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晴

浦興街道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在護理員幫助下種花
“現在我們來做手指操吧!跟著我,動動大拇指……”護理員張阿姨話音剛落,91歲的季奶奶就慢慢舉起了自己左手的大拇指活動起來,臉上掛著孩子般的笑容。
2015年春節前,季奶奶住進了兒子家小區里辦的微型養老院——上海市浦東新區浦興街道長者照護之家。
在2015年上海市政府要完成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十件實事中,養老被排在了首位。其中,新增20家“長者照護之家”令人關注。
從2014年9月起,上海市民政局開始在5區7個街鎮開展了“長者照護之家”試點工作,以滿足老年人社區就近養老服務的需求。
這是一種就近提供集中照護服務的社區托養設施,主要服務對象為失能失智,以及大病后需要護理的老年人。
2013年上海市老齡事業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戶籍80歲及以上的超高齡老人已達71.6萬人,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處于(半)失能失智狀態。所以,老年人,特別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照護需求,較為緊迫。
民政部給微型養老院誕生開了“綠燈”
在上海市濰坊四村一棟居民樓的一樓,墨綠色大門格外醒目——這里是“嵌入”在濰坊社區的長者照護之家。
本刊記者洗手、換上鞋套后推門進入,很快發現這里與普通養老機構的區別:仿古的明式家具、幾盆茂盛的花草、掛壁式魚缸、高掛在墻上的書法作品……像是進入了某家的客廳。
除了客廳外,這個500多平方米的“家”中還有多功能廳、起居室、配餐室、助浴室等房間,門外有一個可以曬太陽的小院。據管理人員介紹,這里可容納附近小區的30位老人同時入住。
2013年7月,民政部頒布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將養老機構床位數的要求由50張降為10張,這為微型養老院的誕生開了綠燈,“長者照護之家”是其中之一。
開辦之初,上海市民政局就對“長者照護之家”的規模作出了具體要求:床位10~49張(含);單床建筑面積18平方米以上,總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以上;老年人臥室的單床使用面積不應小于5平方米。
“共同努力搞掂老爸(老媽)的事”
“我們作過調查,95%的老人都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睘H坊社區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愛照護”老年人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丁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據丁勇介紹,長者照護之家設在社區里,是要營造一種家的氛圍。在這里,老人不用穿病號服,客廳里掛的是自己年輕時候的照片和獎狀,閑暇時,幾位老人坐在一起聊天,看電視。聞到電飯煲里飄出米飯的香味時,老人們就知道開飯了。
因為開在家門口,幾乎每天都有子女前來探視。81歲的錢奶奶,兒子就住在對面小區。錢奶奶對本刊記者說,兒子“有時一天就過來兩三趟,拎點湯水,送點水果,方便得很”。
王阿姨告訴本刊記者,最初把83歲的老父親送到這里是無奈之舉。父親輕度失智,兒女們平時工作忙,怕他在家無人照料?!拔覀冏〉媒?,過來看望也很方便?!蓖醢⒁陶f。

浦興街道長者照護之家的內景
老人們進來前,都要經過專業評估。評估包括老人的身體狀況,子女的背景調查等多個方面。和子女們簽訂合同前,丁勇總不忘說上一句,“現在咱們要開始共同努力搞掂老爸(老媽)的事了?!?/p>
他牽頭建起了一個濰坊長者照護之家的微信群,42個人,家屬和工作人員幾乎都在。每天發送老人們當天活動的照片、吃飯的菜譜等內容。家屬們有什么要求,也可以在群里暢所欲言。
在傳統養老院工作過的陳蓓,如今是浦興街道長者照護之家的院長。在她看來,與傳統養老院相比,老人們在長者照護之家的生活更充實,“每天組織各種康復活動,還有畫畫唱歌等。這在家里都未必做得到。”陳蓓對本刊記者說。
但長者照護之家也遭遇過社區居民的誤解?!笆軅鹘y觀念的影響,很多居民最初對這個新生事物充滿了抵觸,甚至把這里當成了臨終關懷的場所,認為有病重的老人住在自己周圍不吉利?!逼峙d街道民政科科長代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比如,當時浦興長者照護之家開辦之初,隔壁幼兒園的園長都曾帶頭反對?!昂髞砦覀兺ㄟ^多次的宣傳教育,并讓他們實地參觀,才漸漸讓這些人改觀。我們希望將來,幼兒園里的小朋友還能和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們互動,共敘天倫?!贝粽f。
“一碗湯的距離”
濰坊社區是浦東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一個社區,截至2014年6月底,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30.1%,比浦東新區平均比例高出近5個百分點。
然而,在濰坊街道,公辦養老院只有一家。30個床位的微型社區養老院,一定程度而言,不僅能補足床位,還能將機構服務推送到整個社區范圍內。
作為首批試點項目,濰坊社區長者照護之家提出了“1+4”服務模式?!?”是機構回歸社會,建立面向滿足社區全齡段失能失智老人多樣化照護需求的復合服務體系?!?”指滿足目標對象多樣化照護需求的四大養老服務,即介護預防、居家安養、短期寄養和長期托養。
濰坊社區長者照護之家和社區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由社區醫院每周派全科醫生來,一周兩次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將服務向居家延伸,這也是長者照護之家不同于傳統養老院的新特點。
