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意



出版社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對于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臺灣童書出版機構在臺灣兒童閱讀推廣的歷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童書出版與閱讀生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伴隨著經濟的增長,臺灣社會的閱讀需求有了較大的提升,以童書出版機構為例,信誼基金會、民生報童書出版部、國語日報社童書出版部、九歌出版社、小牛頓雜志社、親親自然雜志社等少兒出版機構所出版的優質繪本、兒歌、兒童詩、童話、少年小說、散文、科普作品,成為承載優質兒童文化的載體。相關的閱讀推廣活動,催生出來讀書會、故事媽媽、種子教師等不同形態的全民閱讀形式。在此基礎上,臺灣地區政府及社會機構的推波助瀾,令臺灣社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閱讀環境。
1.優質童書是源頭活水
臺灣的兒童閱讀推廣歷程,跟眾多優質繪本的出版與發行有著重要的關系。例如,臺灣信誼基金會推出的一系列的世界經典繪本作品,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爺爺一定有辦法》《逃家小兔》等,成為故事媽媽和種子教師,進行閱讀推廣的新鮮材質。類似的出版機構還有格林出版社、麥克出版公司、愛智出版公司等。這些童書出版機構或以國際經典繪本為載體,再輔以本土原創的繪本創作,培養了一批富有創作和繪畫經驗的繪本作者,同時也培養起一大批的讀者和推廣人。
而臺灣兩家重要報紙企業國語日報社和民生報社旗下的出版部,所出版的一系列優質的兒歌、兒童詩、童話、小說和散文,一方面培養了一大批本土的兒童文學作家,另一方面也培養起一大批讀者。經由國語日報社的牧笛獎童話培養起來的作家,如方素珍、王淑芬等人,不僅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也是優秀的閱讀推廣人。同時,國語日報社的讀報活動,《民生報》的征文活動都是臺灣很有影響力的閱讀推廣活動。
2.用好書規范圖書館建設
臺灣地區受歐美社會的影響,對于圖書館的建設,有著較大的投入和約束。參照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推薦書目評選辦法,由臺灣民生報社、國語日報社發起的“好書大家讀”優秀少兒讀物評選活動,每年舉辦一次。該項活動是由臺灣主要的童書出版機構和圖書館界聯合舉辦的專業評選活動,即從臺灣地區每年出版的新書中,推選出最適合孩子閱讀的作品,進行推薦。再加上其他一些重要的獎項產生的推薦書目,構成了臺灣圖書館館配圖書的采購標準。在臺灣地區,民眾和媒體,可以監督圖書館的圖書采購行為,如有劣質圖書進入圖書館,則相關的責任人將被追究責任。
3.“作家有約”“書香下午茶”等推廣活動
圍繞著眾多的優質圖書,臺灣的童書出版機構會舉辦“作家有約”“書香下午茶”等類型的閱讀推廣活動。這些活動很多都是由出版社發起,邀請知名的作家、學者進入校園,與孩子、老師和家長進行互動,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例如,臺灣天下雜志社在推出“晨讀10分鐘”系列叢書之后,即在校園里發起晨讀10分鐘的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校園的閱讀氛圍。
4.蓬勃發展的讀書會
1987年,臺灣地區的讀書會先驅——袋鼠媽媽讀書會在臺北正式成立,并在各地成立分會。這種以家庭主婦為成員的讀書會,以自我及孩子的成長為出發點。她們除了讀書,還積極投入到環保、文化工作,甚至教育改革的行列。活動過程中,媽媽們不僅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汲取他人的智慧,更在活動的參與中,拾回自己的信心。與此同時,高雄的揚帆主婦社也宣告成立,并在高雄的中小學、圖書館及社區設立各種類型的讀書會。同年,洪建全基金會與日本的相關研究所交流合作成立讀書會,極力推廣書香活動,至今仍活躍在各地。
1990年,臺中地區的“七七讀書會”成立,不斷在各地分享經驗、輔導讀書會運作。次年,有鑒于讀書會的蓬勃開展,臺灣地區行政機構遂于1991年開始,提出成人教育政策及小區家庭教育計劃,并編列預算補助讀書會。1992年,臺中市圖書館讀書會成立。次年,臺北市立圖書館也于各分館舉辦讀書會,政府機構開始加入讀書會推廣行列。1993年,臺灣師范大學成人教育中心開始有計劃地培訓小區婦女讀書會負責人,高雄師范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各社教單位、文教基金會等不斷舉辦讀書會種子教師培訓,希望讀書會在各地生根發芽。
隨后,臺灣地區的文化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紛紛編列預算,鼓勵各地成立讀書會。政府機構的推動力量,加上民間龐大的參與力度,使得臺灣讀書會的發展,呈現蓬勃的態勢。
故事媽媽團隊:故事媽媽的起源,最初是因為學校在召開教師校務會議時需要家長的協助,剛開始家長只是在教室里陪伴看護孩子,慢慢地開始有家長覺得,給孩子一些活動會不會更好些?于是各樣的活動安排因應而生,故事媽媽活動因此展開。在袋鼠媽媽讀書會和揚帆主婦社等女性為主的讀書會中,很多媽媽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成長,開始嘗試進入校園,擔當起故事媽媽的角色,即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1990年“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成立,提倡合作、多元、思考的閱讀教學方式。此后,臺灣全島開始推行“故事媽媽”的模式,成立了7個故事媽媽協會(目前據說已經有上千個)。這些故事媽媽都是一群經過培訓的志愿工作者。各個學校的故事媽媽會彼此交流交換經驗,共享研習資源。甚至登記成為社會團體,如“臺北市故事協會”。
為了促進相關的故事媽媽組織的成長,政府和民間的各種基金會,會設立相關的基金,對故事媽媽進行培訓,并進行認證。同時,各地政府部門和學校亦會給相應的故事媽媽一些補貼,以促進故事媽媽團隊的成長。
種子教師隊伍:1996年,臺灣地區文化主管部門提出“書香滿寶島”的計劃;2000年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把該年定為“兒童閱讀年”,用了很大精力和經費在推廣兒童閱讀上。于是,各地教育局、各學校也有對應的措施。推動的方法從觀念的倡導、教師的培訓、書籍采購經費的補助、獎勵活動的展開等這幾方面著手。
