什么?學生明白怎么學?學什么?只有將目標方向定位,學生才能夠通過對說明文略讀課文學習,完成從“知”向“行”的轉變,實現從“學會”到“會學”轉變,達到“不得揚鞭自奮蹄,馳騁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