不久前,濰坊社區長者照護之家剛剛簽訂了第一份居家服務協議。“我們的居家服務目前可輻射自行車車程十分鐘的范圍內,主要為一些輕度失能失智或患慢性病的老人提供專業照護?!倍∮抡f。
照護可分為幾類:一是生活照料,包括吃飯、洗衣、環境衛生等;二是介護,包括翻身、口腔清潔、洗浴等等;三是康復護理;四是24小時的監護。丁勇說,“這些在養老院中可以享受到的專業服務,都可以直接送到老人家里?!?/p>
因為長者照護之家就設在社區內,值班人員可以做到24小時無間隙服務。而對于一些在家里難以實現的服務,如需要借助器械的康復和助浴等,也可以安排老人進入機構接受服務。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紀曉嵐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長者照護之家與老人的家之間僅有“一碗湯的距離”,這不僅便于老年人在需要時獲得服務,也可使老年人坐等家中享受養老院里專業的護理、照料等服務,真正實現居家養老。
“這種服務模式符合國際上‘原居安老的發展趨勢,有利于緩解當前養老院的‘一床難求的問題?!奔o曉嵐說。
多年前,同濟大學建筑系主任助理姚棟就開始關注“原居安老”問題。他認為,我國傳統的養老機構的設置多以政策驅動而非需求驅動,效率不高,空置化嚴重,存在服務單一、與社會隔離等問題,對于中心城區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幫助也有限。
“在社區建設小型化、家庭化的養老服務設施可以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找到場所歸屬感,緩解他們社會關系的萎縮狀況,更容易被老人和家屬們接受?!币潓Α恫t望東方周刊》說。
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合作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長者照護之家多為政府委托社會組織運營管理(即“公辦民營”模式)。
代敏介紹,浦興街道和上海福苑養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福苑”)簽署了為期5年的委托管理協議,后者負責浦興長者照護之家機構的日常管理,免費提供符合適老性標準的室內設計。
福苑運營總監強小花告訴本刊記者,福苑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咨詢團隊和運營團隊,可以實現小型項目從前期設計到軟裝再到運營的集成式服務。
為保證“公辦”的性質,浦興長者照護之家的財政收支全部由街道管理,街道每年向福苑支付委托管理費,開辦的第一年給予福苑適當的補貼。
“我們與福苑簽訂的合同有二三十張紙,對安全、管理、評估、滿意率等指標都作了具體要求?!贝粽f。
濰坊社區的長者照護之家也采取類似的模式,場地和裝修費用由政府埋單,具體運營則交給更具專業經驗的“愛照護”老年人公益發展中心。
“老年福利服務供給是政府應該負責的,但政府不能包攬、壟斷,應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而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等特點,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交由社會組織來運營管理,能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奔o曉嵐說。
如何達到收支平衡,是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策原因,與政府合作的這些社會組織在民政部門多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
丁勇坦言,恰恰是這種“身份”面臨著尷尬:一方面,只有登記為民辦非企業機構,才能享受免稅等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民非”的非贏利屬性,又意味著其自我造血能力和資金積累上存在較大不足,抵抗風險能力較低。而且,促進養老服務業的政策落地和實操性較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資本對這一模式的投入決心。
如何達到收支平衡,是社會組織運營養老機構面臨的首要問題。業內認為,床位在300張左右的養老院擁有最合理的投入產出比。而像長者照護之家這樣的小型機構,要靠床位費收回房租、硬件、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難度很大。
丁勇給本刊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濰坊長者照護之家為例,現在收取的標準服務包費用是每月2980元,疊加包600元每班次,伙食費每月700元。而他們僅花在每個護理員身上的費用每年就有8萬至8.5萬元。這意味著,這里的30張床位,要住滿28張,才能達到盈虧平衡。
但丁勇堅信,技術的進步能夠帶來成本的降低,他和他的團隊依托自主研發的“愛照護”智能系統,正力求將長者照護之家“武裝到牙齒”。“未來‘長者照護之家要實現可持續、可復制,必然要走智能化之路。”
福苑長者照護之家的運營之路則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
根據福苑的成本測算,運營方唯有通過規?;?、連鎖化經營才能實現收支平衡。福苑養老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瞿文曾分析,“如果能在5公里范圍內同時管理3家以上機構,管理方團隊會輕松很多——至少可以實現康復師、醫生等人力資源共享。”
目前,福苑已經從浦興街道取得了兩家小型機構和一家大型養老院的委托管理權。
2014年9月,福苑管理的證大家園養老院率先開業,這家有100張床位的養老院與浦興街道長者照護之家的距離不超過3公里。兩者可以共享管理團隊、專技人員、醫療護理甚至餐飲配送等資源,形成了“以大帶小、專業輻射”的創新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