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英
(新昌縣南明小學,浙江 新昌 312500)
范導結合,范而不束
——靈動的課堂示范有效的教學效應
張碧英
(新昌縣南明小學,浙江 新昌 312500)
范畫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是一種直觀的形象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促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靈活多樣的示范方法更能讓示范成為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實踐表現的有效方式。
美術教學 教學示范 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示范直接、感性、易懂,但課堂示范又易束縛學生的思維。如果能把握課堂示范的度,借示范作引領,拓展學生的思維,就能使教學示范真正發揮效用。
如何使有限的示范教學發揮無限的效用呢?下面我就課堂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示范教學談談自己的淺見。
充分利用教學示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技能技巧,提高鑒賞能力與文化涵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借示范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示范可以給學生一種心境,可以創造一種氛圍,可以引發一份沖動。在教學《簡筆畫》(校本教材)時,我讓學生數數,同時自己快速在黑板上作畫,學生數到十幾時,黑板上一幅生動可愛的“小貓釣魚”情境圖出現了。在學生瞪著一雙雙眼睛驚嘆不已時,教師介紹了“簡筆畫”的特點:簡、像、快。整個過程簡短明了,通過示范學生既了解了什么是簡筆畫,又對畫簡筆畫充滿了興趣,都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沖動。
美術課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還有比這示范更直截了當的嗎?在示范的狀況下,學生是身臨其境的。當美好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就會產生一種欲望,就會去嘗試表現與創作,并使這種情感態度轉變為持久的興趣,這正是美術課程所要求的。大師的作品固然美,固然有價值,但對學生來說那是陌生的,是遙遠的,而示范時老師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是面對面的交流,是現實的直接對應,是真真切切的藝術的對話。
(二)借示范提高創作能力
啟示范畫的目的是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在讀完小學和初中后,對于繪畫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法有了比較系統的學習和掌握。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創作水平會隨著他們自身知識、技法增長而提高。然而,卻有不少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其“創作”水平反而不斷下降,有些學生甚至一聽到“創作”就不敢下筆,其根本原因歸結于我們課堂教學的失誤,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導”和“創”的關系所造成的。有的時候“緊抓不放”,有的時候讓學生一“臨”到底,完全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有時又是“大膽放手”,讓學生一“創”到底,結果導致學生無論是構思還是技法,始終是在低水平做重復。
上《美麗的絲巾》一課時,在示范折染過程中,教師一邊示范一邊開展談話:“還可以怎么折呢?”“接下去你想先蘸什么顏色?”“把整個紙團全浸入調色盤中好嗎?”“同一個地方可以蘸兩種顏色嗎?”“誰能幫老師一起來攤開這浸染過的紙呢?”……在示范中適當引導,傳授了技巧又不拘泥于所示范的技巧,不但讓學生學習到當下的折染技巧,更多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啟迪學生進行實踐嘗試。
(三)借示范獲得文化涵養
美術是一種文化形態,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技術,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形態。而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在示范過程中的表現,絕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表現技能,而是對多種文化現象的闡釋。在他的筆下會流露出對作品的理解與表現,讓學生知道繪畫不單純是技術的表現,而是多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五年級上冊《江南民居》的示范中,學生不但見識到中國畫墨色的濃淡變化,點線面的穿插等技能技巧,重要的是通過示范更容易讓學生領悟蘊含在中國畫中黑瓦白墻的江南民居呈現出的古樸、典雅、幽靜的意蘊之美,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示范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媒材準備、構思構圖、方法技術作了全方位的展示,一方面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形成有了全面清晰的認識,更清楚地認識到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不但對作品本身,而且對作品的創作過程,通過教師的技藝展示有了更深的理解,認識到價值所在。另一方面,更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反映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義,真切地看到了從生活到藝術的轉變過程。這樣,學生就會形成豐富的審美經驗,對在美術鑒賞中選取的角度就更準確,評判的標準就更科學,就會正確地給藝術作品下定義,并做出分析,同時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與人文素養。一個通過耳濡目染的人會有著廣泛的視覺經驗,今后不管他們在什么領域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其獲得的美術文化涵養都會起著潛在的作用,反之,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也會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從而實現美術教學的真正目的。
