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摘要:為進一步貫徹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積極探索產學、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及社會各方參與的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體制。
關鍵詞:政校企合作;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2702
為進一步貫徹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的模式,高職院校大力推進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及社會各方參與的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體制。
一、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領導機制
高職院校成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項目領導小組,實施校長負責工程,由學院院長擔任組長,成員有市經貿局、科技局、發改局等主要政府部門負責人,鎮區主要領導以及江陰市行業協會、商會主要負責人,大型企業負責人。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發揮政府主導功能為政校企合作提供支持、引導和保障,借助政府協調功能使企業與學院資源共享、人才互換、合作共贏、共同發展[1]。
二、實施“五業”特色辦學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動力機制高職院校應當貼近市場辦教育,聚焦產業育人才,針對產業辦專業,充分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需求和產業特色設置專業,逐步實現 “五業” (專業—產業—職業—學業—就業)緊密相連,產學研無縫對接。
按照政府引領、企業主體、學院主導的思路,積極與政府和大型主流企業合作,實現學校進工廠,工廠有學校。例如,學院今年與海瀾之家建立合作,為學院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平臺,從體制和機制上為政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使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更深入、更富成效[2]。
學院通過與鎮、區政府合作辦學,由學院提供優質的師資和設備,結合鎮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雙方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教學基地,創建知識產權孵化基地,政府和企業為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學院為行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為鎮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持,實現學院、鎮區、行業、企業多贏。例如,學院先后與100多加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
三、實施“聯鎮”工程,建立政校企互動機制
作為探索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舉措之一,學院實施政校企合作專門人員開展“聯鎮”工程,從專任教師中選拔政校企合作專門人員與各鄉鎮對接。架起了溝通政校企三方的“立交橋。
政校企合作專門人員走進各鄉鎮,深入一線,了解政企需求、傳遞合作意向、聯手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協助政府開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使政校企“聯姻”更加扎實、深入、規范。學院對政校企專門人員出臺專門的激勵政策和措施,鼓勵科技創新,通過與企業密切合作攻關科技難題,立項產學研合作課題。
四、實施“搭臺”工程,建構政校企合作載體
1.設立合作中心。學院應在校區內設立合作中心,吸引了江陰市現代服務業協會、物流協會、化工學會等多家協會商會進駐,為開展深度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充分發揮其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2.引入研究機構。學院應引進各研究院,借助這個有利的平臺在計算機應用、電力電子、化學化工、物流等方面開展合作,開展前沿技術項目的合作研究開發,提升學院在高、精、尖的前沿技術研究與應用水平。
3.引進大師工作室。學院通過引進各類技能大師,在校內建立全國知名大師工作室,向相關專業學生親授技藝、培養傳人、培訓教師、指導專業建設,使工作室成為校內技能性實訓場所。
4.建立創新創業教學工場。應成立創新創業(“雙創”)中心,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將“雙創”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為在校大學生搭建了創新創業平臺,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提升我院畢業生創業的比例,鼓勵學生獲得專利授權[3]。
5.共建創業孵化基地。應與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合作在校內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重點孵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業項目,吸引創業團隊進駐。
6.在企業建立“廠中校”。我院應與緊密合作公司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積極探索并實踐“廠中校”辦學模式,企業為學生安排宿舍和教室,使學生的崗位實習、理論學習與食宿全部在企業進行,實現開放式辦學和“廠中校”,將課堂移到企業,為機械系相關專業的學生開展認知實訓、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廠中校”采用“課堂車間化,車間課堂化”教學模式,車間與課堂合一,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習技能與加工產品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從而對學生實行雙角色培養,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學生快捷獲取職業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實訓、就業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五、實施“護航”工程,建立政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為確保政校企合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實施,學院應積極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管理和保障機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舉措:圍繞一個目標(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構建兩個體制(適應政校企合作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實施三項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改革、學分制改革);推進四項建設(專業建設、網絡資源建設、團隊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落實五個保證(組織領導、資金、制度、過程、績效)。人事處牽頭,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雙轉雙換”師資建設新機制,即企業工程師與高校教師在制度上相互轉換掛職鍛煉,調整相關專業教師駐廠工作,企業工程師或技師進校掛職任教。同時,扎實推進院系二級管理體制改革,教學部門逐步實行績效管理,實行量化考核,行政部門將逐漸納入到二級管理的范疇;教務處牽頭,根據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全面修訂教學管理制度,并扎實有序推進專業教師職教能力測評和項目化課程改革,使政校企合作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財務處積極籌措資金,為政校企合作提供了財力保障[4]。
六、進一步推進政校企合作的思路
1.進一步創新合作運行機制。在各系探索政校企合作三方共同組成的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等多種形式的議事制度,形成多方參與、共同建設、多元評價的運行機制,增強辦學活力。怎樣與學校辦學實力相當的企業攀“親家”?辦法是,從信息庫中尋找分析,從深入的市場調研中了解發現與企業之間雙贏的切入點,主動與他們接觸洽談,最后由雙方法人代表簽訂政校企合作協議,納入政校企合作緊密型基地管理范圍。
職業院校與金華經濟開發區之間政校企的合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園區作為學校技術成果轉化基地。二是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學校根據企業要求,對學生實施訂單培養,同時為企業進行職工培訓、學歷進修等服務,建立規范化的校外實訓基地,合作共建創新技術平臺。三是學校在校園規劃區內安排土地,作為科研、孵化基地和IT產業園建設用地,園區提供電子信息實驗、科研等用房,用于安排學校實驗設施和科研機構,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使用率。
2.進一步創新合作動力機制。實施由政府介入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與載體,構建地方政府的保障機制、校企共生機制、二級管理的激勵機制、良性互動的協調機制和互惠雙贏的驅動機制,推進政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走出一條高職教育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之路。
這是共贏雙惠的合作活動。政府為什么愿意來搭這個平臺?目的有兩點:一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區域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有人才支撐、技術支撐的現狀;二是政府認可職業院校現在的辦學模式,辦學模式與時俱進,與區域的發展息息相關,這種模式非常有活力。
以上述合作為例,相關院校要深入調查區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情況,尋找和他們合作的機會和領域。專業對口的合作企業,不妨緊緊抓住機會;專業不對口的,得考慮是否進行專業方向的調整。
與學校所處區域的政府和企業合作的好處,一是節省成本,來往調研、師資互聘、學生實習都更好解決;二是容易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如果學校能很好地服務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會更好地激發政府和學校合作的信心和熱情,這樣政校企合作就會進入良性循環。
總之,政校企合作是高職辦學的必經之路,這種合作不妨更接地氣,從身邊做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國際比較[J].高教探索,2004,(4).
[3]張恩祥,李春旺,黃標.高職校企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EB/OL].http://www.buu.edu.cn/home/05cg/webpage/zccl/gasolin/38.doc,.
[4]劉曉明,楊如順.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模式選擇[EB/OL].http://www.tech.net.cn/yjyjs/cxhz/53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