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兵+劉珍珍+周文學

摘要:厘清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學定義,分析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在評價體系中引入AHP法,構建政府、高校、社會、受教育者四方面的評價體系,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思路,達到提高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AHP法;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0104
開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是高等教育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上的集中表現之一。自2009年起,我國拓寬了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并將其作為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具有相同水平,但又獨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在職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的局面。在新形勢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著如何吸引生源、如何在培養中體現職業導向、如何加強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應對將來的就業壓力等問題[1]。由此可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一種專業性強和具備較高職業素養,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建立一種有別于學術性研究生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一、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界定
我國在1991年設置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出現適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緩解了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研究生教育與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亟需應用性強、專業技能熟練、職業素養高的全方位人才。自2009年起,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改革,決定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全日制培養,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為主的模式進行轉變。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社會上很多人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誤解,這種狀況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從理論上進一步明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的概念,科學地認識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及功能是極其必要的。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教育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西方國家以年學分值劃分二者的區別。我國的全日制教育是指學生在國家規定的修業年限內,全天在校學習的教育形式;非全日制指學生在規定的修業年限內,在校時間學習和業余時間學習相結合,或者全部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的教育形式,主要為增大學生學習自由度而設置的。非全日制培養對象多為在職人員,一般為在職不脫崗學習;全日制一般為在校脫產學習,培養對象多為應屆畢業生,屬學歷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
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雖處同一層次,但在招生對象、培養規格、培養目標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學術性學位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與研究,培養目標是高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即面向應屆畢業生進行招收的專業學位教育,并進行全日制培養[2]。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定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以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適應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為目標[3]。由此可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特色,它既不同于全日制碩士學術學位研究生,也不同于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二、當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研究生教育始于十九世紀中期的德國,由于德國重視學術自由的氛圍,研究生教育發展興盛。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歷時時間相對短暫,研究生教育經歷了開始、初期發展、停滯和恢復等幾個階段。1978年恢復之后,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恢復,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規模和速度上發展迅猛。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樣展示了非凡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如此急劇擴大的教育規模和發展速度,導致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不健康發展,影響了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同時,衡量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應運而生,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發展歷程較短,在評價體系中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有待解決。
1.評價機構單一,政府干預力量過強,其他主體作用不明顯。“高等教育評價作為價值判斷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著重要的聯系。”[4]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誕生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扮演著投資者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在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中起到領導和控制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壯大,培養質量需要滿足社會各方的檢驗,社會評價介入到教育評價體系中,但是由于政府干預過強,社會中介機構、用人單位等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在評價機構中,高校是重要的主體之一,但由于評價標準由政府制定,高校缺乏根據地區及本校辦學特色及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的評價結構,在參與評價中往往是被動應付,而非主動參與。此外,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高技能、職業素養高、實踐操作能力強的人才,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從“學生中心論”出發,評價體系中缺乏受教者對所受到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評價,勢必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中的缺失。
2.評價體系中指標選擇缺少代表性和差異性,缺乏針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身的指標特色。選取指標時應能夠反映研究對象的特性,指標選取要有代表性;為便于對比,指標間也應該具有差異性。在現行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多注重老師及學校,而切實體現學生自身素質的指標卻較少,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學校、老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指標比例需要平衡。
3.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不合理。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具有自身的特點,但在衡量其教育質量時卻用學術型研究生的方式和標準評價,以此凸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術性上的不足,狹隘地斷定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造成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社會認可度低以及學校教育資源投入少,出現評價偏頗的現象。
由此可見,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發展日益深化的趨勢下,正視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十分必要。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中,需要有效合理適合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的方法出現。
三、AHP法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的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tty等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決策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以后,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把決策思維的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復雜的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具體地說,它是把決策問題的有關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用一定的標度對人的主觀判斷進行客觀量化,然后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步驟(如圖1)。AHP法在很多領域已經運用成熟,嘗試把AHP法引入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使用AHP法首先要明確問題。在構造層次結構模型之前,廣泛地收集所研究問題的相關信息,深刻地理解確定總目標,防止判斷總目標失誤,影響后續階段;弄清相關因素與總目標相關的內容和指標;可能采取的措施及方案,還要充分考慮影響目標實現的約束條件。在研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時,明確總目標即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合理有效。
