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南海++葉雄



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運用手繪簡圖教學,方法簡單,效果直觀,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教學質量。利用手繪簡圖教學不僅能增加教學趣味,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血液循環的教學中,教師借助手繪簡圖將生物功能與生物結構結合起來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生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本節知識安排在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呼吸系統知識的擴展和延伸,也為后續泌尿系統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但一般在學習過程時,教師講解得復雜,學生學習得吃力,下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繪圖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可以輕松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1 畫出血液循環圖
1.1 心臟四腔,同側相通
人們常說“某某的話語時刻滋潤著我們的心田”,這個心田就是心臟,可見心臟是田字結構。教師畫圖的過程中,先畫一個封閉的圖,然后用黑板擦在同側擦一下,因為心臟同側相同(圖1)。
1.2 落筆寫左 瓣膜作用
很多學生很難區分左右心房根據鏡面效應,落筆寫左,這一點要著重強調。因為我們大都是右利手。至于心房和心室,教師可以采用比擬的教學方法,比如一座房子的地上部分叫房子,下面部分叫地下室。從而得出上面兩個是心房,下面兩個是心室。
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組成,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由于有瓣膜的作用,血液只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動,即:心房→心室→動脈。注意瓣膜的畫法(圖2)。
1.3 交叉劃線,箭頭向上
交叉劃線即左心室和右心房相連,右心室和左心房相連,在線條的中央畫一小的斜的正方形代表毛細血管。畫出箭頭向上代表血液循環的方向(圖3)。
1.4 左體右肺,上靜下動
在左邊的毛細血管處寫上“體”,代表體循環或者是組織細胞的毛細血管。右邊的毛細血管處寫上“肺”代表肺部的毛細血管或者是肺循環。
上靜下動代表毛細血管的上端是靜脈血管,毛細血管的下端是動脈血管,在體循環時,左心室→體動脈→體細胞毛細血管→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時,右心室→肺動脈→肺部外的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圖4)。
至此,血液循環的圖基本畫完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血液循環時血液的變化(圖5):通過呼吸運動完成了肺的通氣,肺泡內O2濃度比肺泡外毛細血管內O2的濃度高,肺泡內CO2濃度比肺泡外毛細血管內CO2的濃度低,根據氣體擴散原理,O2擴散到肺泡外的毛細血管內,CO2擴散到肺泡內通過呼氣排除體外,通過肺泡處的氣體交換,肺靜脈中O2的濃度高,肺靜脈內流的是動脈血了。血液中O2與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順著血液循環的方向,依次通過左心房、左心室、體動脈到達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由于進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O2產生了CO2,組織細胞內O2少濃度低,CO2的濃度高,根據氣體擴散的原理,CO2擴散到毛細血管內,毛細血管內的O2擴散到細胞內,通過組織細胞內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
2 血液循環圖在解題中的應用
2.1 血液循環圖直觀地反應了瓣膜的作用
瓣膜的作用保證了血液循環的方向;圖中用兩條斜杠代表瓣膜,畫圖時要注意上方開口大,下方開口小,條件允許,也可以在肺靜脈和體靜脈內畫出瓣膜。
2.2 注射藥物后,藥物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炎癥部位的途徑
藥物注射是指藥物注射后通過毛細血管吸收后進入體靜脈或者直接通過靜脈給藥。教師可以結合體細胞外的毛細血管或者是體靜脈,給學生以直觀感受。
2.3 頭部靜脈注射藥物時,上腔靜脈中的藥物不會進入下腔靜脈
頭部靜脈注射藥物時,由于靜脈內有瓣膜,藥物會通過上腔靜脈直接進入到右心房,通過肺循環、體循環直接作用到身體需要藥物的地方。同理,下腔靜脈的藥物不會進入到上腔靜脈中(圖6)。
2.4 了解心臟四腔厚薄的分布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泵,血液在人體中流動的動力來自心房心室交替收縮和舒張。當心房收縮時,血液會流入到心室,由于心房與心室相連,所以心房的壁不需要太厚。當心室收縮時,血液要流入到各級動脈血管,所以心室壁要厚。因為心臟與肺很近,通過右心室的收縮把血液經過肺動脈送到肺即可。所以右心室的壁比左心室的要薄,而通過左心室的收縮,血液要送到全身的,當然要厚些。
2.5 直觀解決了靜脈、動脈血管出血的止血方法
血管出血是指體靜脈或體動脈出血。教師可以根據血液循環的方向讓學生判斷出近心端或遠心端。
2.6 直觀的了解了心臟四腔及血管中血液的類型
通過肺泡外毛細血管的氣體交換,肺靜脈里流的是含氧量多的動脈血,肺動脈里流的是含氧量少的靜脈血;通過組織細胞處毛細血管的氣體交換,體動脈內流的是含氧量多的動脈血,體靜脈內流的的含氧量少的靜脈血。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手繪簡圖,既有益于豐富和活躍課堂教學,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對學生學習生物乃至終生發展都是有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