在種子教師培訓這一領域,臺灣地區有著較為良好的基礎,這些優勢主要基于教育體制和課程設置。臺灣地區師范學校的學生,大多能夠接受到比較好的兒童文學教育。臺灣地區的九所師專,要求所有的小學老師都必修兒童文學課。兒童文學要和基礎教育“聯姻”,確保幼兒園、小學老師,能夠將優質的兒童文學課程資源,帶到實際的課堂中,成為孩子們精神成長的寶貴食糧。
在臺灣,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和基金會,都會設計種子教師的研習活動,針對語文教師,進行富有針對性的培訓。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亦會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事實上,有很多大學機構、學術團體辦的兒童文學的短訓班,也是針對老師的。主講人很多是臺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以他們的角度來看閱讀和習作。
這些類型的培訓給老師們帶來直接的閱讀與寫作體驗。這些閱讀種子教師回到學校后,在學校里推廣班級讀書會,鼓勵老師用整本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語文教學。從而將教學活動中貫穿閱讀教學的環節,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閱讀繪本、兒歌、兒童詩、童話、少年小說、散文和科普作品等優質的童書。同時,老師鼓勵孩子們自由發言和多元思考。
政府扶持與民間推動:在臺灣的全民閱讀推廣歷程中,政府部門投入了較為系統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例如,政府扶持各地讀書會機構,倡導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與此同時,各地政府會推出自己的閱讀推廣計劃,例如臺北市的“兒童閱讀深耕計劃”、新北市的“滿天星閱讀計劃”等。許多的政府官員和名人,亦會參與到閱讀推廣活動中,現場為孩子們講繪本故事、推薦圖書。
臺灣的兒童閱讀活動的推動,除了教育體系內的學校和各圖書館著力之外,還有許多社會團體的推波助瀾。譬如《天下雜志》推出“開闊天空、希望閱讀”的系列活動,還有很多類似金車基金會這樣的團體一起來贊助閱讀活動:募捐書籍送到偏遠地區,購置巡回圖書車定期到偏遠鄉里辦理圖書借閱,邀請海內外專家辦理閱讀論壇,辦理教師和家長的閱讀指導講習,辦理閱讀教學教案設計甄選、閱讀教學研究,辦理兒童閱讀報告的評選、兒童說書活動、兒童小書制作等活動。
臺灣全民閱讀的經驗啟示
臺灣地區的全民閱讀活動,經歷了三四十年的發展,對于書香社會的營造和全民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些成效的取得,與臺灣地區政府的有效引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關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首先,臺灣地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造的經濟奇跡,為臺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一大批優質的童書出版物面世,帶來了市場的繁榮。在這批出版物的推廣過程中,新鮮的閱讀推廣理念得以傳播,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閱讀推廣人脫穎而出,成為全民閱讀推廣的生力軍。讀書會、故事媽媽團隊、種子教師等各種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有效地活躍了臺灣的全民閱讀氛圍。目前,大陸的出版市場,因為成人圖書市場的式微,面臨著大量出版機構涌入少兒出版領域的亂象。在此過程中,粗制濫造、重復出版、低俗出版等現象十分嚴重。建議相關的行業能夠形成激勵和制約機制,例如建立出版準入門檻,類似教輔資質審查一樣,建立童書出版機構的準入機制,避免劣質出版物進入市場,擾亂少兒出版環境。與此同時,對優秀的童書出版機構加大表彰和扶持力度,為優秀的童書出版機構更好地承擔社會文化使命,解決后顧之憂。
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設立相應的全民閱讀資金,給予一定的政策環境和資源,培養和發展各種讀書會、故事媽媽團隊、種子教師隊伍等,由點到面,充分調動起社會上的各種力量,參與到全民閱讀的創建中。例如,促進全民閱讀立法,推動各級政府設立全民閱讀基金,用于各種讀書會、故事媽媽團隊、種子教師隊伍的扶持和培養。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調動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力量,培養出專業的推廣人員,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以出版系統為例,建議各級財政為各地宣傳部門、新聞出版部門開辟專項資金,在“百社千校書香童年”活動的基礎上,深入調動各專業出版機構的力量,推動出版社與各地教委、中小學的密切協作。充分利用出版機構的專家資源、專業編輯力量和專業推廣力量,有效地為讀書會、故事媽媽團隊、種子教師隊伍的培養,奉獻力量。
再者,建立圖書推薦評選標準,規范館配市場,加強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目前大陸的中小學圖書館建設,陷入館配市場的惡性循環中,即大量低折扣的圖書充斥中小學圖書館,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方面,優質的少兒出版物無法進入中小學圖書館,另一方面劣質的圖書嚴重影響孩子們的精神成長。建議相關的政府部門,建立法律法規,規范相關圖書的推薦和評選工作,同時對于各地中小學圖書館的館配圖書,進行監督,杜絕劣質圖書進入校園。
最后,恢復出版社在社會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方面的部分公益功能。例如,臺灣的國語日報社的性質為基金會財團法人,該機構的宗旨是在臺灣社會推廣語文教育。出版社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而是以傳承和推廣優質的語文教育為目的。該機構不僅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讀物,培養起一大批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也為臺灣社會推廣普通話,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適當采用一些政策,扶持一些專業的出版機構,從事一些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傳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