2.構造層次分析結構。構造一個好的層次結構對于問題的解決非常重要,這是AHP法最為關鍵的一步,它決定了分析結果是否有效。層次分析模型一般由三個層級組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按照元素的相互關系及其隸屬關系形成不同的層次,同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受上層次元素的支配。最高層(目標層)只有一個元素,表示要達到的目標;中間層(準則層)表示衡量是否達到目標的判斷準則;底層(方案層)表示可選用的解決措施方案。層次數量和問題的復雜程度以及分析問題的詳盡度有關系。
3.構造判斷矩陣。構建層次分析結構后,在各層元素中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對于賦值的根據和來源,一般可以由決策者直接提供或者通過技術咨詢等獲得。判斷矩陣表現的是元素之間相對上一層元素重要性的信息,例如假定E層次中的元素Ei與下一層次Bi(i=1,2,…,n)存在支配關系,則可以得到下面的判斷矩陣(如表1):
表1判斷矩陣
EiB1B2…BnB1B11B12…B1nB2B21B22…B2n……………BnBn1Bn2…Bnn在AHP法中,為了使決策判斷定量,形成數值判斷矩陣,常采用1—9標度法(如表2)。其中,Cij表示對于上一層的Ei準則,Bi和Bj的相對重要性。
表2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
賦值(Cij)重要等級1Bi和Bj同等重要3Bi比Bj稍重要5Bi和Bj明顯重要7Bi比Bj強烈重要9Bi比Bj極端重要1/3Bi比Bj稍不重要1/5Bi比Bj明顯不重要1/7Bi比Bj強烈不重要1/9Bi比Bj極端不重要矩陣B具有如下性質
(1)Bij>0
(2)Bij=1/Bij(i≠j)
(3)Bij=1(i,j=1,2,3…,n)
4.判斷矩陣一致性假設。運用AHP法保持判斷思維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所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和人們對事物理解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不一致的情況經常發生。因此,盲目地追求判斷矩陣的完全一致性是不現實的,但應保證判斷矩陣的基本一致性。
當矩陣完全一致時,λ1=λmax=n,其余特征根為零;當矩陣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時,λ1=λmax>n。此結論說明,當判斷矩陣不能保證具有完全一致性時,相應判斷矩陣的特征根也會變化,要用判斷矩陣特征根的變化檢驗判斷的一致性程度,所以在AHP法中引入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負平均值,作為度量偏離一致性的指標。CI值的大小與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成反比:即CI值越大,表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差;CI值越小,表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5]。階數不同的判斷矩陣其一致性的衡量標準存在差異,需要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如表3):
表3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階數123456789RI值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由于一、二階段判斷矩陣總具有完全一致性,RI只是形式上的。當n>2時,需要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記為CR,當CR值<0.1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令人滿意的;當CR值>0.1時,需要對各個元素重新賦值,直到判斷矩陣達到令人滿意。
CR=CIRI
5.單層次排序。所謂單層次排序即計算出某層次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次中某一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層次單排序的本質是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BW=λmax W得出的判斷矩陣B對應的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通過歸一化處理后即可顯示出下一層元素相對于上一層元素的權值;在計算矩陣最大特征根和對應特征向量時,可采用方法根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和法、最小二乘法等。
6.層次總排序。計算最底層因素對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即層次總排序,層次總排序要進行一致性檢驗,但也有研究提出,不需要檢驗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
7.決策。運用AHP法,通過數學計算得出最底層各方案對最高總目標相對優劣的排序,為最后的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方面的支持,幫助決策者做出明智的決策。
四、構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思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學術性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在培養上要突出其自身特色。教育自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上,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受教育者四方面的檢驗,根據文章第三部分介紹的AHP法可以構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模型(如圖2)。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模型分為三部分: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由圖2構建的模型可以形象地看出三個層次的劃分。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復雜多變量的一個系統,嘗試從政府、高校、社會、受教者四個方面構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為其更加合理地發展提供思路。
1.政府評價方面。政府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中起到宏觀指導的作用。國務院學位辦、省級政府學位辦、教指委,它們以法規政策、規劃計劃協調、指導服務等職能方式,作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形成[6]。構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政府必須健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規,明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法律地位,規范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辦學行為,推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政府在評價體系中要明確自身的位置和作用,防止過度干預、強制行為的出現。政府評價主要適合以資格鑒定和認可為主的鑒定評價以及以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整體水平為主的合格評價兩種類型[7]。
2.高校評價方面。全國高校在不斷地增加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同時,其教育質量因為所處地域、辦學特色、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培養單位實力不同。構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從高校方面來看,要控制生源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和導師隊伍建設,在學科建設上要更加合理。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與學術性學位類同,改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極其必要。在論文撰寫方面,增加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撰寫的靈活程度,區別學術型研究生的論文特點。高校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增加其評價的靈活度。如在評價中可以橫向與縱向比較相結合,橫向上類同的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似的學科與學科之間相比較,找出問題和差距,增加自我評價的有效性;縱向上把本單位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當年的狀況與上年或與過去幾年相比,找出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回顧過去,面向未來,使高校的自我評價具有切實可操作性。
3.社會評價方面。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社會評價的內容廣泛多樣,包括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教育質量所做的評價,行業協會、學術團體的專家等進行的評價等。社會評價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主要起到監督評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作用。社會評價要真正科學、可靠,具備權威性,就必須做到靈活、多樣且具有針對性,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評價對象來制定指標體系,真正突出其針對性與靈活性。
4.受教育者評價方面。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受教育者對所受教育的評價在此體系中不能忽略。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所以在評價體系中要體現其自身特點和獨特性。評價指標中要突出專業實踐能力,在論文的實用性方面增加其分量,使評價體系更加體現實用性。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之一,在評價體系中要體現其自主性和獨立性。
五、結語
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適應了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做了重要的人才儲備。因此,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工作,對積極發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必須找出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思路,才能保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促進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娟,孫雪,王守清.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職業資格認證為導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2]高文波.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36):59—61.
[3]張建功,劉興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產學耦合的機理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5):38—40.
[4]陳玉琨.中國高等教育評價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楊忠海,滕春賢.AHP在高新技術企業供應商選擇方面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2,(5):32.
[6]胡瑩,楊雪.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與質量評價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6—70.
[7]潘武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