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體輝 易 瑛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試論研討式教學在研究生教學中的運用
——以“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為例
王體輝 易 瑛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研討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將研討式教學引入研究生教學中,可以改革研究生培養方式,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本文從研討式教學的教學理念及在研究生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步驟、研討式教學在教學中的優勢、開展研討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四個方面探索研討式教學在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和重要影響。
研討式教學 中國當代文學 教學運用
“中國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為研究對象,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的發展等內容。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寫作能力及人文情懷的基礎上,更加要求研究生具有敏銳的洞悉能力、卓越的創新能力、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和將研究結果訴諸學術論文的能力。傳統的“知識權威”型的各種教學法已不能滿足對研究生這些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研討式教學法的出現正打破了這一尷尬局面。
研究生階段不同于大學本科階段,它在要求學生深入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要求學生具有對學術性及前瞻性的知識分析領悟能力和自主科研創新能力。因此,當代文學的課堂教學更應該注重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教學與科研、知識點播與啟發性思考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的科研創新能力。這種培養計劃決定了研討式教學在研究生當代文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研討式教學是郭漢民教授近年來在湖南師范大學歷史專業本科教學中探索出來的全新教學方法和模式。“在教學方式上,變‘講授式’為‘研討式’;在教學目標上,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在教學形式上,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在師生關系上,變‘主—客’改造關系為‘主—主’合作關系”[1]。研討式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師由“領導人”變成“引領人”。
研討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和課程重點、難點提出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系統分析問題、查閱資料、形成觀點、課堂研究討論問題、獲得學術靈感、完善觀點、形成學術論文。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將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成為開啟智慧的“引領人”而不是“領導人”。
2.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研討式教學將傳統的“授人以魚”變為“授人以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開發潛能,拓寬視野,調動學習自主性,培養嚴謹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探究合作、課件制作及論文寫作等綜合能力。
3.培養目標由“知識性人才”轉變為“創新型人才”。
老師不再以“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一種民主的作風、平等的態度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密切與學生的關系;在學生的研究討論中獲得學術靈感,提升教學水平,真正達到與學生教學相長的目的。學生因為獲得了課堂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習興趣,調動了積極性,由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探求者,這樣就實現了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由知識型人才向創新型人才轉變。
郭漢民教授認為研討式教學法有五個步驟:“第一步,教學示范與布置任務。第二步,由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索引,檢索文獻,閱讀資料,并撰寫出4000字左右的講稿。第三步,小組交流,……然后推選幾個同學在班上集中講課。第四步,學生講課,師生評議。第五步,期末總結,每個學生根據切身體會寫一篇學習總結或教改評議文章”[2]。為了更好地實施研討式教學,筆者認為師生必須認真準備以下三個環節。
1.課前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工作包括兩個方面:優選研討課題與充分準備課題。首先,研討課題的挑選是上好一節研討課的重難點。老師必須選擇知識點豐富、信息量大這種適合研討的章節,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知識程度與學習興趣,分層次地設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開發潛能參與的研討課題。如“論《長恨歌》中司綺雯的性格特征”就不如“探究當代文學中的惡母形象”這個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研討的興趣。
其次,師生必須充分準備課題。教師必須根據所選課題開闊視野和思路,周密考慮相關和引申問題,從而能游刃有余地應對學生發散和跳躍性思維。學生要認真研讀作品,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各種資源查閱相關資料,形成獨特鮮明的觀點。
2.課堂討論與評價。
課堂研究討論的環節是研討式教學的中心環節,師生都必須積極參與,這樣研討式教學才能順利進行。研究生的課堂是小班制,10到20人左右,可以每個人都進行短時間的發言,也可以打破傳統的劃分小組的形式,在組內討論出結果選派一到兩名代表上臺進行全面發言。老師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控制好發言時間,把握好討論方向,并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鼓勵和表揚有創意的想法,糾正思維有偏差的觀點和歸納總結研討成果。
3.課后總結整理。
在課堂研討之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發言中獲取的學術靈感進行研究與整合,進一步深化已有學術思考。課程結束后,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觀點做全面整合與總結,對于新穎鮮明的觀點進一步完善,寫成學術論文。在整理論文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歸納、提升,提高科研與創新能力。
當代文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和觀點。研討式教學的引入打破了僵化的、腐朽的教學模式,給當代文學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在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的優勢顯而易見、不可輕視。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積累與增長。
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中,課堂完全由教師主導,學生只負責接受老師的觀點。老師用“滿堂灌”的方式擴大課堂容量,致使學生有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有想法被壓制,有質疑被藏匿,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性的喪失。研討式教學有利于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它使“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老師走下講臺成為導演,學生走上講臺成為主角。整個教學圍繞問題提出與解決為始終,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熱情被激發,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成為一種趣味性比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研究生階段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洞悉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合理設計教學計劃,針對當代文學的學科特點推薦書目,提出課堂核心問題,或者讓學生從讀書與查閱中發現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他們會在準備研討的過程中廣泛閱讀書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查閱資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研究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老師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放心地由學生討論并解決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最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和補充。如在“老舍研究”的課堂上,一個同學提出疑問:“在老舍的作品中,我們很容易就讀出一種‘京味’,我認為這種‘京味’主要體現在語言風格上。”同學們根據閱讀經驗和對相關知識積累,立即就對他的觀點進行了補充:“京味”還表現在取材特色上;“京味”表現在對北京市民庸常人生的北京文化心理結構揭示上;“京味”表現在對北京市民文化的借鑒中等一些全面而不缺乏新穎的觀點。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針對課堂上自己提出的鮮明觀點或者感興趣的熱點收集材料,寫成學術性論文,不僅培養了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科研和創新能力。
3.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研討式教學法極為關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互動中,課堂變得民主和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躍,教師要隨時準備與學生關于學術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甚至爭論,對學生的錯誤觀點進行引導和指正,對學生的研討成果進行歸納總結。老師應隨時準備捕捉大量學術信息,應對各種沒有出現過的問題甚至沒有涉及的學術新領域。這些因素雖然增加了教學難度,但顯然都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1.出現跑題現象,老師應認真規劃、及時制止。
研討式教學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由于學生發散性思維較強,很容易偏離既定的討論問題,出現“跑題”現象。為避免離題萬里,老師應加強對課堂的管理,認真制訂嚴格的課堂計劃,當好主持人,穩控全局。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老師應及時將學生拉回到既定的題目討論中。
2.課堂時間不足,運用網絡和課外小組討論形式。
當代文學研究生課程一般為兩個半小時,十周教學時間。要組織專題研討,讓每位學生都上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教授法和研討式教學法結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運用網絡形式將課堂的平臺延伸到課外時間,使每個同學都可以在群里、論壇上探討課堂上遺留的問題。同時,可以自由組合小組,課外每個人都在小組中發言。老師應熱情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指導研討進程。
3.采用平時成績計入總成績的形式。
研討式教學具有互動性、民主性的特點,在研討課中要求各抒己見,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學討論,以期獲得共鳴或補充。善于表達、思想活躍的學生容易進來,也學有所獲。然而一些同學因為害怕出錯或者準備不足而悄無聲息。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不僅要做好主持工作,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議題,還可以改變測評方式,將研討環節納入平時成績,將平時成績納入總成績,調動每位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研討式教學對于實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培養目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在提高研究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科研創新、合作探究與語言表達等各種能力,而且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將學習的平臺延伸到課外。研討式教學法不僅適用于當代文學課程,而且對所有研究生課程是一種扎實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
[1]陳鈞.一個可資借鑒的成功教學模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6).
[2]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接傲雪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課題: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和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G2014A0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