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彥
摘 要:在會計學習和工作中的支出、費用和成本實質都是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但三者在核算中有者本質的區別,許多同學對三者的聯系與區別難以理解,為了使同學們很好的掌握和理解三者的聯系與區別,本文著重對三者的聯系與區別進行研究,以滿足同學們學習和工作的需要。
關鍵詞:支出;費用;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區別
(一)支出的概念與構成。支出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一切開支與耗費。一般而言,企業的支出可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所得稅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六大類。(1)資本性支出是指該支出的受益期在一個會計年度以上的支出,即發生支出不僅與本期收入有關,也與其他會計期間的收入有關,而且主要是為以后各期的收入取得而發生的。這種支出通常形成企業的長期資產,如企業購建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2)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受益期在一個會計年度以內,即一項支出的發生僅與本期收益的取得有關,這種支出通常由本期的收益來彌補,如企業為生產經營而發生的材料耗費、支付的職工薪酬、購買辦公用品支出等的開支。(3)投資性支出是指讓渡本企業資產的使用權形成的支出。它一般形成的是對外投資,如股票投資、債券投資等。(4)所得稅費支出是指企業在取得經營所得與其他所得的情況下,按國家稅法規定應向政府繳納的稅金支出。所得稅費支出作為企業的一項費用,直接沖減當期收益。(5)營業外支出是指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系的支出,如企業支付的罰款、違約金、賠償金、贊助費用以及非常損失等。這些支出盡管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系,但是與其收入的取得還是有關系的,因而也把它作為當期損益的扣減要素之一。(6)利潤分配支出是指企業實現的利潤在扣除所得稅后形成稅后利潤,即凈利潤,在對凈利潤分配過程中形成的開支,如支付股利等。
(二)費用的概念與構成。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可劃分為生產費用、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三大類。(1)生產費用。生產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項支出,它是與產品生產相關的勞動耗費。如生產產品而消耗的材料、支付的生產工人工資和車間組織生產產品的費用。(2)期間費用。即經營管理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而發生的各項支出。與企業的銷售、經營和管理活動相關的勞動耗費。它包括管理費用(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公司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稅金、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咨詢費、訴訟費、開辦費攤銷、上繳上級管理費、勞動保險費、待業保險費、董事會會費、財務報告審計費、籌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等。)、銷售費用(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廣告費、裝卸費、保險費、委托代銷手續費、展覽費、租賃費等。)和財務費用(財務費用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籌資費用。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益、金融機構手續費,企業發生的現金折扣或收到的現金折扣等。)。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與當期收入進行配比,直接沖減當期損益。期間費用也稱期間成本。(3)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于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久性差異,則等于當期應交所得稅。期末與“期間費用”相同結轉至“本年利潤”賬戶。
(三)成本的概念與構成。(1)廣義成本與狹義成本。成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成本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而發生的價值犧牲。例如耗費的金錢、時間、物資,甚至還包括精神等。狹義成本僅指產品生產成本,是指工業企業在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所以,也稱為制造成本或生產成本。(2)理論成本與現實成本。狹義成本又包括理論成本與現實成本,理論成本需要運用馬克思商品價值理論來解釋,商品的價值(W)包括三部分: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C)、勞動者為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V)和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M),并用公式W=C+V+M來表示。其中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C)也叫不變資本,勞動者為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V)也叫可變資本,理論成本是指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之和,即產品的生產過程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的貨幣表現,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原材料、燃料等的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2)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工具的價值。3)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但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使企業降低成本費用,減少損失,加強經濟責任,嚴格界定了成本開支范圍,明確規定哪些費用開支允許列入產品成本,哪些費用開支不允許列入產品成本。例如對于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應列入產品成本之中。而按照理論成本的定義應列入產品成本但未列入,如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等,而是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因此按這種規范計算出來的成本叫現實成本,也叫做核算成本或制度成本。
二、支出、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一)支出與費用的聯系。支出包括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稅支出、利潤分配支出和營業外支出,這些支出并非全部能轉化為費用,其中只有三項支出能轉化為費用,即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稅支出,資本性支出分期轉化為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例如固定資產支出通過折舊轉化為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無形資產通過攤銷轉化為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收益性支出直接轉化為費用,例如購買辦公用品,借記“管理費用”,即直接轉化為期間費用。所得稅支出直接轉化為所得稅費。
(二)費用與成本的聯系。費用包括生產費用和期間費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不能轉化為成本(這里的成本就是產品成本),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依據會計準則,對象化后的生產費用是產品成本。例如某企業一車間三月份發生生產費用20000元,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其中甲產品負擔生產費用12000元,乙產品負擔生產費用8000元,即甲產品生產成本12000元,乙產品生產成本為8000元。
三、支出、費用與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
從支出與費用、費用與成本的聯系看,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盡管三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均是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但是不可替代的。通過三者的比較,支出的范圍最大,可分為五大類支出,只有三類支出可轉化為費用,說明費用范圍比支出小;費用包括生產費用、期間費用、所得稅費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不能計入產品成本,而是于期末直接結轉到“本年利潤”賬戶,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即對象化后的生產費用就是產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