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玢
2014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3月14日國發〔2014〕10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并于2015年4月9日正式印發。可以說,“跨界融合”是我國文化產業當前以及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關鍵詞和風向標。因此,如果說2013年初大部制改革,新聞出版與廣電合并,為產業內的跨界融合奠定了體制基礎,那么隨著以互聯網經濟為紐帶的新模式的逐步建立,以及配套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不論是產業內還是產業外融合,都將在未來幾年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在此之前,業界論及頗多的是“多元發展”。深究“多元發展”與“跨界融合”的區別,二者既有相似之點,又有不同之意。“多元發展”側重于多領域的業務擴張,強調的是業務類型的多樣化和業務范圍的廣度,原有行業或產業與新進入行業或產業的相關度不一定強,有可能密切相關,也有可能毫無關聯。而“跨界融合”中,側重于模糊或打破行業和產業原本固化的界限,圍繞目標客戶群體,尋求合作雙方資源、優勢以及利益需求的共通點,實現資源、優勢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強調的是協同效應和相互作用,不僅要“跨”,更要“融”。在融合中改變產業結構,影響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升級,甚至內生出新的需求、新的業務和新的市場格局。
綜觀業界在跨界融合方面的探索,融合的深淺不一,融合的行業不一,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仍有規律可循,基本模式無外乎通常所說的“五跨”和“三全”。“五跨”即跨國、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三全”即全版權、全媒體、全產業鏈。其中又以跨媒體、跨行業的全版權、全媒體、全產業鏈運營居多。大致可梳理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包括在線教育、社交自出版平臺、閱讀平臺、圖書電商、網絡游戲和手游市場等,其中時代出版打造的“時光流影”和中文天地以26.6億元收購曾自主研發運營“開心農場”等社交網絡游戲的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算是2014年出版界的亮點事件。總體而言,與互聯網的融合,投資相對較大,以上市公司、資本實力強的教育社、大學社或是在專業領域排頭的出版機構居多,所做的嘗試也相對廣泛,由此也可以看出出版機構對于跨界的信心和決心。但是以純粹的互聯網標準衡量,大部分出版企業跨界項目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是與閱讀推廣融合。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名社、名家、名師、名作的優質資源,立足自搭或共建的閱讀平臺和基地,以文化增值服務打造閱讀品牌,拉動圖書銷售。這是出版機構最為擅長的領域,并且隨著國家對閱讀推廣的重視,出版機構將有更大可為空間。
三是與實體教育培訓融合。主攻方向是學前教育和成人職業培訓。作為出版機構轉型的首選領域,不論是在線教育,還是實體教育培訓,出版機構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不少企業仍存在隔行如隔山的困惑,其中人才以及管理模式是最主要障礙。
四是與文創融合。文創的涵蓋面廣泛,全版權、全媒體、全產業鏈的探索相對更多,其中又以少兒出版在這方面的應用和參與更為自覺和主動。大連出版社與大連圣亞旅游控股公司合作的“大白鯨計劃”,算是正在運作的、最典型的全文化產業鏈項目,而多數少兒出版社主要還是圍繞某個故事形象進行立體化開發,嘗試借鑒動漫行業的一些成熟做法,從圖書向玩具、文具、親子娛樂等逐步延伸,不斷拉長產業鏈條。
五是文化地產新模式。一些房地產大佬們主動尋求出版企業入駐地產項目,拓展配套文化服務功能。
借鑒業界典型的經驗做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跨界融合勢在必行,且涉及范圍將越來越寬泛,但不論是大手筆,還是小嘗試,作為傳統的內容生產者,贏戰市場的根基依舊是內容,這也是被其他行業最為看重的優勢所在。
總而言之,跨界融合是趨勢,更是動力,是事關每一個出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唯有順勢而為,不斷探索嘗試,方能在新一輪的競爭格局中謀得新的發展契機。
(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