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曈
摘 要:誠信是文明社會的根基,也是和諧社會的要求。本文在總結以往對于誠信問題的研究基礎之上,并通過相關文獻分析,深入了解公務員誠信行為及其動因的基本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剖析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主要包括利他型、承諾型和職業型三種。
關鍵詞:基層公務員;誠信行為;動因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誠實守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誠信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務員作為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是一種趨勢。公務員的失信行為對政府的公信力具有直接性、根源性的影響。因而對公務員的誠信行為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1)對我國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進行系統探究,有利于深化了解中國文化背景下公務員誠信現狀,從根本上培育我國公務員的誠信理念,為我國當代誠信建設尋求著力點,并促進我國誠信理論的研究發展。(2)深入剖析了公務員誠信行為動因,對于我們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重構誠信的價值體系,切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誠信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相關研究綜述。“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與“信”相通。誠信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現代以來,中國各學者對于誠信的見解也是各持所見。心理學史家燕國材認為,誠作為世界觀應當是人心理與行為的最高調節者。王良指出良好的社會條件、文化土壤和制度環境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必要條件;鄭也夫對誠信的研究是從人性的角度闡述誠信存在的根基,基于社會變遷層面探討誠信的形成發展過程;熊新正等人的研究表明公務員的誠信行為受到性別因素的影響;胡軍則僅就儒家誠信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政府公務員的職業道德建設中加強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二)國外相關研究綜述。西方國家有關誠信思想的兩個源頭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文化延伸出來的契約倫理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誠信觀。在國外,對誠信問題的系統理論化研究是在1890年始源于社會學領域。格奧爾格·齊美爾從誠信的角度指出“普遍信任是最基本的社會全部力量”;馬克思·韋伯深入意識到誠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弗蘭西斯·福山認為信任是由文化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途徑和表現形式;在心理學領域,莫頓·多伊奇設計的囚徒困境實驗是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究人際信任問題的源頭,其認為信任被理解為受外界刺激不同而隨之變化的量;此外,Borkowski& Ugras(1998)運用元分析法分析個人的誠信行為,并發現女性在面對不確定情形時,會比男性表現出更高的道德標準;Jones(1991)很早就建立了道德決策模型,分析發現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誠信問題的存在,然后做出道德判斷,形成道德意圖,最后從事誠信道德行為。
三、公務員誠信行為動因類型劃分及理論依據
(一)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類型劃分。動因是指能夠促使個體或者集體發生行為的內在性力量。動因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需要,另一個是刺激。所謂需要即指個體或集體缺乏某種東西的一種心理狀態的表現。其所缺乏的可能是個體或集體維持內在平衡的物質要素,也可能是外界社會環境中的心理因素。馬克思·韋伯的觀點也表明:只有符合誠信,才能實現個人的利益追求。由此可推,公務員之所以能夠做出誠信行為源于其具有內在性力量,即動因。本文認為公務員的誠信行為或是為尋求心理平衡狀態,或是為實現利益追求,由此將其誠信行為的動因劃分為利他型、承諾型和職業型三種。
利他型動因是指公務員做出誠信行為是基于奉獻服務他人,使他人獲利收益;承諾型動因則源于公務員秉承一諾千金,說到做到才能無愧于良心的信念;而職業型動因則出于做出誠信行為的公務員具備敬業奉獻、服務社會的良好職業道德。
(二)公務員誠信行為類型劃分。基于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利他型、承諾型和職業型三種動因類型,且鑒于我國社會學學者王良在其《社會誠信論》一書中,將社會誠信體系劃分為個體誠信、企業誠信和國家誠信三種類型,本文將公務員誠信行為劃分為個人誠信和職業誠信兩種類型。
個人誠信是指公務員個體基于內心誠實守信或信諾守義的觀念,做出的諸如拾金不昧,履行諾言等或是使他人受益或是對說出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行為。誠信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是取信于人的良策,也是處己立身的基石;職業誠信是指公務員在職業活動中出于堅守職業道德做出的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維護他人利益,樹立起值得他人信賴的良好信譽的諸如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等行為。誠信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出社會承認一個行業在以往職業活動中的價值。
(三)公務員誠信行為與動因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莫頓·多伊奇設計的囚徒困境實驗的結論表明信任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變化的。這也直接印證了公務員誠信行為與動因是對應相關的。公務員也正是由于受到某種類型動因的刺激才直接導致其做出誠信行為。利他型和承諾型的動因主要促成公務員的個人誠信行為;而職業型的動因則直接致使公務員做出職業誠信行為。
四、研究結論
誠實守信事跡的動因的三種類型如利他型、承諾型和職業型均可以解釋公務員的誠信行為。本文依據誠信的相關理論,分析了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類型對于誠信行為做出的影響機理,研究表明利他型、承諾型、職業型三種誠信動因類型均對公務員誠信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內在動因是激發其誠信行為的動力源泉。由此也可深入剖析得出,影響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誠信意識。利他型和承諾型的誠信行為直接影響到公務員做出個人誠信行為,這就表明公務員做出誠信行為的動因主要在于公務員個體內心樹立著以信立身的誠信意識和觀念,并將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觀念內化于心。做出個人誠信行為的公務員更明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誠實守信的美德,誠信為本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是規范自身行為的道德規范。
(二)誠信職業道德。職業型的誠信行為動因直接影響到公務員做出職業誠信行為,這就表明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主要在于公務員在工作中堅持愛崗敬業、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誠信原則,主動自覺地把誠實守信觀念和職業道德規范統一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做出職業誠信行為的公務員將工作職責內化,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方面明禮誠信的主導作用,促使“為他”的職業道德觀念至上,在工作崗位中隨時隨地培養和提升自己個人職業道德修養。
結語:激發公務員的內在動因是促使其做出誠信行為的有效途徑。公務員誠信行為的動因能夠直接地、適時地、有效性地伴隨著各種社會情境的發生而被激發出來,并直接對誠信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借助輿論的正向渠道,樹立和增強公務員的誠實守信意識和觀念;鞏固和提高公務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操守等措施來激發公務員內心潛在的誠信行為動因,進而促使公務員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自發自愿的做出誠信行為。
參考文獻:
[1] 文建東:《誠信、信任與經濟學:國內外研究評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10).
[2] 曾玲娟,誠信行為的動力分析及維護策略探討[J],學術論壇,2010(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