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瑩
摘 要:本文探討構建“水仙花式”的企業廉潔文化體系,分析了國有企業職工群眾廉潔教育工作在對象、內容及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強調要將廉潔文化教育面向全體職工群眾延伸、拓展,從“知責、知法、知恥、知行”的“四知”教育入手,讓職工群眾自覺形成反腐防腐、崇廉踐廉的共同責任意識,從而“自下而上”形成廣泛的反腐倡廉群體基礎。
關鍵詞:職工群眾;反腐倡廉;共同責任;基礎作用;自下而上;四知教育;廉潔文化;構建體系
在廉潔文化宣傳中,“蓮花”常作比擬之物出現其中,作為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應具備蓮花一般滌塵志潔、抗污拒腐的高貴品質。然而,領導人員在敢于抵制不正之風、堅守清正操守的同時,作為廉潔文化建設積極的組織者和教育者,還應將廉潔文化教育面向全體職工群眾延伸、拓展,讓其自覺形成反腐防腐、崇廉踐廉的共同責任意識,形成廣泛的廉潔從業群體基礎,以此再促進領導人員保持和提升廉潔工作,讓企業整體環境始終保持風清氣正——這樣一種由“出淤泥而不染”進一步升華為“清水護花香益遠”的廉潔文化體系,也可以以花相喻,那便是“香生于潔水”的水仙了。
“水仙花式”的廉潔文化體系中,“潔水”是關鍵,即讓職工群眾成為廉潔文化的群體基礎,是這個“從上至下”能動發揮出“自下而上”作用的廉潔文化體系中轉換的關鍵點。那么,如何讓“水”得“潔”進而來“護花”呢?
我們努力構筑的是一個“教育、制度、監督”三者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教育”是基礎和第一道防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薄弱環節依然存在。特別是當前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當用構建“水仙花式”廉潔文化體系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就會發現,盡管強調要“拓寬教育對象,延伸教育覆蓋面”,但在現實中仍不夠到位,具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教育對象有所偏失。國有企業廉潔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即領導人員、基層黨員、職工群眾。前兩層的教育體系制度建設目前基本完備,而對廣大職工群眾的廉潔教育則缺乏規范制度和實行機制。對教育對象全面性的偏失,造成了人們對反腐倡廉工作認識的偏差,確實或多或少存在著認為反腐敗斗爭只是黨和政府的事情、廉潔教育只是領導的學習任務、普通員工學不學無所謂等片面性的錯誤認識,因此更難調動起職工群眾學廉反腐行的主動性。二是教育內容略顯乏味。廉潔教育內容一般包括上級文件、案例警示、法律法規等幾方面。對于職工群眾來說,這些教育內容并不容易消化吸收,如企業集中階段性地轉轉文、開開會、發發言等突擊灌輸似的文件學習,缺乏指導性的闡釋,“高屋建瓴”讓人摸門不著;有的內容單一,如在大多數的警示宣傳片中,常常注重刻畫的是貪腐人員“收受”形象描寫和嚴厲懲處,而缺少“行送”人物表現和法理責任,讓人在對反腐問題上“領導單一責任”的認識愈顯偏差;再如還可能出現職工群眾既沒有接觸到廉潔從業相關材料、也沒有主動了解的自覺性的狀況,“無知者無畏”、無知者還無所謂,該讓人瞋目警醒。三是教育方式缺乏新穎。教育形式除了上文所述外,還包括開展一些討論,但基本上按照“出計劃、做記錄、記筆記、交心得”的步驟走完流程,忽視了過程中領導人員、基層黨員和職工群眾之間的互動;或將三者的教育混為一談,如把應在領導人員間開展的搞成了全員活動,或又局限在部分人員之間,即不分具體對象、不分工作崗位、不結合實際工作進行廉潔宣教,“走過場”式缺乏感召力,甚至會讓職工群眾產生“作秀”的反感。
“水仙花式”的企業廉潔文化體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突出職工群眾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黨的群眾路線不僅強調要相信群眾、服務群眾,也同樣強調了要“教育群眾”。如果職工群眾廉潔教育缺乏實效性,導致缺少必要的廉潔素養而不能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水清”基礎無法確保,那么護育“花香”就更無從論起。
著手構建“水仙花式”的企業廉潔文化體系,可嘗試從“四知”教育開始做好職工群眾的廉潔教育工作:
一曰“知責”,即要在廉潔文化建設過程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讓職工群眾充分理解自己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主動承擔起重要的基礎責任。
鼓勵、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開展反腐倡廉建設,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根本準則。早在1945年,毛主席已同黃炎培談到“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的依靠人民防止消極腐敗現象發生的重要思想。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現有群眾組織的作用,多管齊下加強宣傳教育,不斷啟發群眾的覺悟,引導肯定“反腐倡廉,人人有責”、“廉潔從業,從我做起”的正確觀點,特別是要使職工群眾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監督就是最大的監督”,以此增強自覺參與廉潔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曰“知法”,即要在廉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反腐倡廉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使職工群眾做到遵紀守法,學會依法監督,努力增強反腐倡廉的本領。
一方面,反腐倡廉法律法規的學習不能僅限在領導人員和部分重點崗位人員的“小圈圈”,而應該面向全體職工群眾進行宣傳,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廉潔從業規定、“八項規定”等法規領導人員要明確,職工群眾也要了解,并可適時在職工群眾中開展《公司法》等經營管理法律法規的宣講。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加強對貪腐者和行賄者兩個方面的認識,如我國《刑法》中對受賄罪和行賄罪都作出了規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對受賄和行賄同等處罰等,讓企業全體人員都提高廉潔自律的意識和嚴格依法辦事自覺,學會運用法律武器反腐倡廉。
三曰“知恥”,即在廉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強化榮辱觀念,堅持“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使職工群眾增強辨榮辱、明是非的能力,做到知恥、貶恥、棄恥。
在對職工群眾的廉潔警示教育中,除用犯罪事例警醒啟示外,還可適當加強對“行賄”反面形象的警示教育,即要知貪腐者之無恥,亦要知行賄者之羞恥。明代宗臣的代表作《報劉一丈書》中,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名行賄者的丑惡形態,通過對“甘言媚婦人狀”等一連串行賄不同階段表現的描寫,鮮活地攀繪出了行賄者鉆營拍馬、諂媚賄賂的丑態,竟與當今并無所差別,讀來令人汗顏而深省。廉潔教育必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職工群眾從思想上牢牢樹立堅決棄“恥”的行事標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廉潔觀念和日常行為習慣的相一致。
四曰“知行”,即在廉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讓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推進方式方法的創新,不斷提高廉潔教育水平。
改進廉潔教育方式有時候并不需要太多的新巧奇思,一點小改變,可能達到好效果。如將一般采取集中一室、選取一時開放參觀的廉潔宣傳展改為“廉潔從業每日一圖”的形式,利用公司內網或者LED屏每天放映一張,讓職工上下班簽到和業務往來中,隨時可看、討論,將宣傳教育日常化,效果也必然更佳。同時,在積極探索利用信息化技術增強廉潔宣傳教育的直觀性、靈活性的同時,也應當廣泛聽取職工群眾的建議,研究他們“需要什么”,要格外注重群眾“喜聞樂見”,只有大家主動參與,樂于感悟,廉潔文化的感召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成功構建起“水仙花式”的企業廉潔文化體系,還應切實做好包括完善群眾監督機制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教育”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目標是要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廉潔的清新之氣。廉潔教育是“使水澄清”、真正構建起“水仙花式”廉潔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