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日前,上海市委十屆八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據悉,《意見》中提出的重大舉措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落實。
就上海而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個目標同時蘊含著集聚與創新兩個要點。簡而言之,這是一個以市場機制為主體,政府參與型模式。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黃亞生曾表示,上海以國企和外企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利于創新,以至于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本地企業家。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實現自身造血,尤其是增強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取決于自身能力而非外部輸入。一方面,專有知識是難以獲得和模仿的,技術保密、專利保護,以及尖端技術的高門檻使得依賴外部輸入愈來愈不可行;另一方面,專有知識的有效性取決于一系列專有的經濟聯系、組織文化和行為慣例,而這些往往又是不可移植和模仿的。因此,科技創新必須依賴于自身的能力建設,以系統性的學習過程代替單純的技術和人才引進,構建以激發內生動力為目的的制度安排。
民營企業一直被認為是創新活動中最關鍵的主體。
民企是科技與市場結合的場所。科技并不是越先進越好,需要同時考慮成本和市場接受能力,企業是平衡科技成本和市場需求的機構,而民企是市場需求最敏銳的捕捉者。
民營經濟處于競爭市場之中,競爭市場的淘汰機制確保了企業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壓力,使之成為不斷探索和推動科技與市場結合的前沿陣地。作為一類具有極高組織自由度和靈活性的機構,民企既能通過內部調整來優化資源配置,又能與其他企業通過交易、合作等方式獲得外部資源。
此外,民企不僅僅是被動地對外在變化進行反應,還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創造和構造原本不存在的市場機會。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制定和執行戰略來有效地塑造現實世界。
正是上述特征,民營企業被認為是創新系統中最活躍的主體,所以上海創新政策的落腳點也應集中在企業的創新能力上。
在具體執行方面,上海市政府可以牽頭建立一個以企業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平臺。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身處創新中心內部的成員。他們以科技創新平臺而非公司代表的身份,相互交流和協作,共同推動技術和區域的雙重演進。這正是上海科創中心“以市場機制為主體”的題中之義。
(作者系牛津大學經濟地理學博士生,上海前灘綜研科技創新研究項目負責人。)