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麟
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新媒體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令人咋舌。據騰訊新聞報道,2012年3月新浪微博月活躍用戶數量為7150萬,到了2013年12月這個數字漲到了1.291億,平均每月新增274萬月活躍用戶,而其中的大部分便是學生。據我們問卷調查的統計,40%的受訪同學每天使用手機達二到四小時,73.4%的受訪同學使用了手機的網絡社交應用。新媒體幾乎進入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新媒體具體對我們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速度發生了質的提升,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到成百上千的信息,這放在十年前是幾乎不能想象的。但在信息以以往難以想象的速度與廣度傳播的時候,通過新媒體傳播給我們的“過量的”信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閱讀方式。資深媒體人現華大青年新媒體部竹馬實驗室實驗師戴赟認為,過量的碎片化信息很可能導致了當代大學生深度閱讀的缺失。
戴赟表示,微時代下的新媒體給信息傳播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如果說在傳統媒體當道時的信息傳播是“教堂式”的“一個人講余下人聽的”模式的話,微時代下的信息傳播便是“雜市式”的“每個人都在講每個人都在聽的”模式。當戴赟談到在華大青年新媒體部門負責新媒體管理這么長時間里最大的感受的時候,便提到了在新媒體當道的現在,每一個人都能作為信息傳播源,每一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固然是很好的,但卻使網絡上的信息量呈指數式的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facebook、Tumbl r、微博、說說這類的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我們所傳播的、接受的信息也變得越來越碎片化。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內容越來越少,深度越來越淺,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接收到的是所謂的“無用信息”亦或是“無效信息”,甚至可能我們會接收到一些“虛假信息”。在信息量變多、信息傳播變快的同時,信息的質量在下降。
信息量變大、信息質量的下降使我們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使得我們深度閱讀的能力被大大削弱。計算機學院第二十屆團委學生會主席賈哲同學也提到了這一點,現在的學生十分缺乏深度閱讀能力。據我們采訪了解,很多同學難以靜下心來閱讀一篇較長的文章亦或是通知,更別說是一本書了。這也從另一方面導致我們無法接收到所需“有效信息”,而且造成了“越是不能進行深度閱讀,越是只能接受碎片信息”的惡性循環。這對同學們的信息接收有著極壞的影響,也大大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能力。
近年來網上教學被應用到了大學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我校也在這兩年大力推行著純網上課堂與混合課堂的教學模式。網上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并且節約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使每個人都可能接受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良師的教導,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的形式,令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使教學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局限于講課,還能通過論壇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思維,也能通過不斷修改、完善教學視頻、材料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學生只要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多媒體設備就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也能比較不同老師的教學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或是能突破空間、時間、教學資源限制,聽到名校名師的課。
但是網上課堂也給本科生教育帶來全新的難題。筆者曾數次參與本校教務處所舉辦的和計算機學院舉辦的關于本科生教學的座談會,聽了很多其他院的同學的、同院學長學姐同級同學的反饋。基于本校的同學各種反饋來看,網上教學有著較大的缺陷。
一方面,網上教學無法很好地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難對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有時候竟成為一部分自覺性差的同學逃避學習的漏洞。就我校的本科生網上教育而言,云平臺與博雅課堂就大量存在著“掛機刷在線時間”這樣令人汗顏的情況。
另一方面,網上教學機制與“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網上教學到現在還處于實驗階段,老師沒有很多的進行網上教學的經驗,學生沒有參與網上教學的經歷,網上教學的機制還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完善到國外的水平。并且國內的在線教育還在起步階段,在線教育機構少,在線課程覆蓋面小,課程材料也十分殘缺。可以預見的是,網上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問卷結果,85%的受訪者表示平時主要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與人交流。隨著社交媒體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社交所借助的主要媒介,當代大學生的社交關系因使用社交媒體而變得“只有廣度沒有深度”。
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信息空間傳播的障礙,使遠隔千里的兩個人也能夠進行即時的交流。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與普遍使用一方面打破了我們社交的空間障礙,也使我們的社交面大大擴充。今天兩個完全不相關的人,明天就可能就某一問題在微博上進行熱烈的討論。但我們對華大青年新媒體部門的戴赟進行采訪的時候,戴赟表示社交媒體正在使我們的人際關系變得疏遠。很多受訪的同學也表示,社交的圈子越來越大,真正的知心朋友卻很少。對于這一現象,戴赟的解釋是,社交媒體上的社交太過浮躁,當我們有很多的社交選擇的時候,我們并不愿意“在一棵樹上吊死”,所以我們并不會輕易的和別人進行深入的社交,而是在不斷地擴大社交面以增加自己的社交選擇。但是,社交“廣而不深”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還很難下一個定論。
在我們對在各大校媒工作的媒體人進行采訪談到新媒體的特點的時候,很多人都提到了新媒體太過浮躁這一特點。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往往經過了多次的處理,在開始傳播前,往往已經經過了認真的斟酌。與之相比,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更多是不怎么經過處理的“原生”的信息。華大青年新媒體部現任總監陳長宇提到,我校校內各大組織的官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大部分時候沒有進行有效地篩選。而戴赟同學也提到,社交平臺上很多用戶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而有意做出吸引關注的言論。這在我們的身邊也頻繁的發生——部分同學會為了博取關注而發表不理智的言論、有些人會為了吸引別人注意而做出出格的舉動、一些“微博紅人”、“網絡公知”會為了引發話題而進行商業炒作或進行造謠……。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同學就會對這些做法進行盲目的模仿。
另一方面,社會過分的夸大了新媒體的行業價值,使過多的人投入到了互聯網行業而非實際生產中。但是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新鮮血液流進實際生產中,而非互聯網行業。可以預見的是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必將對我國的未來產業結構帶來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給信息傳播方式帶來了革命,更給團學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華大青年現任新媒體部總監的眼中,團學工作中利用到了新媒體的方面主要有三個:宣傳活動與進行通知、使外界能夠對團委學生會進行監督與樹立團委學生會形象。現華大青年新媒體部竹馬實驗室實驗師戴赟坦言,新媒體給信息傳播途徑帶來的革新,使同學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分享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使團委學生會更加透明——這對團委學生會,既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挑戰。團委學生會在這樣的挑戰面前應作出怎樣的調整,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方面。
關于團學工作在新媒體方面的不足,華大青年新媒體總監陳長宇談到了新媒體工作者的素質問題。在陳長宇總監看來,我校大部分的宣傳人員存在著嚴重的新媒體素質不足,大部分的新媒體工作者都沒有經過培訓,也沒有對媒體工作有著很深的認識,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基本沒有通過審核、發布的無效信息過多這樣的情況。另一方面陳長宇總監還談到了各大學院學生會的官方宣傳平臺沒有自己特色,發送的信息經常會產生重復的情況。這都是我們在未來的團學工作中需要思考的。
另外,我們采訪的新聞傳播學院團委學生會宣傳部長王棣還談到,現在的團委學生會在新媒體方面的工作經常會有照搬某一特定成功案例的經營模式的情況,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會因地制宜對工作作出調整,這導致各大官媒嚴重存在信息雷同的情況。
一方面,對于各團委學生會宣傳人員的素質缺陷,我們應該重視對宣傳人員的培訓。另一方面,各大學院以及校團委學生會也應該做出自身的定位,在網上宣傳的時候體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新媒體做出深入的思考,否則,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我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1]胡海情.論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中國報業,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