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民
【關鍵詞】 誠信教育;家庭;社會環境;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30—01
誠信自古以來就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做人之本。如今從老人倒地無人敢扶等事件的頻發,顯現了誠信缺失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頑疾。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學生的誠信缺失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加強青少年的誠信教育在今日中國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中學生誠信問題的成因
1. 家庭氛圍的熏染。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現實社會中,有的家長重分數、輕素質。忽視孩子人格的培養,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物質生活情況,缺乏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有的家長,甚至錯誤引導孩子,這對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是非常不利的。
2. 學校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慣性,對素質教育的要求難以落實,德育在實踐中過于簡單化、缺乏實效性。如在導向上重智育輕德育,以學習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優劣,造成學生忽視誠信品質的培養。在德育內容上,把德育簡單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內容過于理論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誠信這一最基礎、最簡單的道德教育,學生不能正確地理解誠信作為道德準則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輸輕啟發,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學生不知道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
3. 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會把從社會上看到、聽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誠實守信的美德不斷受到個人利益的考驗。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都會對中學生的誠信造成負面影響。
4. 學生自身原因。中學階段,是人從幼稚兒童期向青年期的過渡階段,是人生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的至為關鍵的時期。處于這一特殊時期的中學生,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經歷著一場巨變。這種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擾能力顯得相當脆弱,看待問題極端偏激,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難守住自己脆弱的道德底線,輕易滑向從眾和極端。
二、提高中學生誠信度的對策
1. 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榜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在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種角色不單單是經常性的誠信理念教育,更應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從家庭教育來說,一方面,要發揚中華民族誠信教育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樹立德智并重的觀念。要把培養孩子誠信、文明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等各種非智力因素與開發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論,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適應未來社會的考驗。
2. 教師要以身作則、身正為范。教師要為人師表,只有具備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其“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地為人師表。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于誠信品德培養的書籍,指導學生經常閱讀,讓他們了解偉大人物誠信的形成過程和高尚品德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開闊他們的思想境界,激發他們培養“誠信”品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另外,班級制訂的班規班紀,一定要說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級內建立適當的誠信獎懲機制,使誠信者因誠信得到益處,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價。
3. 學校要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學校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制訂出誠信教育實施方案,如舉行《誠實守信承諾書》簽字活動,在一些班級嘗試開展考試無人監考,建立中學生個人信用檔案等舉措。利用學校的宣傳欄、黑板報、國旗下講話、班會等,立體、全面、持久地開展誠信教育宣傳活動。
4. 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全社會要積極營造誠信的良好氛圍,高擎正能量的旗幟。使還處在“清醒的認識,模糊的行為”階段的學生誠信意識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刻認識“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的道理,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堅守誠信原則,將講誠信貫穿于生活學習之中,提高在面臨個人利益與誠信行為矛盾時的道德水平。
5. 加強自我教育,提升誠信修養。中學生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嚴格要求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自覺接受老師和其他同學的監督,須知“誠信是人生的通行證”,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而這又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關鍵。誠信應該成為中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或生活方式,成為一種信念,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要時時注意培養誠信的品質,在學習和社會活動中則要不斷強化誠信的意識和規則,把誠信作為人格和信念,讓誠信貫穿于人的一生,成為一生不懈的追求。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