范畫教學集審美性、直觀性、趣味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等多項功能于一身,恰當適時有效的示范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時機適時“出招”
有些課本身在造型方法上學生是很難接觸到或很少應用的,如《黑白撕紙貼畫》(用報紙撕貼圖形),《美麗的絲巾》(用宣紙染色)、《卵石造型》等,這些造型方式學生很少試過,因此,教師就要選好出招時機。教師示范前不必做過多的氛圍營造,學生都會瞪著眼睛看的。有的造型方式雖然學生經常使用,但由于內容不同,加上好的造型效果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同樣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
還有的示范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動手情況,先讓學生自己做做,當學生畫不出或做得不理想時,再針對性地進行示范。如:《剪拉花》一課,學習折剪方法,老師先讓學生嘗試作業,在折剪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原本設計的剪成一條拉花的,結果剪成好幾段了;或者是因為折得太厚,有些花式沒剪出等問題。),于是老師就抓住這個學生急需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機會,在學生渴望的眼神下演示剪拉花的幾個環節,介紹剪拉花的要領,使學生如獲至寶,很好地營造了示范氛圍。有了需求,就等于在學生心里安裝了內在的驅動器,使他們不再被動,而是在渴望的情境下,有重點有目的地積極獲取表現力所需的技術。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示范時機的把握關系到學生學習的被動與主動,明白了接受學習不等于被動學習的道理。
(二)簡明扼要演繹“出招”
如果說恰當的示范時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動力,那么有針對性的示范內容和簡明扼要的言語就直接決定了這種動力能最終變成表現力。
一是示范內容要有所側重。如撕紙拼貼系列課。《來來往往的車輛》(用彩紙撕貼車輛)一課側重的是撕紙的方法,如何撕出物體的輪廓,如何用基本形進行撕貼等;而《黑白撕貼畫》側重的是如何處理好黑白灰關系……教師在每節課中,應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重點精心設計示范內容。二是語言簡明扼要,方法簡便易學。教師運用簡潔準確又生動的語言,配上清晰的示范畫面,讓學生覺得畫、剪、做簡直易如反掌,自己準能做好。三是操作過程干凈利索短時高效,繪制方法示范清晰、精煉,短短的三五分鐘,示范過程便結束了,同時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動手時間。
教師匠心獨具的示范設計精心演繹的“出招”瞬間對學生來說可謂彌足珍貴,它不僅解決了造型語言學習的重點,還突破了學生操作難點的關鍵環節,同時也在作業質量、作品多樣性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三)順勢而導巧妙“出招”
集眾之長,為我所用,巧妙運用各種示范法。
1.率先示范
我在上《動漫寶寶》一課時,邊講邊示范設計各種物品的動漫形象,有同一物品多種動漫造型的,有不同物品不同造型的,短短幾分鐘,黑板上出現了蘋果、梨子、電腦、鉛筆袋、南瓜、茶杯等等物品的動漫形象,學生看了老師揮灑自如的示范嘆為觀止,這樣的示范怎會不激起學生的共鳴呢?
2.借花獻佛
現代社會信息資源豐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在《蔬果造型》、《巧折巧剪》等課時帶成品上課確實不方便,利用網絡資源收集圖片或進行錄像演示,快捷、方便,著實可為示范環節添色不少。
3.能者為師
一種是用學生示范代替教師示范,如讓會剪“喜”字的學生示范剪“喜”字,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的同時讓學生倍感親切、自信。另一種是發揮學生千人千面的特點,使示范效果豐富多彩。如《盤盤轉轉》一課,讓學生把盤線作品聚在一起互相觀摩。《跳舞的點和線》師生比賽共同作畫。教師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優秀學生作品也是用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的有效方法。
(四)導放結合靈活“出招”
阻礙教師大膽發揮示范作用的原因還有一點,即示范有一個弊端,容易束縛學生的自由表現。教學中,并非所有示范都是科學有效的,那些不注意對學生多樣性啟發的示范,很容易束縛學生的思維,因為先入為主固定單一的示范模式是束縛學生多維想象,限制學生自主表達的可怕禁錮。但示范時注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注重示范的過程,效果就不一樣了。一位老師在上《百變雄獅》(紙工課)時,示范一開始,老師讓學生看他是怎么折、剪的,又是怎么變出“獅子”的,等變出第一只“獅子”后老師說:“老師再剪一刀,折一折,又是一只“獅子”,再剪一刀,折一折……誰也來剪一刀,折一折,看能不能變出‘獅子’?”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早就想躍躍欲試了,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何止變出百只“雄獅”?
教師的示范,強調的是過程的展示,方法的介紹,而不僅僅是一種方法的傳授。這樣就做到了不僅不會束縛學生,還有利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作,同時也便于學生對方法的掌握。
總之,適時的示范,恰當的引導,既有授生以漁的功效,又為學生創建了必要的漁場,為教師的示范賦予了新意義,使課堂充實厚重又富有實效。美術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做到該示范時要示范,更要讓示范成為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實踐表現的有效方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馮雙蘭.“教學示范”在兒童的美術教學中還是“雞肋”嗎?少兒美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4).
[3]陳衛和.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知凡.對當前中小學美術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問題思考.中國美術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